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板桥有幅题画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毫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反映出画家在艺术上攀登的艰苦历程。其中由“生”到“熟”,人们易于理解,而由“熟”再到“生”的飞跃,则不太好理解。笔者通过不断改进备课的经过,感到钻研任何一门学问同钻研画竹的艺术一样,都有相通的地方。有一次听一堂语文课教学,授课老师讲的是《祝福》。他板书课文的纲领,只写六个字:所见、所忆、所想,就简明地把文章的脉络理清  相似文献   

2.
板桥画竹,凡四十年,“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在艺术上善于概括、提炼、创新,永不满足,日臻佳境,诚所谓“才见萧萧只几笔,满堂风雨不胜寒”。板桥画竹,唯在求活,不蹈袭前人,又不断超越自己,正如他在一幅《竹石图》上所题:“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唯在活而已矣。”板桥的画竹经验,归结为一点,便是:熟能返生,“画到生时是熟时”。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来说,自然不无启迪。教学无疑也是艺术创造活动,同样也有个生熟问题。初登讲台者,教艺生不能熟。这生自是未入法门的真生。就这一点来说,热是生的进步。可是,一俟艺有所成,则有必要由熟返生。这所谓生,经过了一个相对熟的阶段,若愚,若拙,若无法门;但倘能坚  相似文献   

3.
近日,重读郑燮的一首七言诗,诗曰“: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郑板桥总结四十年来画竹的经验之谈,深刻地揭示了绘画的艺术规律。即就学习绘画而言,除删繁就简之外,有一个从“生”到“熟”,又从“熟”到“生”的过程。我想,世界万物的道理都是相通的,就教育工作者而言,就语文教师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呢?从事多年的教师不是也有一个从“生”到“熟”,再从“熟”到“生”的过程吗?我们可否说“生——熟——生”也是一个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公式呢?我国的语文教育经过了几次大的变革,每次变革,我们的…  相似文献   

4.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为自己的一幅墨竹题过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不仅表现了郑板桥画竹的甘苦,也道出了他画竹成功的经验。诗中的“生”,是新的意思。郑板桥画了四十年竹子,把不断在笔下生出新意看作是真正的成熟。无怪乎他画的竹子千姿百态,神韵各异了。郑板桥这种“画到生时是熟时”的创作经验,也适用于教学。我们有些同志从事教学工作多年了,有的甚至比郑板桥画竹的时间还要长,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  相似文献   

5.
!!!!!!!!!!诗文诵读心灵氧吧口语交际课标阅读【注释】①题画竹:在自己画的一幅画竹图上所题的诗。②这句是说,自己画竹“减枝减叶”,以少胜多,不仅突出竹子瘦劲孤高的神韵,而且寄托了画家的情怀。③这是总结性的诗句。由“熟”到“生”,由“极工”到“写意”,这就是郑燮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备课略谈     
要上好一堂课,必先认真备好课,新教师如此,老教师也是如此。郑板桥有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白天挥写夜间思,削尽冗繁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教学同样有个生、熟、生的过程,新教师要做到“生书熟讲”,老教师要做到“熟书生备”,都需要在备课上面下大功夫。备课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上个星期,我到江苏省兴化市参加了一个语文教学的研讨活动,会后去郑板桥纪念馆看了看。郑板桥的一首题画诗吸引了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由这首诗,我联想到当前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问题。虽然郑板桥讲的是绘画艺术,然而其中所蕴涵的道理和课程改革还是有某些相通之处的。记不得是什么人说的了,要“崇拜思考”。的确,做什么事都要经常反思。郑板桥之所以在画画上会有如此高的成就,善思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吧!你看“,日间挥写夜间思”,他不是盲目地画,而是在艺术实践中不停地探索,不停地追求…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人们耳熟能详的这首《画竹》,是郑板桥对自己四十年绘画生涯的生动概括和艺术总结。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执著的探索,深刻的反思,独特的艺术境界,创新的欢欣与喜悦。尤其是"画到生时是熟时",思想深邃,哲意迭出,耐人寻味。一个夏天的晚上,我与父亲去山里拉柴禾。半道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我和父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艺术又一境——画到生时是熟时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相似文献   

10.
艺术创造有三境界:“生”、“熟”、由“熟”返“生”。教学也是艺术创造活动,也有三境界:“无法”、“有法”、“得法”。教学的三境界与教师同教学模式的联系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找有这样的切身体会:讲到熟时似生时为好。初参加工作时,教材中有些课文理解得不够深刻,教起来也很费劲。其中有一部分课文是和学生们一块弄明白的。后来渐渐熟悉教材了,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把课文讲清楚了。但是,这样做教学效果反而不好。究其原因,方知讲课必须掌握好“度”。如  相似文献   

12.
郑板桥有这么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画竹40年,在艺术实践中也探索了40年,终于悟出了艺术的真谛。语文课就如画竹,要"减肥""瘦身",化繁为简,削枝去叶,突出主干,凸显主体  相似文献   

13.
钻研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设计的基础。对教材的钻研理解,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于漪老师指出,语文教师在教学业务上,“首先要有钻研教材不明底里不罢休的那股劲儿。”不仅如此,还“须在钻研时求准,求深,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笔者这里所介绍的,便是钻研教材“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的十种基本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4.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有一首题画诗:"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新课程理念下的练习设计也如同作画,要抓重点、轻  相似文献   

15.
一、复习导入师:同学们,刚才听见你们琅琅背诵古诗的声音,老师非常高兴!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首唐诗。下面我们来猜古诗,好吗?(师做动作,模仿一个母亲在缝补衣裳。)生:《游子吟》,作者是孟郊。(师赞许地点头示意,并板画雨天、行人。)生:《清明》,作者是杜牧。师:一个著名的诗人在临死前把儿子叫到床前……生:《示儿》,作者是陆游。师:我们采用什么办法来理解和记忆《忆江南》?生:抓住重点词帮助理解和记忆。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记忆《长歌行》?生:唱一唱。师:对!我们在记忆这些古诗时采用了“做一做”(演示诗中的情景)、“画一画”…  相似文献   

16.
清代著名画竹大师郑板桥曾有不少画竹的风趣谈,其中最令人喜爱的是他总结画竹经验的一首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首诗是他积40年创作经验的结晶,可以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特别是对于物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北 宋 诗 人 、 画 家 苏 轼 曾 在 总 结画 竹 经 验 时 指 出 : “ 画 竹 必 先 得 成竹 于 胸 中 , 执 笔 熟 视 , 乃 见 其 所 欲画 者 , 急 起 纵 之 。” 画 竹 如 此 , 作文 也 是 如 此 。 下 笔 前 若 能 成 文 于胸 , 落 笔 时 , 便 能 “ 急 起 纵 之 ”,一 气 呵 成 。 这 便 是 人 们 常 说 的 打 腹稿 。 那 么 , 腹 稿 的 内 容 主 要 包 括 哪些 ? 如 何 才 能 打 好 腹 稿 呢 ? 一 是 腹 中 有 “ 物 ”。 “ 手 中 有粮 , 心 中 不 慌 ”, “ 粮 ”, 是 人 们 的生 活 必 需 物 ; “ 巧 妇 难 为 无 米 之炊 ”, “ 米 …  相似文献   

18.
潘莉萍 《江苏教育》2013,(16):25-27
<正>郑板桥晚年时画《竹石图》,题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洒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作画如此,教学何尝不如此?回顾自己站上中等职业教育语文讲台的时间,不长也不短,十有余年。想着当初师范毕业时怀着"不误人子弟"的自警走进校园,在经历了初为人师的紧张和兴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是在知不足的苦闷、思无果的彷徨、遇良师的欣喜、获成果的幸福中循环着自己的教学生涯。  相似文献   

19.
“像”与“不像”本来是一组矛盾,但这里谈的“不像”是如齐白石大师所言的“不似之似”,并非纯粹的胡涂乱画。以往,我们常称赞学生“画得真像”,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提倡的应该是:要画得“不像”。一、新课标强调积累学生的审美经验,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从“像”到“不像”,是中学生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不断提高的标志。“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发展,求新求异心理不断增强,对艺术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追求“不像”成为其认知能力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像”到“不像”的过程,是由具象到抽象…  相似文献   

20.
董其昌在《画旨》中提出“画与字各有门庭,字可生,画不可不熟,字需熟后生,画需熟外熟”的书画理论,不仅阐释了他本人对书画实践的认识,也影响了晚明乃至清初的书画家,反映了同时代艺术家的书画创作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