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舒家华 《中学教育》2002,(11):31-32
启发式教学 ,由孔子创立 ,也是孔子重要的教学原则。可继承到今天 ,却被有些教师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曲解了。子曰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也 ,则不复也。”这是《论语·述而》第八则的原文。对孔子这一节语录的译文是 :“(我 )不到学生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 ,不到学生口里想说而又不能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我如果 )告诉他一个角落的样子而他不能推知其他三角落的样子 ,我就不再教他了。”可见 ,它清楚地表明 :对学生予以启发的前提条件是学生产生“愤”(即心里苦苦思索却未能想通的样子 )和“悱”(即口…  相似文献   

2.
以宁缺毋滥的总原则确定提取《释文》引音的原则。"某音注家XX反,又(或、一)XX反",一律只取主名后的第1个音。"某音注家作X,XX反",一律不取。"音X,XX反"和"读为X,XX反",只取"音X"和"读为X",不取"XX反"。"某音注家云另一音注家XX反",根据情况分别处理。"XX音同"和"XX同",如果不能明确判定同的是什么音,就不收。  相似文献   

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不到学生尽力想弄懂而不得的程度不去开导学生,不到学生心里清楚却不能完美表达出来的程度不去启发学生。假如学生不能够做到举一反三,你就不要再给学生举更多例子了。孔子这个言简意赅的论述,明确地表述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4.
一《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概述(一)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内涵《论语》中的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要义体现在孔子的名言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1]其中,愤是指苦苦思索而未想通的样子;悱是指口里想说而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整句话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5.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讲了一方面不能联想到其他方面,就不再教导他了。”  相似文献   

6.
陈望道先生说,“谐音析字”乃是谐合字音的“析字”,细分有三式:(1) 借音,(2) 切脚,(3) 双反(详见《修辞学发凡》1979年版150页)。对于其中的“切脚式”、“双反式”,修辞学界看法比较一致,几乎没有什么异议;而“借音”,即“借音析字”这一辞格能否成立,则至今尚有争议,前不久有篇题为《“谐音析字”辨析》(以下简称为《辨析》)的文章说:“借音的客观基础是两个字的声音相同或相近,不存在声音分析的问题。它的语言特殊格式是A(音)=B(音)。显然,把借音作为析字来认识是不够妥当的。”(《修辞学研究》第二辑342页)按照这种看法,“借  相似文献   

7.
美国人教子有4W法则,它的内容是: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Who)在一起,在什么地方(Where),在于什么(What)以及什么时候(When)回家。中美之间的文化观念虽然存在着差异,但在教子的某些方面,也有趋同的地方。孩子不能没有小伙伴,没有小伙伴的孩子多半会性格怪僻,家长要多加开导,并设法让心地好而又诚挚的儿童,与自己的孩子多接触。  相似文献   

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涵义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孔子的这番言论作为启发式教学的精髓所在,揭示了启发的本质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做一片湖     
年轻时,我处处受挫,几乎做每件事都以失败而告终。我变得灰心丧气,整日长吁短叹。痛苦不堪。父亲见我这副样子,决定开导我,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相似文献   

10.
张耀东 《考试周刊》2010,(26):133-134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启发教育的涵义是: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而他却不能推知领悟其它与此相联的三个方面的事理,我就不再告诉他。这是中国古人的伟大思想结晶。然而,也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地思考:到底什么是真切有效的启发式教学?  相似文献   

11.
王祥兵 《语文天地》2015,(10):21-22
《兰亭集序》是千古名篇,历来为读者所喜爱。读者多对"不能喻之于怀"的注释理解存有疑义,近期,宋桂奇老师力驳众家之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喻’并非‘明白’,而是‘开导’之义,‘不能喻之于怀’即是‘不能在心里开导自己’。"(《"固"字释义及其他》)宋老师的新论虽很新奇,但笔者认为仍有待商榷。宋老师认为"喻"是"开导"之义,相关的语句应做如下理解: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  相似文献   

12.
“启发”二字源于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莉不复也。”意思是学生处于求懂而未求懂透,想说而说不出的积极思维状态中,教师才给予开导,教师“举一”,学生应“反三"。孔子的启发既用讲说又用提问。“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就是用问题启发。引导发问者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思考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初中第一册 《背影》检测[G1.3] 1.选出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项: A.迂腐(yú fǔ):言行守旧,不合时宜。 锁屑(suǒ xie):细小而繁多。 B.蹒跚(pán shān):脚腿不灵便,走路缓慢 的样子。 踌躇(chóu chú):犹豫。 C.颓唐(tuí táng):精神不振作。 晶莹(jīng yíng):光亮而透明。 D.狼藉(láng 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差使(chai·shi):差遣。 2.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朱自清,字佩弦,我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B.《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它以朴实自然的语言,记叙了父亲为“我”送行并为“我”买橘子  相似文献   

14.
上学期,唐老鸭上学总是迟到,上课时也总是心不在焉的样子,期末考试成绩很糟,山羊老师就耐心地开导她,唐老鸭很受感动。新学期一开始,唐老鸭决心从时间抓起,提高自己的成绩,不辜负山羊老师对自己的期望。为了搞好学习,唐老鸭让妈  相似文献   

15.
张雪莲 《甘肃教育》2014,(11):65-65
正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说,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采取灌输的方式,而应该以学生为主,在学生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时再开导他,在学生想表达自己思想而苦于说不出来的时候再启发他说出来。另外,如果学生仅停留在对知识的了解,而不能内化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强教下去了。这是三千年前的孔子教导他的弟子和提醒我们后人的话。三千  相似文献   

16.
《论语.述而》篇是这样阐述“启发”一词的:“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含义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启示他的思路;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的表述。举出一个方面的事理启发他,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学生不到渴望求知的时候,教师不去开导他;学生不到焦急表达的时候,教师不去启发他;教师举出正万形的一角,而学生不能推知其余三角,就不要再往下教了。孔子的这段论述,言简意赅,生动地描绘出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精湛地阐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透彻地揭示出学习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规律,明确地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意思是,老师教学要得法:不到学生因愤激而决心努力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  相似文献   

19.
初中五册(《捕蛇者说》)一文中“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课文注释: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弛然,“放心的样子。”这样注释,不能准  相似文献   

20.
杨扬进入初中以后,时常感到自己很孤单,没有可以说心里话的人。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杨扬一反小学时无忧无虑的样子,整天紧皱眉头,闷闷不乐,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也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