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七十年代在西方掀起的接受美学浪潮于八十年代波及我国的时候,的确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一反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批评观念,接受美学把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读者方面,认为读者的阅读阐释才是作品的意义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这种新颖的、反传统的批评理论无疑将拓宽文学研究的范围,辟出一条批评研究的新路。可是,当我们用这种理论方法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时,碰到了一些障碍,出现一些无法圆说的问题。这里,我们无意对接受美学理论作全面分析评价,只是想通过对一种接受现象——“堂吉诃德现象”的研究,议议这一理论的短长。  相似文献   

2.
依据接受美学的观点,艺术批评本身就是一种创作和再生产,文本的未定点和意义空白需要欣赏者以丰富的想象去衔接和补充,进而达到欣赏者和艺术品、欣赏者和作者视域的融和。欣赏者不仅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是作家,艺术欣赏中的多维性是必然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接受美学作为尧斯和伊塞尔首创的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它突破了欧洲传统的以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模式,把读者及其审美活动引进文学研究,注重揭示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以及能动的、创造性的机制,表现出鲜明的主体性倾向。接受美学的主体性倾向首先表现在其成因上。一种理论形成的原因,表明了它所要担负的任务和追求的目标,往往体现出一定的倾向。众所周知,进入20世纪以后,西方对19世纪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是明清易代之际的一代杰出的哲学家和文学家。清末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主将谭嗣同曾在《论艺绝句六篇》中称之为:“万物昭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并自注说:“国朝衡阳王子,膺五百年之运,发斯文之光,出其绪余,犹当空绝千古。”事实上,王夫之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我们暂且不论他对清末资产阶级改良运  相似文献   

5.
“滋味”说是钟嵘在《诗品》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文学观点。过去对它的研究多从创作主体去理解,极少从欣赏主体上去理解,这于整个文学过程来说虽然不够完整。本文试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角度对“滋味”说作一论述,以图补此不足。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创始于20世界六十年代的美学理论,其基本观点从观念上改变了传统的阅读理念,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其理论中的"期待视野"理论,则为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建构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德国康士坦茨大学教授尧斯和伊瑟尔首创的,七十年代流行于欧美各国,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引起了文学界、美学界的普遍重视。它运用了西方当代现象学、阐释学、美学、心理学、符号学等的有益成果,力图开拓美学理论研究的新方向、新领域,建立文学  相似文献   

8.
论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接受美学理论对取决于传统阐释的“作家”和“作品”中心进行了反拢,提出了决定作品社会价值与意义的只能是不同层次的读者。读者的作用可以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角度得到证明。但读者的话语权力也不是至尊至上、一言九鼎,他(她)要受到多方面制约。读者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接受美学理论对此语焉不详,这又不清楚地显示了其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西方文论史上,接受美学占有重要的位置。如果说三十年代以前的西方文化是以表现主义、心理分析派为代表的作者研究,四、五十年代前后的西方文论是以新批评、结构主义为代表的作品研究,那么最近二、三十年的读者研究无疑是以接受美学为代表的。全面评述接受美学的优长劣短,非本文之目的。这里,我们仅是借用接受美学的若干理论观点作参照,对中国古代诗论家王夫之的诗歌鉴赏理论作些思考和研究,或可对开拓王夫之研究的新途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要求研究文学与文学史须侧重读者的接受过程。姚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研究文学史;伊瑟尔研究读者与本文的关系;其他学者对其有所研究并有其独到见解。解读接受美学的研究成果,并指出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美学的“玩味”说与西方接受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史论和文学研究方法论,出现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它由西德美学家尧斯和伊塞尔首创,很快就在东欧国家、苏联,以及亚洲一些国家的学者中受到重视,形成一股国际性的理论潮流。这一派理论的核心是从接受者前景去研究文学艺术,把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接受视为该作品存在的基本条件;若不具备这个条件,文学作品就只是一堆死的印刷纸张。它认为读者的积极介入与能动反馈不仅能感受已有的价值,而且还在此  相似文献   

12.
一、输入、输出的概念 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是外语学习中值得倡导和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听与说、读与写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因而我们很少考虑哪一个更为重要.其实,外语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的外语输出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诗画最讲究意境,创作者在创作时费尽心思,苦心经营,只为了于一首小诗、一幅山水图中制造神妙的境界。其实意境属于接受美学的范畴,它与伊瑟尔提出的“空白”结构颇为相似。而意境又被称做“空境”。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意境进行一番探讨,以期获得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接受美学”是本世纪六十年代西方文学研究中一种新的方法论,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首倡。它是在作家、作晶、读者三者的关系中去研究文学的一种学说,其理论核心是从接受者(即读者、欣赏者)的角度去研究、探求一部作品的意义结构。我觉得对语文教学活动的研究也可以运用“接受理论”。如果把教师精心设计的每一堂课当作一件文学作品的话,在教师的施教过程中起核心作用的不也应该是接受者(即学生)么?我们不妨用一个图来表示他们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代中期,当中国小说出现低潮时,马原、洪峰、残雪、扎西达娃、苏童、余华、格非、叶兆言、孙甘露、北村、叶曙明等以反传统、反理性的崭新创作崛起于中国文坛。他们不谋而合的创作承担着振兴文坛的重任;他们这种以实验者姿态出现的率先创作被评论家们称之为“先锋派”或“实验派”。他们的小说被称为“先锋小说”、中国的现代派小说。  相似文献   

16.
近十年来,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魔幻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热潮已引起众多学者对“哈利·波特现象”的思考。《哈利·波特》成功的背后不仅仅有文学因素,还更多地体现了其文化内涵。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以读者为研究的中心,分析发掘“哈利·波特现象”背后的市场外部原因以及文本创作中,作者充分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又不断超越其期待视野的内在因素,以此来梳理“哈利·波特现象”成功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读者中心论范式的文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一方面要照顾读者群体的阅读需求,引导读者阅读和鉴赏;另一方面还要超越读者,拓展读者的期待视野。“林译小说”之所以会风靡一时,正因为其迎合了读者的这样一种审美心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讨其颇受欢迎的原因,既能给人以新的启示,同时也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8.
用接受美学来观照"艺术兴学"的办学理念,我们会发现,从认识论来说它可以"兴"学生本体,从方法论来说它可以"兴"学生的学习。它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对话、创造与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起"艺术兴学"的学习语境,不仅可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动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期待",有利于让学生由"实际的读者"顺利地靠近或变成"隐含的读者",让学生在学习时多些"顺向相应",少些"逆向遇挫",从而实现学生与教师及知识之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9.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娅 接受美学是60年代末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学科,又称接受理论。接受美学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个人的原因。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20.
接受美学     
六十年代中期,在西方文学研究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理论流派——接受美学,又称为接受理论、接受研究。近几年来传到我国,并产生了广泛影响。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是新的阐释学,在德国发展成为接受美学。汉斯·罗伯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