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编寄语     
赵麟斌 《闽江学院学报》2009,30(6):F0002-F0002
地域文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将地域文化研究置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之中。地域文化研究,不仅能够大力推进中华文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内蒙古地区在这一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地带。特殊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与民族构成,使这一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早发性与延续性、多元性与丰富性、冲突性与融合性、开放性与创新性的特点。秦汉时期内蒙古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添了中华文化的活力,而且也奠定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基本格调。影响了内蒙古地区文化的发展脉络和历史走向,为以后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并称为中华文化三大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在于多元化,有着很多源头。山东属于齐鲁文化,虽然出了孔子孟子,但并不能代表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相比而言,更久远的是夏、商、周的文化,集中于我国山西、河南、陕西等地,还有河北的燕赵文化、四川的巴蜀文化、云南的滇文化、长江的荆楚文化、以及岭南文化、吴越文化等等,丰富多彩,很难说用单独的哪一个来代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标志城可能会起到弘扬中华文化的作用,但这仅是一个短期的效益,文化研究才是基  相似文献   

4.
陈乃云 《学语文》2009,(2):21-21
语文是基础学科,是工具。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素养,浸透着广博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这是摆在每位语文老师面前的新课题。语文老师应该明确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材料,在语文教学中要用传统文化中的真善美去滋润孩子的心灵,使学生能够站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具有定够的自信心和独立性,在了解、走进、热爱、扬弃传统文化,汲取其思想精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和谐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文化历来重视和谐。和谐观、和谐思想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独有的文化,在西方被称为“东方精神”。和谐文化弘扬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为世界文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南宋以降,徽州被誉为“程朱阙里”、“东南邹鲁”。儒学是徽州文化的实质,徽州文化是儒学的实践表现形态,二者的关系是地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即地域文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生动体现;而中华文化又影响和指导着地域文化,二者呈现出互动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强调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近年来,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中国威胁论”“国强必霸”的言论在国际社会甚嚣尘上,我国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这其中不仅应重视由官方、政府力量主导的国际传播实践,更应加强、借助民间力量在国际传播中的桥接作用。留学事业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面向世界的窗口。作为“他述中国”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兼具中西方文化优势的留学人员群体自古至今都在传播中华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群体因在中外两地具有旅居、学习经历,熟知中外文化差异,能够洞悉海外受众的文化心理和心理需求,对中华文化与外国受众兴趣点的嫁接与把握更为精准。面对留学人员群体,我们可通过提炼中华文化中具象的中国元素,精神层面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处事方法,与世界价值、人类问题接合的中国理念这三层释义,实现让外国受众从产生“文化亲近感”“文化认同感”再到产生“文化好感”的发展进路。  相似文献   

8.
蒋庆先生编辑了一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引来薛涌先生的强烈批评,他形容蒋先生的努力是“一场以‘文化保守主义’为旗帜的愚民运动似乎正在开始”.他径直将这称为一种“文化蒙昧主义”。  相似文献   

9.
李小华 《英语广场》2023,(16):73-76
汉英翻译承载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旨在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翻译教学是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可以为翻译教学提供借鉴与指导,有助于进一步明确汉英翻译课程的目标、内容与任务,反过来这也有助于丰富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0.
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踞澳门,使这个有着悠久中华文化传衍历史的南海小渔村,成为东西文化和经贸交汇的中心。一方面,长达四百年的葡萄牙实际管治,使以葡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澳门剧于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华人,又使中华文化成为澳门社会的文化主体和发展基础。“主体”与“主导”的分离或背离,使澳门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相望、对峙和的特殊空间。澳门的回归,在文化主体与主导的一致性上掀开历史的新页,但在中华文化主导下保持澳门多元共存的文化生态,是澳门发展的文化优势。在这一前提下,如何提高中华文化的层次和影响力,扩大文化交流,便提到特区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