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基于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对安徽省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中国农民间借贷利率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的农村文化对农村借贷行为仍有很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文明对农村借贷行为的影响逐渐增大,农村借贷的社会稳定的功能有所淡化.因此,要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农村借贷行为,深化农村金融体制和建立规范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2.
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性水平决定着农村金融需求的满足程度。现阶段,农户融资需求呈现出融资目的主要用于生产性经营、融资规模不断增大、融资方式趋于有息借贷、融资渠道多为民间融资等基本特征;制约农户融资需求的因素除了农户自身的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经营内容、经营规模之外,更主要的是其外部融资环境,尤其是制度缺陷。建议建立真正服务于农户的内生型的微型金融组织,现有金融机构要在业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上不断创新,强化相关配套制度,以改善融资服务环境,满足农户融资需求。  相似文献   

3.
贫困农村金融服务与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有着明显的差异,它是基于农户的资金需求具有明显的生存需求的特征之上的,很难符合现代金融供给的成本收益原则的要求。这种差异造成农村金融和正规金融并存的局面。但是合理的看法是正规金融与农村金融是并行存在的关系,而非相互替代的关系。因此在认可民间借贷的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关键是加强对民间借贷行为的监督和引导,让它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农民、农业,最终实现农民奔小康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支持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要有一套合理、高效、健康运行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但目前的农村金融体系并不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现有的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不能够满足农村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迫切需要重新构建农村金融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农户借贷问题一直是农村金融的核心和难点问题。本文以湖南省郴州市的农户借贷行为调查为基础,分析与探讨了郴州市农户借贷行为的特征、现状,并最终提出了农户借贷行为的几点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是农村金融体系建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之一,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调查显示,农户金融需求呈现多元化、区域性、升级型、不稳定等多重特点,农村信贷约束十分普遍,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发展严重滞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性差,严重约束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一段时期,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要重点关注五个方面:农户多元化金融需求、西部地区农户金融覆盖率、农户金融风险、农村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的协调发展以及农村金融生态。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有农村金融机构在满足农户借贷方面存在的种种局限性,决定了农村合作金融新体制的立法需求。农村合作金融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较好地兼顾公平和效率,我们应该把这种体现农村合作金融公平与效率的原则法制化、制度化,将其作为未来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立法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库,研究亲缘和友缘两种类型社会资本对农户的借贷可得性和借贷偏好的影响。使用Probit模型分别对农户借贷可得性和农户借贷偏好进行回归验证,并使用Logit模型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户获取借贷存在影响,亲缘类社会资本的影响程度强于友缘类社会资本;友缘类社会资本对正规渠道借贷影响更大,非正规渠道借贷更看重农户的亲缘类社会资本水平;拥有房屋和较多现金存款的农户不易发生借贷行为,拥有土地、收入更高的农户更容易获得借贷。因此,要建立健全农村正规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结构;加强监管,规范非正规借贷形式,将民间金融纳入国家金融监管范围;重视社会资本在借贷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利用社会资本的信用机制和规范性,为更多的农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9.
传统农村金融安排由于其制度上存在缺陷,不能有效地满足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农村金融资源流失严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伴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而衍生出来的一种中介组织。当其以中间变量的形式存在于农村金融组织与农户之间后,便可以通过其组织职能、载体职能及中介与服务职能派生出多种机制来有效地降低农村金融交易费用,增进农户融资绩效。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民间借贷行为发展历史悠久,是农村资金流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发展农村金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农村民间借贷也存在着发展不规范,利率不确定,信用难以保障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规范和引导。本文从农村民间借贷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出发,分析农村民间借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涉农银行业务,强化政府监控,规范民间借贷利率,构建农村信用体系等对策和策略,以期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相关研究显示,来自中国农村的金融需求无法从农村现存的正规金融中得到满足,并且也发现,非正规金融已经成为农户和农村经济活动获得融资的重要来源。本文通过一个数理化的博弈模型,对维持非正规金融交易正常进行的融资机制进行了一定的理论研究。通过分析发现,一方面借贷双方的私人关系与放贷者的监督共同维持着关系型融资机制的正常运转,同时两者呈补充的关系;另一方面,借贷交易的规模、借款人进行交易所必须的全部成本等因素也会对这一机制的运转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的供给与需求呈现出不对等的非均衡布局,农户与农村企业真正需要的与农村金融体系所提供的并不一致.相较于农村金融的需求抑制,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更多地表现为供给型抑制,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供给不足以及供给结构的失衡是导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困境的主要原因.为此,需要政府在相关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上有所改变,实施均衡的金融发展战略,注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金融体系供给结构的均衡发展,同时也要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培育农村金融需求.  相似文献   

13.
伪满初期,东北北部地区的农户借贷主要有个人、政府以及商铺三个途径。这些借贷是农户最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借贷来的资金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户的资金短缺问题,也客观上推动了农户之间的资金流动,自发维系了农村社会的稳定。然而,如同一柄"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也非常明显:建立在缺少政府监管之上的负债关系很容易崩溃,将负债农户推向破产的边缘,进而威胁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4.
农村民间借贷是发生在农村的,没有被官方监管、控制的农村金融活动,其是缓解农村资金缺乏的重要途径,已成为农村金融的重要形式.农村民间借贷的快速发展是由于正规金融的缺位、农村民间借贷自身的优点、农村闲散资金的存在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正呈现规模逐步扩大、服务对象确定化、高利贷现象突出的现状.其发展中反映出农村借贷存在对农村金融秩序具有影响;易引起债务纠纷;影响国家宏观调控等问题.需要采取加强政府对农村借贷的规范;健全相关的法律、打击违法现象;工商、银行、审计、税务等其他相关部门配合支持等措施,以更好地服务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村金融在产权不明确、法律、金融监管缺位情况下,市场效率处于低水平状态.要改变这种现状,发展农村金融,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通过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完善土地产权法律规范,提升农户金融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服务平台,增强农村对金融资源吸引力.在普惠金融和市场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创新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互相补充的三元金融改革布局,最终形成监管有效、优势互补和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性完整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6.
健康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推动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在剖析农村金融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基础上,从规范政府行为、完善征信体系,加强农村法制环境建设,推进金融创新,构建多层次、梯度化的农村金融体系五个方面,提出了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17.
实现乡村振兴,农村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推动“三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虽然通过改革取得一定进步,但仍然存在政策支持不够、融资渠道单一、信贷体系不完善、管理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基于此,分析如何应对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新需求和挑战,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解决路径和创新方向,以尝试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史的角度分析唐代农贷体系的演变,观察唐代社会经济的运行。通过研究借贷关系的转变,即由关系型借贷向契约型借贷转变,由被动借贷向主动借贷转变,由重义轻利向利益性的转变,可以发现唐代农贷体系以关系型信用为主,借贷契约制度发展迅速,后者成为传统社会农村借贷由关系型信用向契约型信用演进的标识。这种演变,促进了农村金融的流转,代表了商品经济更深层次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因此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于间接融资的局限性,本文从民间借贷这一角度,运用博弈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行分析.从理论上讲,民间借贷与中小企业之间有着较高的契合度,他们之间存在着信息对称的关系,可以很好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但是民间借贷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规范问题等,为了更好的促进中小企业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融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点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安徽农业衰退、农民贫困、农村破败。为恢复和发展农业,安徽银行业对农村经济进行了金融扶持,对于改变高利贷、合会、典质三足鼎立的农村借贷格局,促进安徽省农村金融流通,救济贫苦农民,刺激生产经营都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但还远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借贷系统,距离农民借贷的需求还很遥远,而借贷过程的种种弊端也大大影响了农贷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