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心理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自个体出生之日起,就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儿童随着自身认识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逐渐的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在此过程中亲社会行为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着重分析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诸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影响中国城乡结合地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家庭因素,寻求家庭在改善和促进中学生亲社会行为中的有效空间和途径,本文对298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访谈法深入探究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情绪性是城乡结合地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核心因子;中学生亲社会行为表现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母亲文化程度对其子女亲社会行为表现的公开性和依从性具有显著影响;影响城乡结合地区中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家庭因素有居住环境、家庭结构、子女数/出生顺序、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选取大连市2所幼儿园共240名3~5岁幼儿作为被试,采用幼儿社会行为评定问卷、家庭环境量表、同伴提名法进行测试,考察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1)4~5岁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女孩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男孩.(2)家庭亲密度和家庭矛盾性可以有效预测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3)不同同伴地位的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有显著差异,其中,被拒绝组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低于受欢迎组、被忽略组和普通组幼儿.(4)家庭亲密度与同伴关系交互影响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随着幼儿同伴地位的不同,家庭亲密度对其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影响强度也不同,其中,对有争议组幼儿和被拒绝组幼儿的影响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王强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212-212,214
亲社会行为又称积极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体育运动领域中存在很多亲社会行为,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亲社会行为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文章重点阐述了亲社会行为有关理论,体育教学中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方法、培养模式和培养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5.
张红梅  韩姝 《教育导刊》2007,(8):28-31,38
本研究以南通某区三个时期出生的120人为被试,通过对他们小学时期游戏和亲社会行为的调查,探讨不同时期的小学生游戏、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趋势以及游戏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行为,也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儿童亲社会行为受内部因素、外部情境和被帮助者特征三个方面交互作用的影响.本文着重探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内部阻抗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干预策略,旨在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其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长处和困难问卷(学生版)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271名初中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疏离感、亲社会行为及社会支持的关系.结果发现:(1)初中流动儿童男生环境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女生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男生,曾远离父母生活过的流动儿童疏离感总分及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一直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儿童;(2)疏离感与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显著正相关;(3)结构方程模型表明,社会支持在疏离感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模型拟合较好.初中流动儿童疏离感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亲社会行为,提高社会支持可促进初中流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8.
亲社会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符合社会期望的,并对他人、群体和社有利的行为.感恩意识、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助人行为等均是亲社会行为主要构成成分.研究证明,幼儿期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必须经过一定的教育和训练才能具有真正的亲社会行为.本文从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出发,提出实施策略,并针对性地开展追踪教育,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师范生亲社会行为的状况及其与感戴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丛文君等人修订的由Gustavo Carlo编制的《亲社会倾向测量问卷》和孙文刚等人修订的由Watkins等人编制的《大学生感戴量表(GRAT)》对800名师范生进行测查。结果:①师范生的亲社会行为略高于平均水平(3.33±0.44);男生的公开亲社会行为高于女生(t=2.27,p〈0.05);来自城镇的师范生的公开亲社会行为高于农村(t=2.25,p〈0.05),匿名亲社会行为低于农村(t=-2.26,p〈0.05);独生子女的依从亲社会行为高于非独生子女(t=3.59,p〈0.001),匿名亲社会行为低于非独生子女(t=-2.26,p〈0.05);艺术生的公开性亲社会行为高于文科生、理科生(F=16.29,p〈0.001),依从性亲社会行为也高于文科生、理科生(F=17.16,p〈0.001);理科生的情绪性亲社会行为低于文科生、艺术生(F=7.85,p〈0.001)。②师范生感戴及其三个子维度与亲社会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③回归分析表明,感戴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R2=0.104,p〈0.01)。结论:师范生的感戴水平影响其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0.
发放1 062份《亲社会行为》问卷,调查多民族文化背景下高职生亲社会行为倾向水平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多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高职生的亲社会行为主要受客观环境因素影响;男生亲社会行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公开性维度上;高职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出现了道德回溯现象,大二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高于大一和大三学生。同时,家庭氛围和父亲文化程度影响高职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相似文献   

11.
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为了他人的或社会的利益而自发作出的意志性行为,其中也包括利他性行为。它有助于人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作用。在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因此,了解制约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各种因素,能为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其教育的有效性。   一、认知发展水平和移情是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内因   (一 )认知发展水平是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心境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一致认为积极心境促进亲社会行为 ,而消极心境则有时促进亲社会行为 ,有时减少亲社会行为。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通过激发动机而发生的直接作用和通过个体的认知判断而发生的信息作用来完成的 ,这两种影响既可以独立起作用 ,也可以共同起作用。今后应扩展研究范畴 ,深入探讨心境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认知机制 ,加强不同理论的整合 ,并注重运用研究成果指导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从沧州市三所高校抽取61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共情量表和亲社会行为倾向量表,考察了大学生的共情水平和亲社会行为倾向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考察了社会赞许性、大五人格中的“宜人性”和自尊对于两者关系的影响.相关分析表明:一般共情总分与亲社会倾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宜人性、社会赞许性和自尊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亲社会行为倾向具有预测作用,具有高宜人性、高社会赞许性和高自尊的大学生通常也会表现出更强的亲社会倾向.共情正向预测了亲社会行为倾向,在控制了社会赞许性、“宜人性”和自尊等因素后,共情的预测作用仍然显著.这一结果对于高校的德育和政治思想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有利于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它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是一种积极的社会行为。然而,当前作为特定群体的中学生,其亲社会行为呈现缺失趋势。中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时期,可塑性较强,对该群体进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以辽宁省2所小学的137名六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实验法探究儿童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的调节与中介效应。结果发现:(1)社会接纳和不明确社会排斥能够提高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明确排斥降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2)特质自尊在儿童社会排斥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关系中起调节作用,高特质自尊对其关系影响不显著,低特质自尊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更容易受到排斥的影响;(3)在低特质自尊的儿童中,状态自尊在社会排斥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影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和谐社会的视角下,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既是高校德育的职责所在,更是现实的需要,移情是个体由于理解了真实的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而引发的与之一致或相似的情绪体验,移情对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动机功能和信息功能,特定场合的移情能直接引起人的亲社会行为.移情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本文从德育认知的活化、角色采集能力的强化和情境教学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移情能力的培养做了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分析亲社会行为的概念、作用及其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因素和自身影响因素入手,提出了培养幼儿亲社会行为的手段及其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的自我增强需求既要提升自身积极品质和个人价值感,又要通过关注他人的利益来实现自我和社会之间的整合与适应,从而提升社会价值感。这种自我增强需求在特定情境下通过能动性和社交性两条路径促进亲社会行为。在能动性方面,助人效能感和自主性助人动机是两个重要因素。助人效能感促进亲社会行为,而作为内部稳定特质的自主性助人动机则制约环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在社交性方面,个体对行为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公开性的知觉,以及对"施助者-受助者"双方的关系表征,或者对亲社会行为意图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范畴在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上存在差别。宏观层次的亲社会行为研究较多关注群体身份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群体身份对亲社会行为影响的生物基础可用亲缘选择模型解释。这种解释符合进化心理学视角下的行为连续性假设。群体身份影响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内部机制与行动者对求助者身份的社会认知过程有关,求助者的内群或外群身份使行动者亲社会行为意愿、表现有差别。行动者感受到求助者和自己的"相似性"越大,亲社会行为越易发生。未来研究应在具体社会情境背景下探讨两者的关系,丰富该研究主题的内涵及其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社会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与相关研究表明,低社会阶层者常比高社会阶层者更亲社会,而亲社会行为的资源和代价理论认为高阶层者更有能力和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随着实证研究的增多,研究者开始从多种因素(微观的个体水平变量,如人格因素;中观的情境水平变量,即具体的社会互动情境;宏观的社会与文化变量,如社会结构与文化因素)共同影响行为的视角入手来全面地理解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微观个体层面的互惠信念、感恩特质和相对剥夺感,中观情境层面的互动对方的利他水平、慈善呼吁类型和亲社会情境公开性,以及宏观社会层面的收入不平等性和文化等因素,都会影响社会阶层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未来研究应探讨亲社会情境、社会与文化层面的因素如何与个体的社会阶层交互影响其亲社会行为;考察受助者的社会阶层如何激发人们的亲社会行为,以及行动者的社会阶层对亲社会行为传递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