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荣格作为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其独创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及与之相关的原型概念被广泛地运用于艺术创作和审美研究,对20世纪的中西方文学及美学研究都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本文以集体无意识为重点,对荣格的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荣格的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2.
柏拉图第一次系统地提出“灵感说”。柏拉图的“灵感说”由感性指向理性,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柏拉图的“灵感说”对弗洛依德的无意识理论等产生直接影响。灵感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柏拉图的“灵感说”提示马克思的艺术创作源于生活的观点并不完善。从哲学角度来看,灵感源于生活、源于思考;而从心理学角度,灵感的产生则是一种无意识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周谷城的艺术创作在 60年代被朱光潜等学者认为是克罗齐表现主义艺术理论乃至佛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中国翻版。本文通过分析不同意这种论断 ,认为周谷城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他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论艺术创作理论 ,他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原理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进行改造的尝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荣格是和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把“集体无意识”视作一切审美活动的原动力,并在无意识“原型”与有意识创作之间、原始神话与现代艺术之间、历史文化与现实文化之间建立起了新的联系,拓展了西方当代美学与艺术批评的理论视野和思维空间.这种关于艺术创作推动力的理论,无疑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其着眼点非常有限,很难成为一种独立的、体系严整的美学理论.由于荣格过分夸张了集体无意识的动力机制,试图用它来解释一切审美现象,因此难免陷入逻辑的混乱和理论的荒谬.  相似文献   

5.
周谷城的艺术创作理论在六十年代被朱光潜等学认为是克罗齐表现主义艺术理论乃至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中国翻版,这是一种不确切的论断,周谷塬艺术创作理论是他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论艺术创作理论,他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原理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进行改造的尝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谷城的艺术创作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被朱光潜等学者认为是克罗齐表现主义艺术理论乃至佛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中国翻版。文章通过分析不同意这种论断,认为周谷城的艺术创作理论是他在吸取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表现论艺术创作理论,他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原理对中国传统艺术理论进行改造的尝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C·G·荣格作为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的著名大师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是与其分析心理学体系相联系的.他以贯穿自己整个学说体系的"集体无意识"概念,作为他美学理论的逻辑起点,提出集体无意识及其原型,是人类艺术灵感的发祥地.在荣格看来,由于集体无意识是从原型和原始意象中推导出来的,因此以原型为核心形成的"自主情结"便成为联结集体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浮桥和最活跃、最直接的创作动力.正是从动力角度,荣格不仅区分了艺术作品与艺术创作方法,而且把西方美学史上的"抽象"与"移情"看作是无意识支配下的两种审美态度进行了全面研究,从而大大拓宽了艺术思维的空间和艺术批评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艺术家癫狂状态下的艺术创作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作活动,是一个涉及心理诸多方面因素的整体活动。其中,无意识、情感、想象以及理性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创作环节。癫狂状态下的艺术创作不同于常态下的创作过程,这种另类的特态艺术创作也丰富了艺术创作的途径和方法,具有创作意义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不少有关艺术创作的实践与研究将艺术创作的发生归因为"直觉"、"顿悟"、"灵感"等无意识的非理性思维.本文以隐性知识为切入点,探讨美术创作教学中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联系及隐性知识显性化在教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介绍和评价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论述了无意识存在的客观性,讲明了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分析了无意识活动在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无意识”经过弗洛伊德的运用,似乎成了一个自明性的本体,它广泛出入于各种哲学和文学批评话语之中并大行其道。而无意识在弗洛伊德的研究中仅仅是一种个体经验性的推洲,从来都是主体对于意识的一种逃避,是主体遭遇意识折磨时的避难所。它只是话语建构起来的一团混沌,是主体自身的意识为意识自身制造的“乌托邦”。“无意识”不但不具有自明性,它甚至只是意识对自身的遮蔽。  相似文献   

12.
论西方人格理论动力观的冲突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人格理论动力观的发展史,是不同学派动力观之间的争论与冲突的历史。本我与自我、无意识与意识、过去与现在未来、环境决定论与自我选择论、单因素与多因素的争论,促进人格动力观发展由以往对本我、潜意识、过去、环境、特质的强调,过渡到对自我、意识、现在与未来、认知的强调;由于单一因素的片面强调转而采取多因素整合交互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无意识与创作动机有着密切联系,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为创作动机提供了巨大的心理能量。创作动机萌发后,作家内心积淀的无意识在文学审美特质吁求下跃进为意识。审美意识的不断积累是构成创作内驱力的真正能量来源。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认为意识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层次,前意识能转化为意识,而无意识很难转化为有意识。高职高专学生处于生理、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可塑性极强。高职高专英语教师要把握这一特征,尊重与呵护学生的天性,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和成长。  相似文献   

15.
既定的修辞理论对修辞的定义,预设了修辞只能是自觉的行为,这在理论上不严密,在实践上更容易出问题。符合语言事实的说法应该是:修辞话语建构包括自觉行为和不自觉行为,同时存在着不自觉和自觉的分离、交叉和转化的复杂形态。  相似文献   

16.
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克服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分裂的精神病态和危机,在意识与集体无意识相互补偿、整合与转化中,创造和谐时代精神,追求心灵健康和人生意义的"自性和自性化过程"。脱离自性和自性化这个核心及其对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沟通与整合作用,望文生义地将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理解为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核心理念,并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出发去理解荣格原型批判理论的性质、宗旨和意义,是对荣格的误读。克服对荣格理论的这个关键性误读,是新的时代背景下关于荣格原型批判理论再认识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3个方面讨论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审视的嬗变:在70年代末至1984年这段期间内,新时期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审视经历了一个从促狭的政治文化视域到开阔的文化空间的过程;文化寻根思潮的兴起促使乡村小说创作完成了由政治视角到文化视角的转换;在文化寻根思潮消退之后,乡村小说的文化审视由视角的迁移变为文化透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8.
内隐记忆、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关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记忆、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是当今无意识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这是因为它们都与“认知无意识”有关.当所完成任务不需要意识性提取过去经验时,表现出来的是内隐记忆;如果刺激呈现在意识觉察阈限以下,这种短暂、无觉察的呈现对后续的行为产生了影响,说明无觉察知觉在起作用;人们学习了复杂信息但又对所学知识完全不能用言语表达出来,体现了内隐学习的作用.内隐记忆与内隐学习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不同点表现为所涉及的加工阶段、研究范式、研究材料、所使用的加工分离程序及所涉及的脑区四个方面;相同点表现为无意识加工过程、研究范式阶段及加工水平影响三个方面.无觉察知觉与内隐学习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不同点表现在引起无意识的原因、认知加工过程及学习材料复杂程度三个方面;相同点体现在主试对学习材料的操纵、实验研究范式及意识与无意识的分离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在通常情况下,意识是某项活动的主导方面,而另外一些方面则似乎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自动完成的,这在艺术创造中尤为明显,美术教学应注重无意识的培养。如果事无巨细都有意识加以限制,人们是很难完成一些高难度复杂动作的。  相似文献   

20.
道德图式是个体对知识、经验等加工而建构起来的道德知识结构,在儿童的道德发展中起着过滤、解释、定向、整合作用。基于现代图式理论,在道德教育中,教师了解儿童原有的道德图式及其发展水平、关注儿童的道德经验和生活环境、重视意识与无意识的交互作用、引导多维度的道德学习,并通过激活道德叙事、引发道德对话、增进道德体验等策略的综合运用,可以促进道德图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