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真理”和“客观性”的含义,都既有存在论意义,又有认识论意义.从认识论意义上考察,真理的客观性为一切真理性认识所共有,又是真理性认识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即符合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坚持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本体论前提下,肯定符合性是真理的客观性.从真理内容的来源是客观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不能推导出真理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真理定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严密,真理应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与事物的客观性含义不同,前者指真理性认识与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相符合,后者指事物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相似文献   

3.
被我国哲学工具书及教科书普遍采用的“真理客观性”观点均认为,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所以真理也是客观的,真理与客观真理是等价的范畴,客观性是真理的根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笔者以为,这些几乎是常识性的观点,它的基本论据、推理过程及其结果都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和内在矛盾,因而从根本上说是站不住脚的。现就笔者对其存在的疑义举要如下:一疑──“真理客观性”观点与实践标准相矛盾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应该是能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在…  相似文献   

4.
哲学界通行的真理客观性观点与实践标准相矛盾,与唯物辩证法的范畴论相冲突,背离了真理定义的基本要求,不符合实践唯物主义的精神,曲解了经典作家关于客观真理的论断,其基本论据和推理过程存在严重的逻辑错误和内在矛盾,因而从根本上说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对真理的“质疑”,把人们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了语言的世界、文本的世界、符号的世界,而不再是那个完全独立于语言世界之外、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世界,这是不可取的。但这一“质疑”引起了对我国现行的哲学教材和认识论专著所普遍界定的真理定义即“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的思考。如何在“质疑”中完善真理的定义是本文所作的一个尝试,即将真理定义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的正确反映”。  相似文献   

6.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理想是人们所追求的具有现实可能性并能够转化为现实的对象的想象,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真理是理想的理论基础,理想是自由的观念模型,自由是真理的“物化”和理想的现实。人们在获得真理后,便构建融客观外在尺度与自己内在尺度于一炉的理想,在情感意志的激发下,通过实践行动使理想对象化,有效地改造世界,使人获得自主和自由。人类的最终目的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下,通过实践,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进入共产主义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7.
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我认为,首先必须明白为什么要提出客观性范畴。列宁在滩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指出:“有没有客观真理?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能否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二卷第121页)。列宁的回答是肯定的。但波格丹诺夫等人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客观性的基础应该是在集体经验的范围内”,“物理系列的客观性就是它的普遍意义”(同上第121-123页),这种普遍意义就是“社会地组织起来的经验”。对此,列宁批判道:“波格丹诺夫给客观性和物理世界所…  相似文献   

8.
真理的运用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新课题。本文通过对真理的客观性、质态性、界限性、总和性、结构性、过程性、普遍性、有用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诸属性的研究,揭示出正确运用真理所必须遵循的十大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同质性原则、同界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待化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具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认识的基本特征,认识中的客观性及真理与谬误的原则区别,分析了真理的内容,提出真理的内容不是客观事物及其自身,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是认识论中的客观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传统观点在强调真理的客观性的同时往往极力强调谬误的主观性,并把是否具有客观性作为区分二者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这种对真理与谬误的客观性的认识有失偏颇,真理和谬误作为主体认识的两个方面,在一定范围内是对立的,二者有原则性的区别,但是否具有客观性并不是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1.
李校利同志的《“客观真理说”的内在矛盾》一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质疑。例如,有的哲学教材说:“真理的客观性,不是指事物的片面的、局部的、零碎的个别现象,而是事物整体上和本质上的客观性,是客观事物的多方面的客观现象的总和,是长期发展过程中历史过程、历史现象的总和。”这种提法使人们对真理的客观性理解成为真理等同于客观事物自身了。列宁在《辩证法的要素》中,把“观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技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列为辩证法要素的第一条,这就深刻地揭示了要坚持辩证法首先要坚持…  相似文献   

12.
真理客观性问题,是认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一般都认为,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但这个“内容”究竟是什么?它又为何是客观的?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本人认为,真理的客观性象真理本身一样,不是一种封闭的、不变的状态,而是主客体之间的一种反馈耦合系统与过程。只有提到这个高度进行分析,才能充分揭示它的深刻蕴义和丰富内容。这里主要从真理的内容来源、知识成果、功能作用及其相互关联方面,谈谈真理客观性的层次性、系统性含义。  相似文献   

13.
真理的过程性、思维的非至上性与至上性决定了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与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在不同的论域里说明真理辩证性质的两对概念、不能简单混同。重新解读两对概念的内涵,走出真理的“迷梦”,为解决人们的认识问题提供一定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14.
真理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真理具有来自于外部世界、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物质内容。承认并坚持主观真理论,就是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真理观  相似文献   

15.
一、毛泽东同志论述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和客观性等问题,丰富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理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标准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对此都有论述。 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真理观中的许多问题,如正确感性认识的真理性问题,真理的价值性,客观性问题等,一些传统的观点并非都是完整严密,科学正确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不能被称为真理,价值性和客观性都不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7.
一 客观性和价值性是真理的双重属性。真理的客观性,就是表明真理所包含的内容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就是说,在人的表象中“有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不依赖于人类的内容。”(《列宁选集》第2卷第121页)人的认识要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就要在认识中尽量排除以主体为转移的东西。  相似文献   

18.
主观真理与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真理是否客观的问题上 ,应该从不同的角度 ,作出不同的回答 ,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角度看 ,真理作为意识的组成部分 ,是主观形态 ,即真理是主观的 ;从真理与谬误的角度看 ,二者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形式都是主观的 ,二者的惟一区别是正确性问题 ;从真理本身中所包含的内容和形式看 ,真理的内容具有客观性 ,但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不等于客观真理。  相似文献   

19.
真理属于认识论范畴,真理的客观性不是对象的客观性.从真理内容与对象的关系看,真理的本质在于符合;从真理内容的客观依据以及对主观思想的超越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发现;从真理内容的主观形成过程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假说;从真理内容形成的主观根据看,真理的本质在于创造.真理不需要检验,需要检验的是人的认识.检验认识之真理性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认识所反映的客观对象.  相似文献   

20.
真理与约定     
真理具有多样性,它是由事物性质及人的认识的多样性所导致的,这种多样性决定了真理的多样性。真理具有个体性,最初都是个人发现的,最终被社会承认以后才被确认为真理,这就是说,真理是个人发现的社会存在形式。真理的个体性还意味着真理必须以个人的自觉接受为前提,真理不应强加于人,真理也无须强加于人。真理是社会的约定的结果,由个人的“意见”转变成真理的过程就是真理的约定的过程。真理具有全体性,即任何真理都包含着求知的因素,因而任何真理都不是绝对真理。实践检验只在最终证明的意义上是惟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检验存在着局限性,那些被检验为错误的东西往往已经无可挽回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