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新课标精神,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评价和鉴赏的能力.从学生的综合发展来考量,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不同的侧重点.在《理想的风筝》一课中,学生对文本故事的理解和把握比较容易,但从中感受并体味深刻的内涵则有一定的难度,这也是本课教学的深刻性所在.如何将情感和思考结合起来,催生读写结合的生长点呢?  相似文献   

2.
【导学说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创造行为,应当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风筝》因其主题多元化,很适合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可以拓展思维空间,课文难点较多,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材料,本导学创意注重启发学生从分析《风筝》写作中的感情线索和写作手法入手,引导学生立足文本探究文章多元主  相似文献   

3.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情感、内涵极为丰富的文章。为了让学生挖掘出蕴藏在作者、文中人物及自己心中的那份情感,教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并在感悟达到高潮时,通过进一步巧妙而富有智慧的点拨,使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源泉源源不断地涌出。教者的这一做法让我深刻地领悟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巧妙点拨会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情感效应。  相似文献   

4.
<正>阅读教学本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然而一谈起阅读,学生、老师甚至家长都有点头痛。通过观察,学生在阅读时,泛泛而读的情况比比皆是,因此他们就体验不到阅读带来的乐趣。下面我着重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这方面来谈谈我的一点想法。一、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和体验的意义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学习中所阅读的大量文本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比如《春》中积极向上的情感,《背影》中浓浓的父子深情。  相似文献   

5.
甘晓泉 《课外阅读》2011,(9):273-273
《安塞腰鼓》是一曲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是一篇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在这篇充满激情的文章中,饱含着作者对这块土地的深情。而感受并理解这份深情的关键在于朗读。朗读是帮助学生感受并深入理解文本的有效方式。本文关键论述如何通过朗读,帮助学生解读文本,从而真正感受文本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理想的风筝》是人教版第10册新入选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全文以“风筝”为线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充满深情地回忆了曾经教过自己,并已年过50、身体残疾的刘老师。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抒发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阅读这篇课文,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同时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难点是理解课文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教学时,可以用阅读提示中的方法,质疑问难,然后带着各自的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大家讨…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教师应该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现结合学校观摩课堂实例谈一点感受。案例一:众里寻芳,找准品读的重点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白鹭》一课有这么一小节:"那雪  相似文献   

8.
李莉 《文教资料》2006,(20):116-1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阅读教学也应该是学生的个性行为,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阅历不同,对阅读的感受也不同,所以在阅读中应该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理解去读,读出他们自己的心声。  相似文献   

9.
《风筝》是一篇由景及事、缘事抒情、深切感人的散文诗,意蕴丰富,“宜采用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深层含义,理解全文”,“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其二,《风筝》篇幅较短,艺术成熟典范,可通过探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10.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了平淡的文字之中,如何让学生读出情,品出情,升华情,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周华东老师执教的这篇课文,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让我们震撼,给我们启迪!一、学词语——横看成岭侧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学生是独特的个体,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以在阅读中获得的感受、体验、理解也就各异.  相似文献   

12.
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学习文本语言.让学生因意会、理解、体验而有所领悟。笔者以人教版第八册《生命生命》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让感悟成就阅读教学的精彩。  相似文献   

13.
观点     
《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7期王荣生《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与路径》 阅读教学中学生所面临的基本矛盾在于:一方面,课文是学习对象,学习任务就是理解、感受这篇课文;另一方面.学生现有的语文经验却不足以理解、感受。“课文”的特性内在地规定着阅读教学的任务。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链接,以帮助学生调整现有语文经验与课文理解.感受所需要的语文经验之间的落差。在班级授课制的教学情境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路径有以下三条: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三条路径殊途同归,应根据落差的状况选择适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就要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感悟、理解文本。但是,目前却很少有教师会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教师把阅读教学的重心放在了对文章的字、词、句、段的分析上,即使让学生去感悟,也是教师设计好一个又一个问题或线索让学生去感悟,学生感悟文本的思路总是离不开教师的预设。这样,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学生自主感悟了,但是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感悟还是被教师牵着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能力。下面,笔者结合两位教师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一课的教学片断来谈一谈如何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用这个要求审视当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不难发现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不恰当的。在他们的阅读课上,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读书、思考,主要任务是复述课文,记住教师讲授的那些结论性知识。这样的阅读教学,培养的主要是机械记忆的能力,而不是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最近两年来,国内许多优秀教师已经创造出多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其中,普遍适用的有以下六种。  相似文献   

16.
李丽 《广西教育》2014,(13):51-5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是借由文本解读实现审美体验的历程。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够从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感受散文之美、品味美文之境呢?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鉴赏,既是帮助学生感受、理解、赏析语言美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能力培养,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对语言这一审美对象的期待视野,当语言能满足其需要时,就能形成审美认同,产生审美愉悦。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言鉴赏呢?一、情境渲染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赏析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渲染气氛,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在语言文字中所倾注的深情。例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教师紧紧把握住课文感情…  相似文献   

18.
《普通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个性化阅读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引导;学生在对文本展开自我思考、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的感受和感悟。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从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探讨,希望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孟方方 《考试周刊》2012,(88):42-42
阅读教学本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但《风筝》一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出现阅读教学低效乃至无效的现象。如何使语文教学丰富的内涵得以展现.如何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文本阅读由索然无味变得兴趣盎然。文章从两个侧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20.
随着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阅读教学对课文的关注,除了需要感性的认知体验之外,更需要一种趋于理性的思维解构文本、洞察文本,从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奠基。以《理想的风筝》一文教学为例,探讨阅读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