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霍曼斯(G.C.Homans)、布劳(Peten M.Blau)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社会交换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从社会交换的角度研究过权力现象.原著作者在《当代社会学理论》(Contemporary Sociologiacl Theory)一书中分别介绍了社会交换论的这两位大师关于权力的基本主张,指出二者间的有关差别,并比较了当代社会交换理论的权力观与功能主义的权力观、冲突论的权力观的差异.原作对认识权力的起源、本质、权力的合法化及其被反抗的过程等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柯和韦伯的权力观代表两种不同的权力类型,通过比较两种权力观的不同以及它们产生的社会条件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在当今社会中如何使用权力观以及用何种权力观去审视社会问题。指出研究两者间的差异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激发我们对这种新的权力理论视角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关于福柯的知识权力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蔚 《考试周刊》2008,(3):239-240
福柯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知识-权力"理论被认为是其对当代社会理论最重要的贡献,为理解知识和权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此作用下对人和社会的控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正确理解福柯的知识权力观有助于总体把握福柯的思想体系,而作为后现代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福柯的知识权力观对于理解后现代思想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权力观是对权力的基本看法和观点。解决好党员干部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问题是党的建设的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公共权力理论的主要内容,探讨了我国现阶段公共权力的属性、特点,公共权力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根源以及公共权力建设中应当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政治学主要研究城市的权力结构和治理结构,两者构成梳理城市政治学范式转换的主要线索。就前者而言,它相继出现精英主义和多元主义城市权力结构论、城市增长机器论以及城市政体论等理论。这些理论的演进实际暗含了两种权力观的更迭,即由社会控制模式的权力观转向社会生产模式的权力观。就后者而言,它相继出现传统区域主义、城市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区域主义等理论。这些理论的转换预示着城市治理结构由突出政府统治转向强调协同治理。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两大线索出现融合,从而使得城市政治学的核心范式由关注谁统治城市转向探讨如何治理城市。无疑,这些范式对于推进我国的城市政治研究、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均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西方共和主义传统中的多元权力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彤 《教学与研究》2003,2(4):68-72
西方共和主义传统中的多元权力观是西方社会以阶级分裂为特征的社会结构状况在权力观上的必然反映。这种多元权力观的基本内涵体现为“权力主体的分裂”、“权力机构的分立”和“共识性规则下面的制约平衡”三个互相联系的方面。这种多元权力观是我们观察和分析西方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7.
邦雅曼·贡斯当作为近代自由主义的奠基者之一,其权力观既关心权力的来源与行使问题,也关心权力的限度与限制问题,并有把民主与宪政结合起来的理论取向.但由于民主与宪政之间的内在张力,他的权力观在整合民主与宪政的理论取向上是无能为力的.  相似文献   

8.
福柯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科学知识权力观对后现代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指出,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交错的网络,是无主体性的,非中心化的。他特别关注权力的技术、策略和机制等问题。他的科学知识权力观是后现代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理论研究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何谓权力——从统治到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已经成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不同学者对权力的理解存在极大的差异。回溯权力观的历史演变,我们可以总结出几条基本轨迹:自上而下的、消极的君主统治权逐渐让位于分散于社会不同阶层的、表现为多种形式的多元互动权力;绝对的、超越性的权力观被基于理性与权利的权力观所取代;权力场域由国家扩展至意识形态;与权力相联系的阶级概念受到阶层与利益团体概念的挑战;权力的生产性及其在主体形构中的角色开始受到重视;某些后现代主义学者开始主张以关系网络概念来解构权力。  相似文献   

10.
福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察、说明权力问题,借考古学和谱系学的研究方法,关注边缘性的社会现象如疯癫、罪犯和性,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权力观,认为权力并非实体,而是一种关系,散布于各处,具有生产性。他具体的考察了权力是如何运做的,认为权力有一整套支配技术,后期在自我伦理学中引入自我技术,更全面的阐释了他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11.
龚国成 《天中学刊》2003,18(6):119-120
对共产党人来说,权力观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课题。通过权力观教育,要使每个党员干部明白:其一,权力来源于人民;其二,权力意味着责任;其三,权力是双刃剑;其四,权力要有约束。  相似文献   

12.
当前学校变革已形成一股热潮,教师作为学校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极大的冲击,其学习变革时间和自身的专业发展需要通常会受到学校组织内部的权力压制。以传统权力观对教师面临的此类权力困境进行分析存在着不可弥补的缺陷,难以将教师与学校领导进行权力交锋的能动性和整个丰富生动的互动过程纳入研究视野。文章以某位一线教师的经历为个案,以强调权力的分散性、关系性、流动性的福柯的权力观为基础,对教师对权力困境的主动应对行为进行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考验,说到底都源于一个“权”字,因此,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是贯彻执政党建设始终的一项长期的重大任务。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就必须解决“权力来自谁”、“权力为谁用”的问题,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培养正确掌权的能力,并通过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来完善对权力的监管。  相似文献   

14.
权力的面相之争,始于上世纪中期,可谓权力研究领域的一件盛事。从达尔将权力视为参与和影响政治决策的实际行动能力,到巴卡拉克和巴拉兹则将权力研究的目光导向非决策领域,再到卢克斯揭示的通过利益和偏好操纵,实现被支配者自愿服从的权力现象,权力研究逐渐推向深层次。而福柯独树一帜的权力理论,则为我们揭示了以"我们所是的存在"为中心的、一种更具有渗透力和更为隐蔽的现代权力系统,迪格瑟称之为权力的第四种面相。实现福柯与其他三种权力观的对话,对于深化权力研究的层次,挖掘福柯权力理论的政治学意义,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这一对话过程也深化了我们对福柯的认知,从这位据称是非自由主义的作家身上发现了典型的自由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5.
福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察、说明权力问题,借考古学和谱系学的研究方法,关注边缘性的社会现象如疯癫、罪犯和性,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权力观,认为权力并非实体,而是一种关系,散布于各处,具有生产性。他具体的考察了权力是如何运做的,认为权力有一整套支配技术,后期在自我伦理学中引入自我技术,更全面的阐释了他的权力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治理理论的视角出发,打破政府与高校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指出在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存在着权力的相互依赖和互动的现象。构建新的招生体制,既是高校自主权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政府逐渐放权让利的过程。政府的改革应从供给主导型过渡到需求主导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党是执政党,广大的党员干部工作在党和国家的各级各类领导岗位上,掌握着诸如审批权、分配权、执法权、计划权、人事权、财税权等各种各样的权力.这些权力既起着党和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领导和调控作用,同时也具体体现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根据我们党执政四十多年的宝贵经验和观察世界其它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历史教训,党员干部能否正确对待和使用手中的权力,是关系到党的存亡,政权的巩固和四化大业的成败的重大问题.因此,对党员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为民执稳政、用好权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微观权力观具有普遍性、匿名性、生产性等特征.通过这种权力观透视课程与身体的关系,不难发现:在课程思想史中,学生的身体地位与状态一直在冲突中发生着变化.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课程对他们的身体规训无论在空间上还是时间上都变得越来越隐秘,致使人们不易察觉到微观权力的存在.这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践行知识观转型的同时,理应凸显对学生的身体关怀.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权力一直被认为是宏观角度层面下的国家机器或阶级统治的一种统治权。而福柯从后现代主义的视野下全面解构传统权力观,在微观角度层面并结合现代社会权力特征,认为权力存在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微观领域,具有多样性、无主题性、片段性与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20.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和福柯的微观权力论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与福柯的现代微观权力观既存在着相似性和延续性,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他们都认为现代权力无处不在,权力既是强制性的,亦为非强制性,同时权力也是生产性的。福柯不再把权力当作一个政体,而是努力揭示在关系场域中权力的运作规律和绵延以及权力机制对个体的规训作用。葛兰西注重于对群体意识形态的统一规划和统治政权对这个群体的争夺,而福柯却注重权力对个体的询唤和规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