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唯科学主义和西方教育学的交织影响以及要把教育学建设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形成了教育学科学化思潮。在教育学科学化问题上,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教育学者形成了三种认识:教育学就是一门科学;教育事实是教育学的唯一研究对象;科学方法是教育学的唯一研究方法。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者的教育学科学化追求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追求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科学化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后,对其意见、观点却也是林林总总,并无统一定论。笔者认为教育学科学化进程是由对其进行研究的不同范式而表现出来的,即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之争,但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应提倡在教育学科学化进程中融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研究结合,提倡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由于缺少学术共同体、共享的价值追求、公认的研究范例和评判尺度,以及非科学地使用研究方法,致使教育学研究成果精品少、无积累,研究基础没有增厚,缺乏实质性进展。借用科学革命的视角,教育学目前正处于"前科学"阶段,无法就基本概念、主要命题、研究成果等达到共识。西方教育学研究历经了"哲学思辨范式"、"科学实证范式"和"诠释规范范式",而中国教育学研究则经历了"教科书范式"、"教科书改革范式"和"后教科书改革范式"。基于目前我国教育学研究中产生的"思辨研究范式"、"量化研究范式"和"质性研究范式"的萌芽,通过进一步改革现行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加强教育科研机构自身建设、重塑研究主体、促进教育学派的形成等途径,使研究范式的萌芽健康成长,就成为促进教育学研究取得实质性进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教育学研究存在着本体神话与科学神话,教育学者因而苦恼于教育学科性质的界定以及教育实践中隐藏的教育规律的探寻。随着对追寻确定性信念的质疑,教育学研究的固有价值取向日益凸显出与实践的疏离。教育学作为一门“实践之学”.其真正价值在于解释实践而非指导实践。解释力是评价教育学研究的基本价值尺度,而多样性的解释也隐含了不同的价值立场.需要包括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教育学者在内的实践者根据实践逻辑作出相应的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5.
曾几何时.学校教育科研努力追求的是系统掌握和规范运用教育研究的科学范式。它需要研究者具有一定教育研究的背景、经验和技术.与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工作特点不匹配.更重要的是.科学范式特定规范尤其是保持客观态度和价值中立的要求.与中小学教师丰富多彩、充满人文性和伦理性的教育教学实践易产生直接矛盾。因此.许多教师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干的事.  相似文献   

6.
教育学研究过程中的"善",是教育学的根本立场。发于人文、基于科学,是教育学发端以来在近现代发展的基本特征。人们在追求教育知识、并自觉接受科学方法检验的同时,仍不忘探寻教育学的良心,在科学与人文的大道上执着前行,不但是延续教育学生命的希望,也是讨论教育学立场的本真含义。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研究过程中的"善",是教育学的根本立场。发于人文、基于科学,是教育学发端以来在近现代发展的基本特征。人们在追求教育知识、并自觉接受科学方法检验的同时,仍不忘探寻教育学的良心,在科学与人文的大道上执着前行,不但是延续教育学生命的希望,也是讨论教育学立场的本真含义。  相似文献   

8.
学院化生存方式固有的远离实践特征制约了教育学者的长远发展。介入实践作为一种研究范式和生存方式,有助于教育学者提升社会责任感、坚守教育学立场,进而推动中国特色教育学建设。教育学者在介入实践中发展,应跨越边界,在“圈内人”和“圈外人”之间穿行;重塑关系,由与教育实践者的传统专业契约关系向反映性专业契约关系转变;优化行动反思模式,并行开展单路径学习与双路径学习;互动共生,积极参与组织建设以争取有利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2003-2011年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研究层次、研究倾向、学科和出新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已更加规范和成熟,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重基础、轻应用,重宏观、轻微观,重国内、轻国际,重竞争、轻拓展等方面。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的研究必将改善这种状况,并不断加强学科交叉研究,以此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纪念《比较教育研究》发刊50周年为契机,以学科范式为视角,研究和分析了比较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指出比较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已经在大学确立,但是目前正经历一场革命,正在构建比较教育研究的新范式,未来将会诞生比较教育学中国流派,比较教育学者要有学科自信心.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学者在问题意识上的局限性、理解维度上的单一性、思想理念上的片面性以及人文精神上的消极性使得中国教育学难以跳出教育学中国表述的困境。本文通过对中国教育学主体意识以及对话关系的重新阐释与解读,尝试在中国式的对话关系中重构中国教育学者的教育学主体意识,以期加速教育学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现代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上是重"具体方法实际运用研究"而轻"方法理论体系建构研究",并对方法论本身的价值前提问题关注较少。因此,从价值前提、研究路径、研究技术、研究范式出发,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向价值归属、体系化构建、人文与科学相结合以及多学科范式综合创新的现代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方法论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运用科学实证、数理统计的研究范式,追求普适的教育事实、教育问题与结论之间的因果关系,试图构建一劳永逸的教育学知识,是唯科学认识视域下教育研究的思路,进而导致教育研究深受技术理性的桎梏而忽视其本有之丰富性与人文性。理解教育研究的教化性、本土性和生活性,是摆脱唯科学认识教育研究的必要思考。  相似文献   

14.
对教育理论进行形态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元研究方式。一般以教育理论本身所负载的主要观点与理想追求,科学信念与方法基础或形式特征与认识规范为主要分析指标,将教育理论按照不同的思路分成不同的形态,以获得对教育理论本质的清晰认识或是澄清教育理论的性质成分。基于此,教育理论形态分析有三条主要路径,即教育学流派论的分析路径、教育学范式论的分析路径以及教育学认识论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15.
教育学的科学化是教育基本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教育学理论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近200年有关教育学的自我反思与自我建构中,教育学的科学化主要被理解为实证化。与教育学科学化相伴随的,是教育学的非科学化取向,即认为教育学主要是有关价值与规范的应用性理论或有关教育意义问题的人文科学理论。教育实践中不仅有事实问题,而且有规范问题、价值问题和意义问题.所以既需要教育学的实证研究,也需要教育学的规范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不同逻辑的教育问题意味着需要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对“教育学科学化”这一命题的不同理解,预示着教育学理论建构的不同逻辑和方法论,由此产生了不同取向的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的科学化不仅意味着教育学的实证研究,而且意味着教育学的规范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我国教育学研究目前存在的实证化倾向,教育学对教育实践中紧迫的意义问题研究的缺失,正在呼唤人文科学取向的教育学回归。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理论进行形态分析是一种常见的元研究方式.一般以教育理论本身所负载的主要观点与理想追求、科学信念与方法基础、形式特征与认识规范为主要分析指标,将教育理论按照不同的思路分成不同的形态,以获得对教育理论本质的清晰认识或是澄清教育理论的性质成分.基于此,教育理论形态分析有三条主要路径,即教育学流派论的分析路径、教育学范式论的分析路径以及教育学认识论的分析路径.  相似文献   

17.
从范式转换的视角审视,我国教育学经历了科学教育学、政治教育学、实践教育学等发展阶段.科学教育学以建立科学的教育学内容体系为目标,政治教育学以服务政治而非学术研究为指归,实践教育学按照问题逻辑,并以规范行为的思略建构教育学内容体系.教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是教育实践变革的产物.随着我国教育的转型发展,教育学将面临教育之"学"与教育之"术"的进一步分化."学"、"术"分途,"学"、"术"并进是新世纪教育学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母体,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也深受时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哲学是一种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哲学,也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化的结果.传统哲学型塑了传统 "科学范式"的教育研究.随着生存论哲学的转向,教育研究范式也开始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变革,开始关注教育中的"人"和"事件".  相似文献   

19.
生存论转向与当代教育研究范式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是一切科学的母体,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也深受时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传统哲学是一种存在论和认识论的哲学,也是近代自然科学哲学化的结果。传统哲学型塑了传统的“科学范式”的教育研究。随着生存论哲学的转向,教育研究范式也开始从“科学范式”向“人文范式”变革,开始关注教育中的“人”和“事件”。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范式存在重注解论证,轻反思批判,重移植引介,轻本土研究,长经验描述,弱范式意识,重哲学思辨,轻实证理解等问题。在研究中,应厘清真理性与合理性、科学性与意识形态、国际化与本土化、理论与实践、多元共存与统整融合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科积累,实现学术变革,进行范式转换,推进理论创新,从而满足教育管理实践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