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中的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图书馆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中涉及的侵权风险:复制权、网络信息传播权、发表权等方面。在阐述国外关于馆际互借合理使用的立法现状的基础上,讨论利用合理使用制度解决侵权纠纷的可行性,并提出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和数据库商进行协商,取得数字资源的利用权。  相似文献   

2.
为高效释放作品的数据要素价值,需厘清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作品的边界,以调和产业发展与著作权保护间的冲突。在具体论证中,首先,通过剖析ChatGPT出现智能跃迁的原因,展示数据要素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也发现不同使用阶段的侵权风险制约作品获取。其次,在作品合理使用层面,基于产业政策目标,解析相关群体的利益诉求,提出“转换性使用”标准来划定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作品的合理边界。最后,在侵权规制层面,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输入阶段和输出阶段的差异性使用目的和技术实现原理,以“转换性使用”和“表达性使用”二分法认定著作权侵权风险;同时,明确作品使用的合规治理路径,通过双向监管来高效规制风险。  相似文献   

3.
三十年来我国图书馆著作权侵权案件的裁判文书显示,图书馆在涉嫌数字资源侵权时援引“合理使用”往往不被法院认可,在共同侵权纠纷中,图书馆作为直接侵权人更是难以成功抗辩。依据从1348篇裁判文书中选取的8组典型案件裁判的比较分析,在“合理使用”难以有效适用的现状下,图书馆援引合法授权抗辩、权属抗辩、避风港规则抗辩、时效抗辩的抗辩事由更易为法院采纳从而免于承担侵权责任;在提供内容服务时履行更高的注意义务,周密审查数字资源供应商的授权基础,则能使图书馆在著作权侵权诉讼中免于被判共同侵权。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文本数据挖掘存在侵犯著作权的风险,因此需要探索风险和出路。通过分类讨论法将挖掘过程分为采集阶段、输出阶段。采集构成侵权,根据输出内容是否包含原作独创性表达,使用行为分为“作品性使用”和“非作品性使用”,若“作品性使用”的输出内容包含原作少量独创性表达,属于合理使用,“非作品性使用”不侵权。为规避挖掘的侵权风险,可设置著作权例外规则、建立版权补偿机制、允许对未发表的作品实行“非作品性使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服务逐渐以提供电子信息资源为主,用户违规使用导致图书馆版权侵权风险增加。很多高校发布了电子资源使用的版权公告,规范用户的使用行为。从法律视角分析,用户过量下载构成法律上的侵权行为,学校并不能通过发布版权公告来免除由此产生的侵权责任,而需要进一步加强版权保护的管理与宣传。  相似文献   

6.
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利用,图书馆联盟业务重点朝着联合开发数据库、数字资源远程传递、资源共享方向发展,著作权侵权的问题突显.图书馆联盟合理使用著作权作品,则享受作品复制、网络传播等侵权责任的豁免权;对于脱离合理使用"轨道"的行为,且未与作者达成许可协议的,联盟应承担相应的侵权责任.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的图书馆电子书服务相关著作权司法案例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随后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介绍,讨论了图书馆合理使用与正当使用原则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最后建议图书馆界应充分了解电子书供应商的商业模式,重视做好采购资源时的版权侵权风险预案或维权预案.  相似文献   

8.
著作权“合理使用”范围的确定对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从目前“合理使用”面临的实际情况出发 ,分析了各类出版物在电子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并针对我国著作权法的现状提出了规避侵权风险的相关对策。参考文献 4。  相似文献   

9.
围绕图书馆纸质与数字文献资源的采访业务,分别从不同角度推理分析潜在的知识产权纠纷风险。比如从文献版权取得、合法出版、合法营销、馆藏合理使用、馆藏查漏补缺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在工作实践中,加强自律并担负起版权保护的新职能,尽可能规避各种知识产权侵权风险。  相似文献   

10.
信息采集与交换知识产权风险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结合我国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实际,在信息采集与交换过程中终端用户、侵权产品使用、拆封合同、作品上载等方面知识产权风险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规避知识产权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