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当时德意日三国已形成柏林——罗马——东京侵略轴心,英法统治集团又不断企图把战火点向苏联,另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迫在眉睫,苏联政府乃极力倡议订立对抗法西斯集团侵略的互助公约;并一再与英法政府交  相似文献   

2.
开国和幕府封建危机的加深第一、列强的侵略和日本的开国.从彼得大帝时到1792年,俄国对日本的人侵领先于它国;1808年以后,英美等国开始对锁国的日本冲击;1853年,美国柏利舰队来航日本,具有特殊的意义,接着便于下一年迫使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即《日美...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打乱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计划,延缓了德日法西斯勾结;粉碎了日本“北上”进攻苏联的企图,支援了苏联的抗德卫国战争;使日本法西斯背着沉重的包袱发动太平洋战争,减轻了英美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压力;为“先欧后亚”战略原则的最终实现作出了重大贡献,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4.
评1939年汉普顿的华盛顿之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6月英美海军秘密举行的参谋会谈,是两国军方继1938年1月的海军参谋会谈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接触,是大平洋战争爆发前英美军事合作进程中的重要一环。本文详细地论述了这次会谈的背景、过程及对双方的影响。指出通过这次会谈,英国进一步把它的远东战略置于美加的军事援助之上;而美国则完成了其战略目标的重大转移,即把坚持了几十年的取向太平洋针对日本进攻的战略,转变为取向大西洋和太平洋针对德意日多个敌人进攻的联合战略。“彩虹计划”的最终制定便是这个转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5.
1935至1939年间,法西斯的侵略活动日益猖獗,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危机日益严重。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共产国际坚持反对法西斯侵略的正确方针,领导和组织各国共产党与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行径进行坚决斗争,并不断揭露英法等国政府的绥靖阴谋,虽然最终来能制止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但毕竟在共产国际的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初期,王宠惠作为外交部长主持南京政府对交部进行了多元的外交活动,主要是:积极争取对日直接交涉,谋求和平解放;澄清事实真相,寻求国际支持;加大对国内外的宣传力度,坚定国人的抗战决心,这些谋求和平解决的外交努力由于日本政府的阻挠和英美等国对日的绥靖态度而收敛甚微,但是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侵略真相,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和道义上的支持的努力和举措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地中海战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丘吉尔领导下的英国针对德意法西斯的侵略而制订的一项基本战略。它是以地中海为主要战场,在此集中优势兵力,展开和实施一系列打击德意法西斯的战役,以达到歼灭敌人,确保地中海的畅通,进而最终击溃法西斯的战略。如果说这一战略成功的第一个标志是1942年底阿拉曼战役胜利的话,那么,丘吉尔以此为起点所推动的一系列战役的实施,包括英美联军于1942年11月在北非登陆的“火炬计划”,1943年8月的西西里战役,1943年底到第二年6月的意大利战役,1944年5月的法国南部登陆战役,直捣奥地利、进攻巴尔干和爱琴海战役便构成了地中海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的尾声  相似文献   

8.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反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的国际同盟组织。它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的进程及其最终胜利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斗争过程,为世界人民提供了极其深刻的经验和教训。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未有的、深刻持久的经济危机。“一切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以及由此产生的革命危机,使得帝国主义除了战争找不出第二条挽救死亡的出路。”市场狭小、原料缺乏、无力与英法美进行经济竞争的德日两国垄断资本,在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的情况下,建立了法西斯恐怖专政,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疯狂扩军备战,相继燃起侵略战火。1931年和1933在亚洲、欧洲先后形成了战争策源地。德意日法西斯妄图用武力征服世界、称霸全球的野心,使世界人民面临着法西斯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的外交政策极为软弱,对列强屈辱妥协;日本推行强硬的侵略政策。九一八事变后,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日本国内停止了对华政策的争论,政府与军部一致推行强硬的扩大侵略的方针。  相似文献   

10.
罗斯福-韦尔斯和平计划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企图对德进行绥靖的方案,这一方案最终未能实行,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罗斯福-韦尔斯和平计划自身存在矛盾,与当时的国际现实不相符合;它是以英美合作为前提的,但双方缺乏合作的战略基础,互不信任,互相猜忌,导致合作失败;德国“稳健派”被清洗,希特勒纳粹党开始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最终打消了美国绥靖的念头。  相似文献   

11.
曹炯 《绥化学院学报》2005,25(3):182-183
在二战初期,英法自敦刻尔克撤退,德国独霸欧洲。进攻苏联之前,德对英采取持续打击,一直控制着战争主动权。但是,在希特勒开辟了东方战场,即侵略苏联后,西线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英美先是掌握了对北非的控制权,继而,在广大地中海与实力不济的德意军展开长期争夺,赢取了主动,并攻占西西里岛,控制意大利南部,迫使意大利退出轴心国集团;与此同时,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40年代初,日本加快了南下步伐。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远东局势,英美都在调整对日政策。这一阶段两国对日政策呈现出以下三个相似之处:两国都坚持策略性对日妥协政策;两国都不想过早地卷入对日战争;两国的对日政策中都存在一个由软弱转向强硬的过程。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英美的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13.
前文着重讨论了围绕火炬行动英美间的分歧与纷争的情况,就1942年两国联合行动,罗斯福最后还是与丘吉尔取得了一致意见,并任命艾森豪威尔为北非火炬行动的总司令统率英美联军于11月8日分别在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登陆。两国初次的联合行动就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打败了隆美尔统率的德军,最终将德意军队赶出了北非。为此,罗斯福向世人宣称开始了“战争的转折点”。 虽然有了辉煌的成果,却并不说明美国就此从根本上改变了它的战略意图,反之,双方都  相似文献   

14.
目前许多党史讲义和有关皖南事变的专著或论文,在谈到皖南事变发生前的国际形势问题时,几乎都认为当时德意日和英美等国际力量都在拉蒋介石,国际形势对蒋介石十分有利,所以蒋介石趁机制造了皖南事变。我不同意这样的说法,事实上在皖南事变发生前夕,日本已经放弃了拉蒋的方针,当时的国际形势对蒋介石不是很有利的。  相似文献   

15.
图片说明:这是二战时期英国的一幅漫画,三头怪兽指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头部是德国元首希特勒,中间是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尾巴上的是日本内阁总理东条英机。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商定加强在对外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柏林一罗马轴心”。1936年11月,德、日在柏林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11月,意大利也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柏林—罗马—东京”轴心形成。法西斯同盟形成后,相互支持,肆意扩大侵略,最终爆发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距今已结束50年了,战争的硝烟早巳散尽,但日本方面对待战争的态度,不是吸取历史教训,而是推卸战争责任,掩盖侵略和殖民统治罪行,美化侵略者,哄骗国际舆论。他们把战争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美殖民地,并且将这种侵略“有理”、“有功”的谎言写进历史教科书。但世人皆知,日本建设“大东亚共荣圈”发动大东亚战争,目的是灭亡中国和亚洲各国,建立东亚大帝国,并进一步利用亚洲各国与英美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1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北非战事,从1941年3月德国法西斯参战,到1943年5月以德意法西斯的彻底失败而告终,时间仅为两年.较之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结束;较之1945年8月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凯歌声中日本无条件投降,亚洲战事的结束,非洲之战可谓速战速决.表面上看来,北非战场是以英美为一方,德意为另一方的战争.基于这点,某些西方学者极力夸大  相似文献   

18.
松冈洋右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日本外相,为推行强化日德意轴心的外交方针,不仅在国内各派之间极力周旋,而且加紧与德意之间的秘密会谈,在缔结三国同盟的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一战争同盟给亚洲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松冈洋右罪责难逃,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远在二十年以前,中国的老牌买办文人梁实秋曾经对世界文坛作过这样一个“分类”:“站在文艺的立场上看,现今世界各国只有两个类型:一个是由着文艺自由发展,一个是用鲜明的政策统治着文艺的活动。前者如英美是,后者如苏联德意是。”接下去,就是赞颂英美的文艺如何如何“自由”,攻击苏联的文艺怎样怎样受“统治”。  相似文献   

20.
1911年续订的第三次日英同盟,起因于英国竭力想要避免因同盟义务而卷入可能发生的日美战争,而日本出于避免在国际上被孤立、制衡俄国、平衡英美关系、继续侵略中国等考虑,也接受了这个没有军事协议的军事同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