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入出”:传统的审美态度董希文什么是态度?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认为:“态度是一种精神和神经准备就绪状态.它通过经验组织起来,并对个人所面临的客观对象和与之有关的情景作出反应,产生一种起主导作用或能动作用的影响”①.态度影响着主体对客观对象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美学理论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人们经常追求着各种功利实用目的,处理着各种实际的事务,考虑着各种事情的成败得失,因而对于事物很难从实用功利态度转入审美的态度。这种审美态度是审美活动进行之初所必需的特殊的心理状态,它要求审美主体使自己从日常现实生活中脱离出来,保持一种与实用功利无关的态度。这就是说,要感受到对象的美,就是善于从对对象采取功利实用的或科学认识的态度,转到采取审美的态度。艺术家和常人的一个重要不同之处,就在于其比较善于用审美的态度去看世界,能在一般人看不到、甚至认为没有美存在的地方看到…  相似文献   

3.
金圣叹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位奇才,他不仅在小说、戏剧理论上有卓越的建树,而且关于美的本质也有杰出的见解.在人类探索“什么是美”的问题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金圣叹的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被当代美学家们称之为“审美态度”的思想.有关审美态度的问题,朱狄先生在《当代的方美学》这部著作中给予了说明:“审美态度”的理论在当代西方美学理论界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乔治.迪基把这种理论概括为这样的一种观点:“只要审美知觉一旦转向任何一种客观对象,它立即就能成为审美对象.”  相似文献   

4.
刘华 《教育评论》2007,(6):44-46
众所周知,审美体验的激发不仅需要提供审美客体,也需要审美主体具有与之相契合的心理结构———美感。审美体验教学需要形成自身的特殊原则,而这种原则又必须建立在美感的本质规定之上。一、美感的本质规定不同于一般的主客对立的认识活动,审美体验是主客之间无障碍的交流和融合。“在对美的对象进行审美的观照之中,我感到精力旺盛,活泼,轻松自由或自豪。但我感到这些,并不是面对着对象或和对象对立,而是自己就在对象里面”。①“于是我的生命和物的生命往复交流,在无意之中我以我的性格灌输到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②主客合一、…  相似文献   

5.
“意象”一词,在文艺学中多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是一种可以表现抽象观念或审美理想的对象,同时又是具有高度形象感和艺术感染力的审美对象。然而,“意象”作为一个有着古老起源的审美范畴有其固有的模糊性,当其进入审美接受时,这种模糊性便突显出来。这种模糊性并不影响——甚至可能增强了审美接受的效果,但是,如果我们在学理上把这种模糊性的来由、性质和特征解说清楚,就更能理解它那种高度整合、异质同构的审美效果。文章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其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6.
艺术鉴赏中的想象是在深入感知和理解艺术品的基础上的审美创造活动。在“感知”一节,我们曾经说明,在审美态度支配下,知觉对对象有一种特殊的“创造”作用。在“理解”一节,我们具体分析过对艺术品的深入理解使审美感知进入的“妙悟”境界。这其中显然都包含有从直接的可感知的东西“想见”不能感知的东西的成份,因而已经部分地涉及到想象的心理功能,有人甚至把这种想象的成分称之为“知觉的想象”。一般说来,知觉想象是通过联  相似文献   

7.
艺术接受中的想象是在深入感知和理解艺术品的基础上的审美创造活动。在前文谈到“感知”问题时,我们曾经说明,在审美态度支配下,知觉对对象有一种特殊的“创造”作用。在谈到“理解”问题时,我们具体分析过对艺术品的深入理解使审美感知进入的“妙悟”境界。这其中显然都包含有从直接的可感知的东西“想见”不能感知的东西的成分,因而已经部分地涉及到想象的心理功能,有人甚至把这种想象的成分称之为“知觉的想象”。  相似文献   

8.
荀子所谓“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并不是指没有审美对象,其审美对象是伦理道德之“礼”。在其观照方面,荀子提出了“虚壹而静”的审美心境,其中的“虚”与“藏”、“壹”与“两”、“静”与“动”是辩证的关系,并由此进入“大清明”境界。“元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是一种精神态度,“大清明”是一种境界,而“虚壹而静”是持有这种态度、达到这种境界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厌倦”,作为一种审美现代性震荡的精神气质,是19世纪末叶波德莱尔等人颓废浪荡的“世纪病”的一个根本方面。“厌倦”气质的发生隐秘或基本隐涵在于:“诗人”与“大众”及“城市”之在体性混融,以及审美冲动和文化格局双重的“距离消蚀”、审美与文化及生活方式的“风格化”追求。这种隐秘(隐涵)发生的根本诗性动力或机理,是“诗人”自身的一种现代性处世体验的努力,其所包孕和触及的是一种具有历史承续性意义的“以审美证明生活”的现代性态度及审美诉求。  相似文献   

10.
我们承认文学艺术作品往往就是意象艺术,但并非所有的意象艺术都用形象直接表达哲理的。表意之象并不只是“观念意象”,而是蕴涵一定的“审美意味”。“审美意象”用它专指一种特殊的表意性艺术形象或文学形象,其特殊之处在于它的本质,在于它的蕴意性,即审美活动过程中审美对象所凝结的审美意味。  相似文献   

11.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谈到情感,现代心理学认为: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对于审美来讲,情感反映了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肯定性的美感和体验,这种美感是情感与审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它是对从事活动的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疑”是深入研究知识的起点.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编辑部:关于教师的角色,自古有许多解读。韩愈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陶行知认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教师的使命。从教20多年来,教师这一角色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呢?陈铁梅:做一名教师,于我而言,意味着信仰。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用"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诠释美之于不同的人存在着不一样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往往反映着不一样的审美情操。据此观照教师的职业目的。第一种是以牟利为目的的功利欲念,第二种是以谋生为目的的器物功用,第三种是超越了  相似文献   

14.
初中音乐教学大纲明确指出: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谈到情感,现代心理学认为:它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对于审美来讲,情感反映了人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特殊的肯定性的美感和体验,这种美感是情感与审美的和谐统一。在音乐教育中,感情这种心理状态显得极其重要,这种心态往往难以用文字来表达。一部好的音乐作品,常常蕴涵了丰富的、深刻的情感,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对作品的思想、情感进行认真的分析、理解。通过对歌词和音乐语言的剖析,把音乐所赋入的感情因素渗透给学生,…  相似文献   

15.
《小学语课程标准》中要求在古诗教学中使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情感是古诗的生命,是审美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并不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同样地感受到客观事物的美。事实上在某种状态下,主体甚至感觉不到客体的美。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对审美对象的清晰表象,提高感知美的灵敏度,激发其情感,使之与作的情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6.
吴铁林 《教师》2008,(24):92-92
所谓情感教育,是把情感理解为一个包括情趣爱好、意愿、动机、态度、体验、价值观等较为广泛的领域,而不仅仅指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和情感。我们把情感教育既看成对完美教育理想的追求,又看作对现实生活中真实人的引导,即对人在情趣爱好、动机性向与态度方面进行引导,让人在认识兴趣、合作愉陕、创造冲动、审美体验等方面一再地获得情感经验,以最终形成一种情感发展上有价值遵循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究竟什么样的对象才是审美对象?它应具备什么样的特质,或者说,应具备哪些足可揭示自身特殊性质的规定性?这是西方美学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也是国内美学界尚待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已有研究者把对审美对象的看法概括为两种:一种认为,审美对象即审美态度的对象,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只要能对它采取一种审美态度就行。另一种认为,审美对象与非审美对象有别,它必须具有某些能直接诉诸感官的特质,换句话说,是所谓“审美特质”决定审美对象。①对于这两种观点和理论,我都不能赞同。  相似文献   

18.
禅宗主张人人具有佛性,而佛性则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只有通过“悟”才能去领会,去获得佛法真如。禅宗所主张的这种不藉语言文字、不假思计教理、单传心印、直达心性的妙悟顿修,是一种特殊思维活动的心理体验,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直觉感受,与艺术和审美活动有相似或相通之处,并且进入诗学,对中华审美心理体验和艺术思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王有贤 《中学文科》2009,(3):141-141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现象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和体验。情感诱导是施教者以这种态度和体验为主,对被施教者施以诱发引导,从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一种教育方式方法。它是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导和中介,具有增强教育效果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所谓成功动机,对学生而言,是指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或需要)而努力学习的一种内驱动力。现代心理学实验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起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我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