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认识蒋有绪院士是在另一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新时教授组织的一次论证会上。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小老头——一个睿智的富有朝气富有与年轻人一样激情的学者。那慷慨的气势,那激昂的语调,在我所接触过的院士中是不多见的。后来采访他才知道,蒋有绪院士在50年代初上大学时就是学校里的活跃分子、学生会干部,也是在蒋院士那里知道,其实今天的院士  相似文献   

2.
隆冬时节.笔者有幸采访到我国舰船工程界的杰出科学家张炳炎院士.他的和蔼、真诚及敬业给我们留下了难忘而美好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采访之前.记者查阅了大量曾广商院士的资料.这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国防事业的学者,他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对于很多非专业人士来说是那样的陌生,“飞行控制执行技术”、“推力矢量控制”、”空气动力控制”、”反作用控制”、”伺服机构系统”……这一连串的术语让记者对采访隐隐担忧:”我能把最真实的曾老展现在读者面前吗?”  相似文献   

4.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教授站在那里,给围着他的学生们讲解问题。头发花白的教授目光和蔼,思维敏捷,音调顿挫,连不时扬起的手臂也依然那么有力;年轻学子们个个全神贯注,每到会意之处,频频含笑点头……无论是在中国现代化学史上还是化学教育史上,这位学者兼良师的名字,是决不可被忽略的,他就是我们要采访的刘有成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系教授。很难相信这位神采奕奕的老者已迈入90岁高龄,无论踏上三尺讲台,还是走进实验室,他走到哪,哪里就成为知识和激情的磁场。  相似文献   

5.
听说我要去采访申泮文先生,南开大学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是年龄最大的仍坚守在教学一线的中科院院士。他极力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建议将爱国主义作为德育工作的灵魂,是科教界呼吁爱国主义最殷切、最执著者之一。  相似文献   

6.
去年岁尾,我省又有三位专家光荣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最年轻的一位就是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朱兆良研究员。最近,记者慕名采访了他。朱兆良先生今年62岁,满面红光,精神矍铄,显然他还沉浸在刚当院士的喜庆之中。见到记者,他显得非常热情。朱先生是浙江奉化人,早年就读于山东大学农学系、化学系,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在中科院南京土壤所,他先后从事土壤和植物中钾、钙、镁分析方法的研究;土壤微量元素的研究;水稻与小  相似文献   

7.
听说我要去采访申泮文先生,南开大学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有好几项全国之最 他是仍坚守在教学一线的年龄最大的中科院院士; 他曾就读于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是“血统”最纯的’‘南开人”; 他极力倡导爱国主  相似文献   

8.
历经几番辗转约访。记者终于独家专访到200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金怡濂院士。采访中途几次被电话打断,但丝毫不影响我们的谈兴。金怡濂在记者心中真真切切的是一位朴实、慈祥的长者,打心眼里没有一位资深科学家的架子与所带来的敬畏,有的只是亲切、随和、友善,有的是温文尔雅与博学多才。当然,走近他,我们仿佛也在探究一座高峰、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9.
正《科学中国人》是中国科协主管的高层次学术杂志,创刊二十几年来,以思想深刻,关注社会热点,洞悉科学前沿,深入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导,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两院院士)中有着良好的声誉和重要影响,仅2003年至2015,就有三百多位两院院士、二百多位知识学者、科学家为《科学中国人》撰稿,另有五百多位院士和知名科学家接受本刊采访。《科学中国人》是了解我国科教界热点,最新科研动态和前沿科学的理想读物。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中国人》2005,(5):34-35
在我们准备采访著名的科学家和一些两弹元勋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些物理学界的一些顶尖人物在同一天、同一个地方参加一个人的八十岁生日聚会,为了能采访到一些两弹元勋,我们也跟着来到了这里,物理学家黄祖洽院士就是我们在这次聚会中遇到的一位科学大家。  相似文献   

11.
五月的古城西安,鲜花格外娇艳,阳光格外明媚。记者一行来到了绿树掩映的西安工程大学,采访了该校艺术工程学院的学术带头人段炼孺教授。段教授出生于1963年,给人的印象是:年富力强,才思敏捷,思想成熟.儒雅脱俗而又谦逊好学。他的学术观点高屋建瓴,深邃而又高远。他是当今一位难得的爱国敬业,道德高尚.满腹经纶的优秀学者。  相似文献   

12.
陈冬 《今日科苑》2008,(3):40-41
那天,我们按照预约前去采访中国气象局数值模式创新基地沈学顺主任。一进门。沈博士正在和另一位老师讨论工作。在等他的时间里.我们打量了一下他的工作环境,办公桌上凌乱地堆放着一些文件。整间办公室处处显示出主人忙碌工作的痕迹。不到半个小时的采访,沈博士直爽明朗的学者风范令我们折服。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从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古老土地上走出的学者.他睿智、儒雅、有担当,面对一系列世界级难题.他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大胆探索.奋力拼搏.取得了油气勘探技术多项创新性成果。接到记者的电话.张刘平谦逊地说:”应该多采访一些更年轻的专家.给他们更多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二零零八年六月的南京,中山陵旁绿树环抱的国际学术会议中心却微风习习,春意融融。在全国第十届量子化学研讨会上,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先生诙谐的语言引起一阵阵会心的微笑,言简意赅的讲话激起热烈的掌声。他就是我国著名的量子化学家张乾二院士。近日,通过记者的采访,为读者呈现一位科学巨匠的风采。  相似文献   

15.
<正>《科学中国人》是中国科协主管的高层次学术杂志。创刊二十几年来,以思想深刻,关注社会热点,洞悉科学前沿,深入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导,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两院院士)中有着良好的声誉和重要的影响,仅2003年至2017年,就有三百多位两院院士,三百多位知名学者、科学家为《科学中国人》撰稿,另有六百多位院士和知名科学家接受本刊采访。《科学中国人》是了解我国科教界热点,最新科研动态和前沿科学的理想读物。《科学中国人》首次采用新技术,让本刊中部分文章载有视频,在阅  相似文献   

16.
采访到吴明珠院士是在有着椰风海韵的三亚。这样一位贡献突出的科学家,没有丝毫“人上人”的姿态.她答应可以挤出时间聊一聊。在我们面前的吴明珠.虽然已年过古稀.但看来十分精神、挺巧,问及她是否锻练.她笑着说:“我每天都要干活.选种、播种、打埂、覆地膜、授粉、鉴定果实品质.我们可都亲手操作,哪还用得着锻练?”朴实而谦逊的言语,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7.
这是李德伟2004年作的一首短诗.工整对仗的行文间.作者忧国忧民的壮志豪情力透纸背。 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今天.李德伟是一个经常听到的名字.从上世纪80年代新华社的报道.到不久前爱尔兰时报对他的长篇采访.每每走到改革的风口浪尖.总能听到他冷静睿智的声音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18.
一提起毛江森院士,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把他与甲肝疫苗联系起来,甲肝疫苗的成功曾被“两院”院士们评为1995年度中国科技界十大新闻之一。我们针对疫苗的研制情况采访了毛江森院士。  相似文献   

19.
刘晓祺 《今日科苑》2006,(12):I0053-I0055
“这个人的笔锋大胆,是一位书法家,也是一个画家,书画同源惟有此人。他已经完全从传统的书法中走了出来,从汉字的夸张、变型、结构、章法、上没有不到位的,可堪称艺术书法。他的书法很多方面追求画的感觉,他把绘画艺术融到书法中去,他的每幅作品都是一幅画。”这是中国硬笔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张华庆对一位书画家中肯定的评价。而他说的是谁呢?今天有幸我也采访到他。  相似文献   

20.
王淦昌教授是一位杰出的核物理学家,他不仅能选准研究方向,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而且对出现在科学殿堂里的一些虚假的东西,也能准确地鉴别并摒弃。 50年代初期,苏联科学家在帕米尔高原上建了一个宇宙线实验站。当时,有两位苏联科学院院士,设计了一套电子学系统,其中摆放有三种计数管和磁铁。当有粒子进入这套实验系统时,就会产生相应的电子学信号。不久,这两位苏联学者宣称发现了十多个新粒子,并将其命名为“变子”。两位院士由此在苏联也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