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男人如毒,毒刺骨;女人如花,花易败。这是一个据说在爱情里伤痕累累的女子跟我讲的。听完,我只是笑。男人,女人,爱,不爱,又有什么区别?人都自怜,谁都觉得自己是受害者。  相似文献   

2.
2012年12月13日 晴 一直比较喜欢看这种讲旧社会家庭故事的小说,今天有幸读到了蔡兴蓉老师作品《穿蓝布衫的女人》,有一种深深的吸引和共鸣。  相似文献   

3.
1月15、16日,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大幕拉开。这两天,我有幸担任此次考试的监考任务。  相似文献   

4.
莫言是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其文学成就显著,为我国的文学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然而由于莫言作品的负面解读与争议性,导致莫言的文学作品一直都以尴尬的局面被拒在中学语文教材的门外,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学语文教材一直都具有封建性、保守性的特点,再加上中学生的主观接受文学的水平与能力,导致莫言的文学作品在受到众多争议与讨论后才真正走入中学的语文教材中。  相似文献   

5.
<正>记忆语录从书箱里取出书才发现那里已经积上了灰尘。一本本拿下来擦拭的时候,目光停滞在了以前留下的笔迹上,那是关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我慢慢地摊开写过的书页,看到的却是译者臧仲伦"惨痛热烈的心声"那一段文字。合上书页的时候又想起在深夜里读完它的那一刻。这本书里动辄长达两三页的独白  相似文献   

6.
《文学教育(上)》2011,(11):158-158
池莉新作《她的城》日前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这一次,作家池莉又把视角对准了她生活的城市武汉。作为池莉婚变后的第一部小说,《她的城》描写的又是女性面对婚姻波折时的状态,很容易令读者把书中人物与作家对号入座,猜测本书折射作家自己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7.
江国香织写过一本和电影同名的小说叫做《东京塔》,讲的并不是同名电影里伟大母爱的故事。小说的男主角是两个高中生,他们都和比自己大十几岁的女人谈起了地下情。其中一个男孩耕二一边有着年轻的女朋友。一边涉猎大龄的已婚女人,而且是专门追求已婚的“老”女人,他有一套理论,认为“大龄女人更天真”,她们“不需要承诺,不需要未来,也不会给自己束缚,更不需要面对自己同龄女孩的那种现实和幼稚……”  相似文献   

8.
乐俊蓉 《文教资料》2010,(32):11-13
本文通过分析《雨王亨德森》中的主人公亨德森在非洲的探险经历和精神之旅,说明亨德森通过在两个非洲部落的经历,以及对生活的真谛的思索,实现了探索自我和精神重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丹东师专学报》2005,7(1):14-19
克莱曼与萨斯的著作《女人的新生》一书,是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弗洛伊德的《少女杜拉的故事》的重新解读。两人通过重塑杜拉分别分析了它和比喻与论述,边缘与控制的之间关系。颠覆弗洛伊德对杜拉已有的诊断,肯定杜拉的反叛作用和对社会的解构作用,并将她冠以英雄主义的称号。另外还分析了怎样摆正一个人与权力及控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文小木 《特区教育》2014,(12):18-18
每篇文章背后都会有个小故事,每首诗歌背后同样有自个的故事。我们去阅读一首诗歌,除了看看诗歌本身的韵昧,如果能看看诗歌背后的故事,该多么的有意思。 在小木还在上大学的时候,有一次和一个朋友发生了争执,回到宿舍之后,越想越难过,越想越心不甘,于是,便想将我和她之间的故事记录一下,写成一本小说。说干就干,小木拿过本子,列下了提纲。也许是重新梳理了一遍,也许是越想越伤心,于是,小木随手写下了这首《朋友》,纪念我的那一段青春岁月。  相似文献   

11.
论劳伦斯的"控制型"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伦斯小说写得最多的主题是男女两性关系,其中的女性形象有一类是“控制”型女人:“肉体”控制、“精神”控制和对儿子的控制。这是被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扭曲的女性形象,也是当时英国社会性伦理、性风俗的写照。劳伦斯借此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表达自己对“灵”与“肉”和谐一致的理想两性关系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镶嵌式小说是由两重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构成,分别称之为外故事和内故事。外故事是小说文本的外层叙述单位,内故事在整体上是外故事叙述链上的一环;小说的主题是通过内、外两重故事的题旨综合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3.
作家叙事,它不是纯粹的讲述故事,而是策动叙述姿态,操纵叙事。并融入着文化历史观念因素。由此作家在讲故事中创造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达到“内容的形式化”。女性叙事一般说来是较为当下的,但对汪云霞创作来说,这是表面。阅读她最近的两部长篇小说《婚姻中途》(2011年)和《欲望的碎片》(2013年),尽管都是写现代人生故事,其实有深厚的传统家庭叙事因素,而且侧重女性之间展开故事和矛盾。她围绕现实女性爱隋与婚姻的悲欢离合,把笔触深入到婆媳、姑嫂、正妻与二奶等矛盾纠纷中,体现出与传统叙事割不断的联系,并折射出作家当代人生的信念与困惑。  相似文献   

14.
李建美  沈欣 《考试周刊》2014,(47):13-14
成长不仅身体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心理的成熟与成长。文章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毛姆的《面纱》这部作品,详细分析了主人公在面对冷漠的丈夫、负心的情人等一系列家庭变故后成熟起来的过程。除此之外,对在此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相关人物进行了分析,全方位地分析了女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15.
张哲  王圣杰 《现代语文》2009,(11):78-80
20世纪40年代的知识分子以其敏锐的触角最先感应到灵魂的被撕裂的阵痛,苦苦挣扎于心理纠葛的重重漩涡,许多作家创作于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真实而坦诚地记录了这些知识分子艰难而复杂的心路历程,塑造了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形象。本文试图以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为例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于1922年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下简称《来信》)描绘了一个女人执着而凄美的一生。故事以陌生女人临终的遗信为引子,用追忆的方式诉说了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情经历。从少女时代的她开始,一生中两次和他相遇,肌肤相亲。她两次选择离开。临终之时,她用信的形式将自己曾经的心路历程告诉了他。电视剧以主人公完全占有“视点权”的女性“霸权”叙事,叠加一种“死到临头”“死也要死个明白”的大义凛然,对自己的生命与爱情进行了一厢情愿的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17.
别以为剩女都是因为条件不好“剩下”的,要不要借你一双慧眼,看清楚在家里憋屈着多少媚颜如花、前凸后翘的潮女浪妹?我那大学同学、昔日班花今日残花刘俏俏就是剩女,属于虽剩犹胜的。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余华早期小说之独特叙事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以大量"真实"的细节构建故事,推动情节发展。这些"真实"的细节形塑了故事情节的荒诞性,拉伸了故事的张力,深化了故事的内涵。这种细节的真实与情节的荒诞的对立,是余华早期小说最为鲜明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当代小说的形式意识开始觉醒,一些年轻的小说作家开始了小说形式革命。“先锋小说”出现,小说中“故事”隐退。大约十年以后,90年代中期“故事”又去而复归。从那时到现在,十多年来,乡土小说中的故事形态呈现出两种主要趋势:(一)讲求情节,注重故事;(二)淡化情节,书写情绪。乡土小说创作表现出成熟的姿态:一方面以最具“民族特色”的面目展示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又以开放的胸襟汲取西方叙事艺术,开拓出了—个个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世界。这种趋势反映出作家的创作心态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0.
书架     
《教育》2013,(6):61-61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我的青春你来过 七月 已经许久不读青春小说,这本是偶然遇到,虽然读到后来,讲的大多是少年进入职场后的成人领地,但是仍觉是纯洁的。深夜两点,读毕,起身关灯睡去。不记得有梦,起来偏偏想要写写这个平常的故事。伴着一阵阵隐隐的心痛,看完了《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