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读大学的女儿假期找了一家超市“上班”,工作主要是巡视、解释与说明。-一天“上”下来,叫苦连天的,说腿酸脚抽筋,唇干又舌燥,叫嚷不干了。我一方面“同情”她不容易;另一方面开导她,不管怎么样,超市里有空调,可你妈妈高温下还在室外干活,与她比,你那点辛苦也只是小菜一碟了……一说到她妈的辛苦,明事理的女儿便再不吱声了。  相似文献   

2.
崔亮 《语文知识》2004,(6):25-26
①1998年春天新任总理朱镕基发誓“不管前边是万丈深渊还是地雷阵.我将义无返顾,勇往直前”时,这世界与十年前李鹏就任总理的那个时候相比,已有很大变化,与五年后他声明自己无心恋战即将去职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开学初,省卫视播放一档面向中小学生的主题教育节目,学校非常重视,组织以班为单位集体收看。在节目中,主持人给在场的学生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励志故事后,说了一句:谢谢大家的聆听。声音很甜美,可是听起来觉得很别扭。“聆听”是敬辞,表示恭敬、虔诚地听,一般用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说文解字一番,就更清楚了。“聆”字,左边的“耳...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哲学家称之为“对话”。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作品之间的信息交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和“顺应”,说的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学生与语文的内在交流。一堂语文课是否成功。主要就在于学生与语文之间是否发生了这种内在的交流.以及这种内在的交流是否流畅,是否完整,是否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语文”都是个性化的、不确定的。事实上,各不相同的学习个性和千差万别的文本个性,也决定了我们实施阅读教学必须灵活多变,追求个性教学。在实践中,也只有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才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才能启发学生的智慧,才能真正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构建富有“个性”的语文课堂。教师的教应从何入手呢?  相似文献   

5.
对“一把手”实施监督,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群众无法监督,下级不敢监督,同级不便监督,只有上级组织和领导才能有效实施监督。上级应向下直接派纪检监察组;要重点监督各项制度的落实;上级的监督也要依靠群众,特别要落实能让群众监督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6.
黄琼 《湖北教育》2014,(6):62-62
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参加活动的单位皆敞开大门,通过进村入户、组织座谈、发放问卷、开辟信箱等方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不过,相较于“听”时的热热闹闹,一些地方、单位对“取”则颇有些冷冷清清,具体表现为:对辛辛苦苦搜集来的群众意见建议,有的人弃之一旁、不管不问;有的领导把意见顺手交给工作人员,任其筛选分类,全然不管整理出来的东西是否真实、是否准确;有的干部更是大胆地抛开原始意见,根据自我想法另起炉灶上报……凡此种种,这些对群众意见重“听”轻“取”甚至是“听”而不“取”的行为亟需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有趣的是初三化学知识与数字“三”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它是演绎推理,或是归纳立项、语义序欢,总也离不开“三”。现例举72条如下:  相似文献   

8.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9.
王礼平 《学语文》2011,(3):53-53
“作”和“做”是两个很常用的字.但由于它们音同,有时意思也相同,或者字义相差甚微,我们常常将它们混淆.分辨不清到底是用“作”还是“做”?现在我们就此二字作简略分辨,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作”,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乍,  相似文献   

10.
由于“年轻”与“年青”音同.意思也基本相同,又都是形容词。所以很容易混淆。请看以下两个例子:“年青力壮的小伙子,怎么就吃这点饭?”“大学生们正年轻,应该有很多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两个句子中的“年轻”与“年青”都用错了.应该是“年轻力壮”和“大学生们正年青”才对。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上一级”,在逻辑上是上一级概念,在语言学上是上一级语词。本为避免名词术语的纠缠,简称“上一级”。提出寻找“上一级”这个话题.是因为好多学生在语言表述中理解不清,把握不准,把“上一级”理解为“上级”,或扩大为“上上级”,也有把“平级”“下级”语汇当作“上一级”的做法。  相似文献   

12.
公民行为应该是在别人的领域依然奉行道德的行为。公民不会在道德上“内外有别”。他把“别人”抽象掉“别”,只剩下“人”,他把“自己人”抽象掉“自己”。也只剩下“人”。于是。不管这个“人”在自我圈外还是在自我圈内,他们都同样是“人”,所以。我应该以同样的道德对待他们。公民道德的客体——不管存在于自我圈之内,还是陌生领域。甚至敌对领域——一定是纯粹意义的“人”。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以载道”的口号是否值得去听姑且不论.单是那个“载”字就有大道理。载道、载事、载情、载理,以及载善载恶,载是与载非,载美与载丑等等,都说明“”仅仅是工具,没有无前提的独立存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无论是什么具体事都不做只是当“专业作家”、“专业诗人”,或是专门以舞弄字本身为业为趣.都是世上最无用的人。越是出名,越说明世界已经贱得可以。  相似文献   

14.
欧阳明 《师道》2014,(10):1-1
课程改革.不应是“革命”.而应是“改良.,'。现在许多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比如,一说到课程开发,都一窝蜂地把别人开发的课程移植而来,不管适不适合本校学生需要就在本校实施,但并不是植根于本校的“校本课程”。其实校本课程一定要体现“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才有利于促进本校学生的发展。一说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都想学习北京十一学校的“走班上课”,其实在本校条件不具备时,还是不要盲目去“复制”.先把“班级授课”抓好也行。一说到打造高效课堂,都去模仿山东杜郎口中学的“先学后教”,不管学科特点、课的类型、学生状况,强行让学生“占领”课堂,让教师“靠边站”,其实有些课“先教后学”也未尝不能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家人人都有,不管是高楼华屋还是茅舍陋室,都是温馨的港湾。但“家”中为何是猪,却历来让人疑惑,众说纷纭。有人以“豕”不合情理而改写成“人”,以为家里住的是人不是猪。第二次汉字简化也曾采用了这个字,但没用几年就废止了。我们现在用的依然是那个和“豕”组合的让人疑惑的“家”。  相似文献   

16.
依“纲”扣“本”是教学的原则。而目标教学则是由“纲”达“本”的桥梁,也是智力开发及思想教育的结构图。为此我在教学中对目标教学作了点探索。   一、激发情感,紧扣达标   一是设置悬念,导学达标。利用导语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促使学生达标。如教《桂林山水》时,我首先让学生看图学文,观察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看看它到底是否“甲天下” ?使学生带着“桂林山水是否天下第一”这一悬念来学习,创设了适宜的氛围,学生的思想立刻活跃起来。然后把学生划分为达标小组,通过图文导学,把学生带到山水交融的“舟行碧波上,…  相似文献   

17.
宗尧 《家教指南》2005,(10):17-17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大人该不该管?应该怎样管?对此,我们的老祖宗留下一句久传不衰的话:树大自然直。或说成“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无论哪种说法,其实质相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不管,应该听其自然.即使孩子小时候不听话,不懂事、甚至成了“问题孩子”,但长大了,懂事了,一切都会变好了。“歪树”自然而然就“直”了。  相似文献   

18.
QQ 《中学生电脑》2006,(1):32-33
同学们,当你做了一件傻事儿的时候,你的父母是否无奈地对你说:“真是一个小傻瓜!”而你是否也戏称过别人为“傻瓜”呢?为什么会称傻的人为“傻瓜”?据考,“傻瓜”一词的来历与古代的族名有关。  相似文献   

19.
“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一线老师们十分关注并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既然“以学生为主体”。语文课堂教学就必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断“生成”的过程。既如此,如何应对“生成”,教学是否还需要“预设”.如何“预设”,怎样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才可使课堂教学最有效.就是我们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期的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研讨,希望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超时”应市而生 美国24岁的克力斯是一位电脑程序设计师.在旧金山南部一家名叫“未来工厂”的国际网络软件公司工作。他常常早出晚归.因此,克力斯累了就在电脑桌下睡一会儿.一家公司老板看准了这个商机,做起超时服务生意.他特意开发了一种电脑桌折叠床.操作电脑的人累了就在那儿躺一会儿.醒了又继续干,饿了就到该公司开设的咖啡餐厅去买点东西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