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位”字说开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汉字尤其是会意字,用心琢磨一下,真是耐人寻味。如“信”字,由“人”字和“言”字合成, “人言为信”,表示人说的话有信用。再如“位”字,由“人”字和“立”字合成,“人立为位”,表示人站着所占的地方,即位置。  相似文献   

2.
田恒 《文学教育(上)》2008,(24):146-147
会意,六书之一,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方法。许慎《说文解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武、信是也。”比,系两个事物(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体现造字者的意向。如“休”字,由“人”和“木”合成,表示人在树旁休息;“看”字,由“手”和“目”合成,表示手放在目上方,好挡住光线望。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要根据“汉字本身的规律,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在汉字中有不少会意字,我们在教学生识字时就要根据会意字本身的规律进行教学。所谓会意字,就是会合两个以上的意义表示一种新意义的合体字。如“明”,由日、月两个象形字合成,日、月都是发光的东西,会合成光明的意思。“杲”,由日、木二字合成,是说日升树梢之上,天已大亮,表示明亮的意思。会意字从结构上分,有异体会意和同体会意两种。异体会意字是由两个以上的不同形体构成的。如“休”,由人、木构成,一  相似文献   

4.
巴金 《中文自修》2010,(7):98-100
《左传·宣公十二年》上有一句话:“楚子曰,夫文,止戈为武。”意思是说,“武”是由“止、戈”二字组成的。就是“停止干戈”。即制止战争。事实上,“武”是一个会意字,在古文字里,“止”像一只脚或脚印,引申为行走之意,“武”表示一个人在“持戈行进”。楚子说的话显然是对“武”字的错识认识,但一直影响至今,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们对战争的拒斥心态。国外也有类似的说法,强烈影响了政治界的科幻小说家戚尔斯就曾说过。如果我们不结束战争,战争就会结束我们。  相似文献   

5.
初中《汉语》课本(即《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语法体系里有三种合成谓语:一是判断合成谓语,二是能愿合成谓语,三是趋向合成谓语。判断合成谓语是判断词“是”“用在名词谓语前边,构成一种表示判断说明的合成谓语”,如“语言是工具。”能愿合成谓语是能愿动词“用在别的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构成一种表示“可能性、必要性、意志或愿望”的合成谓语。如“她会说普通话”,“天气应该热了”。趋向合成谓语是趋向动词用在别的动词或形容词后边,构成一种表示趋向、时态等附加意义的合成谓语。如:“前面跑过来一个人”,“生活一天天好起来”。教学实践证明,合成谓语的说法是有缺点的.我们主张取消这一术语。因为分析句子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说明造句单位之间的语法关系,帮助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而合成谓  相似文献   

6.
方位词“上”和“下”的空间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位词“上”或“下”所表示的空间位置,主要由它们依附的名词所代表的物体的物理形状和几何形状来决定。物体的使用面和使用部位的不同,造成方位词所表示的空间位置和意义的不同。方位词“上”一般可以表示“上面”“下面”“里面”“表层”“深层”“方面”“上级”“上方”“角度”“范围”“部位”等空间位置和词汇意义。方位词“下”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表示“下方”“下部”“下面”等意义。  相似文献   

7.
叠音词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重叠而成的词。耍弄清叠音词是否都是单纯词和如何区分叠音的单纯词和重叠式合成词等问题,我们应先弄清单纯词和合成词的概念。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如“人、山、仿佛、法西斯”等,这些词本身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解释。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例如“人民、司机、语言学家”等,这些词包含的每个语素都表示一些意义,合起来表示一个整体意义。要辨认一个词是单纯词还是合成词,必须从分析这个词包含语素多少入手,只有一个语素的是单纯词,不止一个语素的是合成词。有些叠  相似文献   

8.
烟锁池塘柳,茶烹凿壁泉。这副对联的巧妙,除了一般的对称外,上联的左偏旁,下联的下半边,都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上联句子非常清丽雅致,简直就像是五言诗句;下联句子相对而言要差一些,下联据说是北大一位阎姓教授所对,他把五行分置于低部了,其中“凿”字繁体下部是“金”字,整联趣味盎然。张长弓,骑奇马,单戈独战;好女子,扶夫手,彳亍而行。上联“张”字是由“弓”“长”合成,“骑”字是由“马”“奇”合成,而“战”字,可拆成“单”“戈”两字。下联“好”由“女”“子”二字合成,“扶”字由“夫”“手”二字合成,而“行”字又可拆…  相似文献   

9.
形声字“声符”表意的悖逆现象是指有的同形“声符”所表示的具体意义表面上似乎大异其趣,而实际上它们的意义之间却有着各种逆向的关联。主要有形声字“声符”所表示的意义同充当该“声符”字的意义的悖逆和形声字“声符”同形,所表的意义两两相悖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看·望·见     
“看”、“望”、“见”三个词都表示从视觉所产生的动作,意义上有相近之处。但在实际语言环境中,又各有不同的用法及效果。一、词义的差别。“看”是使视线接触人或物,表示主动发出视线的动作,并具有明确的对象和目标,但不一定达到“接触”的目的。“望”是指把视线投向远处,表示视线所进行的“扫描”动作,视角和范围较大,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的。“见”则是指“望”或  相似文献   

11.
古代汉语中“主-动-宾”结构具有多义性,它是否表示使动意义必须由三个结构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来确定。通过比较和转换分析,认为古代汉语用“主-动-宾”结构表示使动意义时,在主谓之间隐含了表示使令意义的动词,使动意义是由主谓语义关系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要点问答     
问:a,an和one这三个词都表示“一”,它们有什么区别吗?答:有。a,an是不定冠词,所表示的“一”强调的是某一类人或物,即人或物的分类;one是基数词,所表示的“一”强调的是数量。试比较:  相似文献   

13.
成语大多是由四个字构成的,但是,也有少数成语不是由四个字组成的,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一言,快马一鞭”等。判断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是不是成语,主要从两方面看:一看它所表示的是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意义整体。如果是成语,则其意义就不是组成它的词的意义的简单相加,如“水深火热”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为“水很深,火很热”,它指的是人民生活处境极端艰难。如果不是成语,它所表示的意义则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如“科学文化”则可理解为是“科学”与“文化’两个词的意义相加。二看它能否调换或拆开。成语的结构是固定的,…  相似文献   

14.
英语『系表结构』面面观王智玲,徐剑锐“系表结构”也称“系补结构”。它是由“连系动词+表语”构成的。连系动词本身都有词汇意义,但不能单独构成谓语。它的后面必须接表语一起构成合成谓语,即“系表结构”。“系表结构”主要表示主语的特征、类属、状态、身份等。下...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一”有数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实词用法 ,还有副词、连词等虚词用法。由于“一”的多义性 ,“一……就……”可以表示承接、条件和假设等关系 ,这些关系又与“时态”密切相关。“一”的各类用法所表示的意义由其基本义“最小的正整数”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16.
谓词后面带上合成趋向动词“上来”、“下去”时,同时又带名词性宾语时,宾语的位置有三种,最自然的是合成趋向动词两个字中间。“上来”、“下去”,有的表示实在意义,有的意义正在虚化,有的完全虚化。表示实在意义的“上来”、“下来”有的有相互相应的用法,有的没有相互相应的用法。正在虚化和完全虚化的,一般无各自相互相应的用法。“上来”、“下去”各自在汉语中都有些习惯用法,有的可用同义异形词替代,有的没有合适的词替代。  相似文献   

17.
“即”字在甲骨文中 ,左边表示的是一个盛食物的器皿 ,右边是一个正面对着它跪坐的人 ,表示正准备吃东西。“即”是一个会意字 ,本义是靠近去吃东西。后来 ,逐渐引申出“靠近”、“当前”、“就是”、“即使”等意义。“既”字左边的偏旁与“即”字的完全相同 ,也是表示食具 ;右边则是一个背向食器张着大口的人 ,表示吃的动作已完成 ,将要离去。“既”也是会意字 ,本义是“已经吃完” ,后来 ,逐渐引申出“尽”、“已经”等意义。从本义上看 ,“即”和“既”正好是去向相反的两个字。在现代汉语复句的关联词语中 ,有一对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教…  相似文献   

18.
绪论 一、语言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构成语言的要素是语音、词汇和语法。 五、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与其他符号一样,语言符号也具有形式和内容两个要素,而且形式和意义之间是任意的。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意义。用什么语音形式表示什么意义是由全体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因此同一个语音形式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如ji可以表示“鸡”“机”“基”“饥”等不同意义。相同的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示,如“足”“脚”。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间虽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一经“约定俗成”后就有制约性,不能随意改换。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一”有数词、名词和形容词等实词用法,还有副词、连词等虚词用法。由于“一”的多义性,“一……就……”可以表示承接、条件和假设等关系,这些关系叠民“时态”密切相关。“一”的各类用法所表示的意义由其基本义“最小的正数”引申而来。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大潮中,各行各业招贤聘能,高校教师大量流失,社会各界呼吁:稳住教师队伍刻不容缓。 对北京、上海等24个城市的116所高校进行的一次大型调查表明,有28.5%的人表示“有机会就坚决流动”,表示“想流动但有顾虑”和“想流动但做不到”的人占44.3%,而表示“不想流动,这是理想之处”的人仅占5.8%。从流失的教师中分析,年龄结构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