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几天,孩子们为了参加学校诵读《经典诗文》活动,一到校就摇头晃脑背着《弟子规》。听着孩子们的诵读声,我十分高兴,真心希望他们能牢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从经典诗文中学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源泉,也是我们应该代代相传的瑰宝。为了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终生持续发展,永昌五中从2007年9月开始在七年级学生中开展了诵读儒家经典教材《弟子规》系列教育活动,将此作为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它不但蕴含了丰富的文学知识,而且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思想,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以求实的态度来继承,以创新的精神来发扬。小学生在每天的诵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孩子们的语感,逐步发展他们的思维,从而形成终身受益的读书习惯,使学生在诵读实践中形成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4.
看到孩子们盘腿席地而坐,手捧经典,摇头晃脑,高声而有节律地诵读着经典,我们往往是感动与欣慰,我们仿佛看到民族文化的传承后继有人。但我们是否想过,这样的表演经过了多长时间的操练,而日常真实的经典诵读的课堂又是怎样的?经典诵读的有效性怎样?在小和尚念经般的口诵里有多少经典真正进入了孩子的心灵?孩子们对经典诵读的兴趣怎样?[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经典文化的影响力更是经久不衰,现如今人们越来越推崇传统经典,并在中小学生中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生们诵经典,爱经典,孜孜不倦地从经典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长此以往,传统经典文化对孩子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人类的智慧,朗朗上口的经典诗文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对于小学生来说经典诵读是孩子们的存储银行,如何将最好的货币存在孩子们的心中,诵读课该怎么上,它与语文课有哪些区别,是令广大语文教师颇感困惑的问题。沉心思考,静心揣摩,得出以下几点想法。一、要联系生活实际《弟子规》中着重讲的是"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我们要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而在  相似文献   

7.
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古诗文堪称璀璨之珠。它饱含着中华文化5000年的历史,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刻。因此,让广大少年儿童广泛诵读古诗文,对于孩子们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修养,弘扬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都具有深远意义。正是本着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道美丽、令人流连忘返、意蕴深远的风景。其中,人教版一年级的《画》就是这道美丽风景中第一朵奇葩。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却又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完全相反的自然景象,肩负着增加孩子们的识字量、展示古诗词音乐美和启动孩子们多向思维的诸多职能。因此教学时,我们应该根据孩子们喜欢直观观察事物、喜欢歌咏诵读、喜欢读读说说等性格特征,把诵读法作为教学这首诗歌的基本之法,以期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语感,发展孩子们的多向思维能力,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中华经典诵读无疑是一条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在经典诵读方面,我们既要选择优秀的经典文本熟读成诵,也可以通过阅读先贤们对经典的诠释来加深我们对经典的理解与领悟。王安石关于经典诵读的观点及其对经典的诠释,对于我们今天的经典诵读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易经》《论语》《孟子》等经典名著可视为重要代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社会教育中,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对社会、对学校、对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站在中华民族振兴的高度讲,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传承优秀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对于学校来说,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是建设书香校园的重要措施,有利于学校增强文化底蕴,形成和谐进取的工作局面和学校独特的竞争力。对于学生来说,让他们自幼就开始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教育,可以为他们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与好书相伴,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期我们重点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并介绍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典型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的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在中小学中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传承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能使学生感受到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民族思想博大精深。孩子们从经典中吸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修复文化传承的断层缺失,从而接受到实实在在的国学教育。  相似文献   

12.
在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中,古诗文堪称璀璨之珠。它饱含着中华文化5000年的历史,传承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深刻。因此,让广大少年儿童广泛诵读古诗文,对于孩子们扩大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提高道德修养,弘扬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操,提高综合素质,为将来一生的发展打下基础都具有深远意义。正是本着这一点,诵读古诗文作为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之一已走过了四个春秋,由脚步蹒跚到稳健,由探索到了成熟。一、立足本校实际,开展诵读古诗文当初,我校将诵读古诗文纳入校本课程时,与其他课程一样,有教学任务,有诵读要求,有常规检查,有阶段…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也是我们生命中的瑰宝。让孩子们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一、诵读国学经典,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等优秀传统美德,构成了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教会学生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佳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经典古诗文,尤其是古诗文诵读的启蒙教育。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期间大量背诵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都将大有帮助。那么,如何在学生中进行古诗文诵读呢?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静态的语言知识的传递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为他们打下强大的精神底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家园,使他们的内心变得温暖而充盈,增强他们的人格力量,帮助他们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生命支撑和最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经典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传统文化的绮丽瑰宝。诵读经典诗文不仅能让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的知识,而且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教学,既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也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超越。如何让小学生喜爱诵读经典诗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佳的载体,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经典古诗文,尤其是古诗文诵读的启蒙教育。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在此期间大量背诵经典古诗文,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都将大有帮助。那么,如何在学生中进行古诗文诵读呢?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静态的语言知识的传递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为他们打下强大的精神底子,让孩子们能够拥有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家园,使他们的内心变得温暖而充盈,增强他们的人格力量,帮助他们建立起内心的价值系统,从而为他们将来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生命支撑和最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学经典诵读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国学经典诵读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正确认识诵读的内在意义,同时也要深刻地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瑰宝。因此,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每个教育者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经典是圣人之作,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被传承、发扬。但在现今快餐文化横行的社会,小学生经典诵读推广之路漫长而艰辛。教师要让学生明白经典诵读的意义,并通过精选诵读文本、争取社会支持、摆正学生思想的策略,让经典诵读顺利开展,让传统文化得以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