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少人在学习时有这样的梦想:假如我的大脑像电脑那样该多好,就能记得住很多知识了!可是,如果真的把你的大脑变成电脑,你会同意吗?或许没有一个人愿意,因为电脑说到底还是一个呆呆傻傻的机器,它们缺乏我们人类的情感、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进步,未来的电脑会超越人脑吗?  相似文献   

2.
《少年科学》2009,(5):8-8
电脑“说话”时总是硬邦邦的,一个字一个字往外蹦,一听就知道是台机器。不过,美国IBM公司刚开发出了一项新技术。这下,电脑可以惟妙惟肖地模仿人的声音了:除了能说嗯、呃、嘘等语气词,还可以抑扬顿挫地讲话,甚至会咳嗽引起人的注意。这个技术可以用于电话的语音提示、GPS导航仪、照相机和MP3。这下,我们终于不用再同机器对话了。  相似文献   

3.
正最近,英国雷丁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首台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电脑程序之一的"尤金·古兹曼"成功地"伪装"成一名13岁男孩,33%的回答让裁判认为与他们对话的是人而非机器。这是64年来人工智能最具里程碑的一次突破。它意味着机器也能像人类一样"思考"。"我们站在一个拐点——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创新的飞跃向前发展,我们将获得丰厚的回报。"智慧技术在带给我们可观的回报,  相似文献   

4.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改变人类的知识生产方式,催生一种全新的知识生产模式,智能机器从知识生产的辅助者进化为与人类并驾齐驱的“新生产者”。智能机器对割裂的学科知识进行跨界跨域整合,凭借一维的语言打通和聚合各种形态的知识,知识第一次以“非人”的方式被生产出来。我们要建立一种新的知识观,摒弃知识只能“由人”来生产的理念,树立一种知识必须“为人”而生产的新理念。人类需要发展新的知识生产能力和知识生产方式,为了人的发展、以人的方式生产知识,而不是以机器为目的、以机器的方式生产知识。知识的机器生产模式对人类的知识产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对于知识生产机器的驾驭能力要与智能机器的生产能力同步成长。教育中的知识生产本质上是人的再生产,智能机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要素将参与到人的再生产流程之中。知识的机器生产作为人的再生产的新隐喻,启示我们从机器的视角重新认识教育过程中“人”的生成。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的始祖图灵在上世纪50年代就曾做出预测:未来的电脑可能会思考。一些科学家认为,这一天正在到来,而且脚步匆匆。当有一天机器有了思想,它们能像人类一样思考,世界将会怎么样?  相似文献   

6.
人类进入了人工智能的时代。有不少人相信并担心,人类用智慧所创造的智能,已让人类自身逐步陷入机器的控制。大数据掌控了人类的行动轨迹,算法和程序成为人类的重要生存工具,人终将被智能机器裹挟着前行。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保持人的独立性,如何摆正人与机器的关系,不使人被新工具所奴役,这是人类在这个时代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教育的重要命题。 “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揭示了人类进步的核心。人的适应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适应性的本质是协调与抗争,是一种置身于客体的主体创造。改变环境的过程,就是人的活动过程,并由此也改变了人自身。在这个过程中,人必定改变并重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工具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等。人类的适应性,外显为人类顽强的征服力和改造力,这种独特的能力帮助人类自身不断强大,但也由此导致了某种错觉,即人拥有作用于一切客体的征服性,人能改变或建设所有的关系——这种错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教育的理解,“为了未来而准备”让很多人期望通过教育获得这种能力。事实上,人类真正的适应性是一种作用于自我的征服和斗争,所有的创新和发展,都是人类认知与经验的自我突破。人的创造,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的成果,开启着自我保护和自我建设的机制,这种机制极大促进了人类的适应、发展、扩张,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对教育而言,不仅要传承和学习这些保护机制与文明成果,更多地还要让学习者反思人类在此过程中的代价和教训,尤其是作为社会人的责任。 正如马克思指出的,“既然是环境造就人,那就必须以合乎人性的方式去造就环境。既然人天生就是社会的,那他就只能在社会中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教育是人类社会可以创设模拟环境的实践活动。因此,教育的使命并不在于教给人们掌握应对的技能与方法,更不是教给人们记住某种知识体系的概念,人工智能终究会打破人类的局限,重新设置人类知识的储存、接受方式。当人类摆脱了传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时,教育应表现出怎样的存在意义?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地要把关注的重点从个体的能力转向整体的价值,凸显人类的独立性与价值性。 人工智能是人类进步的产物,将深刻改变未来社会的生产力要素。但作为一种人类的延伸功能,人工智能将导致个体人的极大分化。个体人的适应性不同,差异会逐步加大,如果人工智能使个体人的能力逐步弱化,这将是人类社会的退步。教育应该激发个体人的不同潜力,让人而不是智能机器成为支持社会多样性的基础。教育要实现人的个体关怀,让人成为社会的主人。约瑟夫·奥恩提出“防范机器人(robot-proof)”教育,就是指培养我们人类的独特性。 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必定支持多样性的存在,但人类终究是命运共同体。作为人的社会,教育要引导人们构建一致性的共同价值。当前人类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建立仁爱、友善、公正、互助等价值观。这不仅是主体间的要求,也是主客体间的要求。随着人类创设的环境发生变化,人类面临的考验越来越多,越来越严峻。对人类而言,很多问题没有地域与种族的界限,是人类的共同问题。技术可以多种,制度可以多样,文化可以多元,但人性立场应该一致。在由人类和技术引发的高风险社会,教育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关注对人的研究,让每一个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都能秉持健全的立场、科学的精神与独立的人格,成为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7.
杨园园 《考试周刊》2011,(79):51-52
爱因斯坦曾说:"用专业的知识教育人类是不够的。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美和道德上善的鲜明的辨别力。"那么,该用什么来教育人类呢?教育又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台机器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给了我们回答:"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土壤。善良情感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如果青少年时期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相似文献   

8.
W教授把一片磁卡插入实验室门框上的一个小孔,门扇悄然移开。他习惯地用指头理了理纹丝不乱的头发,拔出磁卡,进入室内,门扇在身后又悄然合上。 “您好,”一种十分浑厚而陌生的声音从8686型飞腾机音箱发出,“这......”W教授万分惊愕:还没开启电源,电脑怎么就开始工作了呢? “吃惊了吧,W教授,您走路的声响能使我启动。”依然是电脑在说话,“您太健忘了,一个星期前,您为我配置了与人类自由交流的超级芯片,用一周的时间,我已经卓有成效地协调了我所有的部件,已经能得心应手地与人进行自然的交流了,这得特别谢谢…  相似文献   

9.
(3)机器能否拥有甚至超过人类的心智? 这是自电脑发明以来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一派坚持机器只是人的辅助工具,最多做快速计算和一点逻辑推理,但永远不可能拥有人的心智;另一派则认为,结论下得为时过早,或许有朝一日机器真的会超过并统治人类.特别是1997年电脑“深蓝”战胜棋王卡斯帕罗夫后,争论又热了起来.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在21世纪,主宰世界的当然还是人,但是占主导地位的将是知识。知识作为一种无形的经济,这将成为信息时代经济的重要特征,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特征。目前已经显示.今后将进一步显示这样的现实:三流国家出产品,二流国家出技术,一流国家出知识,超级国家出标准。这意昧着,谁能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各种标准、规范,特别是信息科学技术知识及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谁能最大限度地拥有最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智力是否是机器所不可能超越的呢?超级电脑“深蓝”击败了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似乎证明了机器智力的强大。但是,至今也没有一种电脑,能在发源于中国的围棋项目中证明这一点。纵横捭阖的黑白世界像是一个巨大的迷宫,隐藏着天地间的玄机与奥秘。胜负悬于一线,成败决于瞬间,在这个静默而又残酷的世界里,如今的领袖是一个沉默的韩国青年——李昌镐。  相似文献   

12.
知识传授型教学。它十分重视知识的解说。这种教学,教师试图将教材里所包含的语文基本知识和其他知识全部挖掘出来,并且将它们尽数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中心论”,基本忽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精神,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容器,一古脑儿地强行灌输,其基本程式就是讲授、作业、考试,其结果是学生被完全训练成为“记忆机器”、“考试机器”。学生知识的储存量虽然也不可谓不多,但能将知识迁移运用的学生甚少,纵有少数人或能迁移运用一下,但其运用的量也是少而又少。这种教学所培养出来的学生,酸气十足,傲气十足,迂…  相似文献   

13.
什么样的人才是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呢?笔者认为,具有批判精神的人,就是能时刻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问题的人,即他能不受传统观念、权威教条的束缚,敢于摆脱原有知识范围的羁绊和思维定势的禁锢,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能作出合理的决策。换句话说,一个具有批判精神的人,是不轻易地相信别人的意见,甚至是自己提出的假设或结论的,他只相信经过自己仔细推敲,多次验证,反复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就是具有批判精神的人,他对科学权威非常尊敬,但从不迷信,所以他敢于对亚里士多德这位权威的话提出怀疑,并克服重重困难去大胆地…  相似文献   

14.
你能正确掌握这两个词组表现的丰富资讯吗?词典是你应该掌握的工具,经常使用它,养成经常查词典的良好习惯.在词典中可找到:电脑:电子计算机的俗称.计算机:能进行数字运算的机器.有的用机械装置做成,如手摇计算机;有的用电子元件组成,如电子计算矾,俗称电脑.至此,电脑国计算机答案已不言而喻.电脑等于计算机吗@齐丽  相似文献   

15.
人类智能始于语言,人工智能始于文字,人类最伟大的智慧是发明了教育,智能植根于教育,教育让人类智能的发展从“现在进行时”变为“现在完成时”。智能机器里的物质和能量是物理层面的真实存在,结构和时间是认知层面的抽象思维。结构和时间寄生在物质和能量上,构成硬构体;机器里的信息是大量的软构体,体现了精神世界可以寄生在硬构体或者其他软构体之上,有虚有实,虚实结合,可自举和自我复用,始终至少存在下一个时间周期,使得机器能再去“想”,其秩序显示出维持自身思维和产生有序事件的能力。人的思维和机器的思维在数学上是同构的,在物理上是同源的,靠能量支撑,赖负熵为生。智能机器的诞生冲击教育的全方位、全要素,从教“书”,演进到教“学”,再进一步演进到教“育”,从如何拥有知识,演进到如何使用知识,进而演进到如何创造知识。智能时代教育的精髓是培育思维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人类思维的核心是抽象、联想和交互,机器亦然。机器用软构体延伸和拓展了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机器可以暴力思维,人和机器互教互学,优势互补,形成迭代的智能。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问题已经迫切地摆在全人类的面前,读书改变一个人,教育改变全人类,让我们迎接这场学习的...  相似文献   

16.
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它是20世纪是重大的科技成果之一。其显著特点,一是具有非凡的计算能力,二是可模拟人的某些思维活动,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逻辑判断和逻辑推理,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人类在科学上的新突破是机器将更多地代替人的工作。当今,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已成了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初中《思想政治》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品质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又称作“心理品质教育”。这是课程设置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和重要举措。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培养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看成是一个装载知识的“机器”,而应该把学生首先当作“人”来看待。...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电子计算机又叫电脑电子计算机又可以称为“电脑”,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够模仿人的思维和动作的机器,能够部分地代替“人脑”工作。电脑之所以能部分地代替“人脑”,是因为它具备了人脑的部分功能。比如:①控制功能;②记忆功能;③数值计算功能;④逻辑判断功能;⑤与外界信息交换的功能。所以电脑能像人脑一样能记忆、能逻辑判断,并且能进行简单的“思考”。这说明电子计算机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计算工具了,它  相似文献   

19.
测智商     
有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台电脑,只要人把脑袋放到它的面前马上就能知道自己的智商是多少。然后就有那么三个人来测自己的智商。当A把头放到机器前面后,机器显示出:“您的智商是35。”B和C看到后哈哈大笑,认为他的智商好低。当B把头放到机器前面后,机器显示出:“您的智商是18。”这一下,B没有话了。当C把头放到机器前面时,这台电脑测了好长时间才显示出一句话:“别拿那石头开玩笑!”这一下C的脸红得好像熟透的苹果。从此以后这三人都暗下决心回去好好努力,一年以后再来测自己的智商。一年以后,这三个人又一起来到这里。当A信心十足地把头放…  相似文献   

20.
何为好老师?     
你是一块教书的料吗?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为好老师的。现在好老师对孩子须有耐心和爱心,性情温和,富创造力和想像力,且是电脑通。他们身心健康,有洞察力,知识丰富,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主动自发地学习。笔者认为,成为一个好老师,或想成为一个好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