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现行化学教材(苏教版)必修《化学2》第75页中提到“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0/0的硫酸铜溶液,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入2mL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现行化学教材(苏教版)必修<化学2>第75页中提到"在洁净的试管里加入2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4~5滴5%的硫酸铜溶液,得到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加人2mL 10%的葡萄糖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1]而在选修<实验化学>教材第33页<牙膏和火柴头中某些成分的检验>中却提出"……反应的氢氧化铜必须新制.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选修五第三章在谈及醛基检验时,沿用了旧教材的2种检验方法,即银氨溶液和新制氢氧化铜检验,其中关于新制氢氧化铜的检验,教材上是这样描述的:“在试管里加入10%的NaOH溶液2mL,滴人2%的CuSO4溶液4—6滴.得到新制氢氧化铜,振荡均匀后加入乙醛溶液0.5mL.加热。  相似文献   

4.
乙醛分子中含有醛基—CHO ,能被新制的氢氧化铜氧化为乙酸 ,而氢氧化铜则被还原为红色氧化亚铜沉淀。但在实验中产生的现象却不一样 ,红色、黑色、黄色、绿色都有出现。这跟选择试剂的用量有什么关系呢 ?按照操作要求 ,选用 1 0 %氢氧化钠溶液 2mL ,滴入 2 %硫酸铜溶液 4~ 8滴。 2 %硫酸铜溶液很稀 ,且用量才几滴 ,很显然是控制生成氢氧化铜的沉淀量。若是硫酸铜溶液用量多 ,生成氢氧化铜的量自然多 ,在加热时 ,氢氧化铜部分分解为氧化铜而出现黑色沉淀。1 0 %氢氧化钠溶液要用到 2mL左右 ,跟2 %硫酸铜溶液的用量相比 ,碱液明显要过…  相似文献   

5.
新制氢氧化铜与醛反应的实验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氢氧化铜与醛反应的实验研讨湖南醴陵市一中(412200)何立琳一、乙醛与氢氧化铜的反应教材演示实验:在试管里加入10%NaOH溶液2毫升,滴入2%CUSO4溶液4~6滴,振荡。然后加入乙醛溶液0.5毫升,加热到沸腾。观察溶液中有红色沉淀产生。多年...  相似文献   

6.
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的实验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一个实验,但对甲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实验大多数人未做过,对其反应的详细情况并不了解。于是有人根据逻辑推理得出,其现象应当与乙醛的反应基本相同,应当有砖红色沉淀和二氧化碳气体生成。事实果真如此吗?请看以下实验探究结果。一、常温(20℃)条件下实验【实验1】取一支试管(直径为15 mm),加入2 mL10%的氢氧化钠溶液、2 mL 37%~40%的甲醛溶液、4滴  相似文献   

7.
1淀粉水解实验的改进1.实验步骤(1)预先制好淀粉溶液于试剂瓶中。(2)用一试管取淀粉溶液2mL,滴入10滴浓硫酸,微热,溶液马上呈亮棕色(表明水解完全)。(3)在上述水解液中,滴1滴酚酞,再逐滴加入27%的氢氧化钠溶液(边滴边摇)中和至混和液的颜色呈浅红色(PH=8~9  相似文献   

8.
苏教版教材中出现了2次铜氨纤维的制备,分别在必修2的P88页与选修5的P94页.教材中铜氨溶液配制过程如下:向烧杯中加入5%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至沉淀完全,静置片刻后,倒去上层清液.用浓氨水溶解得到的氢氧化铜沉淀,以获得浓度较高的铜氨溶液.笔者多次按照此步骤配制的铜氨溶液放入脱脂棉,搅拌,并放置24小时,也未见棉花溶解.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9.
中师生物学教材第二册在讲酶的性质时,有一个演示实验——“酶在催化作用中所需的外界条件”。其中有一步是:先向试管中加2毫升唾液,再滴加2滴稀氢氧化钠溶液,最后加2毫升淀粉溶液。将试管在37t水浴中加热10分钟后,滴加一滴碘液,观察现象。由于唾液淀粉酶在碱性条件下失活,不能使淀粉水解,因此搞加碘液后,试管内液体应变为蓝色。然而,实验往往以混合液不变蓝而失败。为什么呢?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加得少,混合液的碱性不足以使唾液淀粉酶失活吗?不是。原来,加入的碘首先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无色的碘化钠、碘酸…  相似文献   

10.
苏教版教材中出现了2次铜氨纤维的制备,分别在必修2的P88页与选修5的P94页。教材中铜氨溶液配制过程如下:向烧杯中加入5%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至沉淀完全,静置片刻后,倒去上层清液。用浓氨水溶解得到的氢氧化铜沉淀,以获得浓度较高的铜氨溶液。笔者多次按照此步骤配制的铜氨溶液放入脱脂棉,搅拌,并放置24小时,也未见棉花溶解。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的提出高一新教材“学生实验一”中,安排了由硫酸铜晶体制取氧化铜,然后用氧化铜代替二氧化猛作催化剂用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以期达到对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的训练。学生做实验时,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a.滴加饱和氢氧化钠溶液时,对其用量把握不准。一则氢氧化钠用量不足,硫酸铜未完全沉淀,有剩余;二则氢氧化钠过量,使生成的氢氧化铜与过量的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溶于水的四羟基铜酸钠Cu(OH)2+2NaOH=Na2[Cu(OH)4]以至过滤后滤液呈现蓝色。b.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生成的氢氧…  相似文献   

12.
正一、由"学"生"疑",教材中新制氢氧化铜的使用及学生的困惑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多次用到新制氢氧化铜来进行实验.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第75页【实验3】;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第79页【实验2】;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第104页【实验2】,同页教材中阐述:在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可制得双缩脲试剂,蛋白质遇该试剂时会呈现紫玫瑰色,含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肽键的化  相似文献   

13.
"蓝瓶子"实验及其扩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蓝瓶子”实验在 2 50mL锥形瓶中加入 2 g氢氧化钠 ,10 0mL水使之溶解 ,再加入 2 g葡萄糖。振荡溶解。滴入约10滴 0 .2 %亚甲蓝溶液 ,塞上橡皮塞。振荡瓶子使全部溶液呈蓝色。静置一会儿 ,蓝色消失。再次振荡 ,无色溶液又渐呈蓝色。放置后蓝色又消失 ,此过程可反复多  相似文献   

14.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中"活动与探究",用10ml量筒量取2ml氢氧化钠溶液,倒入试管中,然后用滴管在该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按教材要求的正确加热方法,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一次在组织学生进行该"活动与探究"时遇到  相似文献   

15.
铜氨纤维制备实验是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专题五中天然纤维通过化学手段改造为人造纤维的一个演示实验,其实验过程如下:向烧杯中加入5%的硫酸铜溶液,再加入10%的氢氧化钠溶液至沉淀完全消失,静置片刻后,倒去上层清液.用浓氨水溶解得到氢氧化铜沉淀,以获得体积分数较高的铜氨溶液.取30 mL制得的铜氨溶液于烧杯中,加入脱脂棉,不断搅拌,使之成黏稠液,用注射器将黏稠液吸入针筒,再将其注入稀盐酸或稀硫酸中,取出稀盐酸或稀硫酸中的生成物,用水洗涤,观察.  相似文献   

16.
蓝瓶子实验中,溶液的颜色只能从蓝色变为无色,再由无色变为蓝色,溶液的颜色变化过分单一。如果使蓝瓶子实验变为彩瓶子实验,让一些普通的瓶子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五颜六色的变化,那该有多么的神奇!针对这一设想,笔者利用常见的指示剂制成溶液的背景色,对蓝瓶子变彩瓶子的实验进行了探究。1.蓝瓶子实验试剂的配制在锥形中加入50mL水,溶解1.5g葡萄糖,逐滴加入8~10滴0.1%亚甲基蓝溶液,振荡,整个溶液成蓝色,再加入2mL30%的NaOH溶液,摇匀。2.彩瓶子实验的背景试剂  相似文献   

17.
叶脉镀铜     
一.各种溶液的配制:1.碱液:将7g氢氧化钠,5g碳酸钠溶解干200mL水中,2.敏化液:在1加mL水中加入4mL浓盐酸和1g氯化亚锡。搅拌、溶解,然后加入驷锡粒.3.活化液:在100mL水中加入1.7g硝酸银溶解,再慢慢滴加28%氨水,最初可出现褐色沉淀,一直加至溶液里透明为止.4.酸性电镀液:将18g硫酸铜晶体,2g硫豚,2mL乙醇干100mL水中,再加入5mL浓硫酸,搅拌备用.5.钝化液:将4g重铬酸钾溶解于100mL水中,滴加醋酸,调节pH值为3-4.二.实验程序与操作:(一).表面处理1.叶脉制作:利用碱液的腐蚀作用,除去树叶的叶肉,得到叶脉…  相似文献   

18.
正在苏教版必修二"化学反应速率"教学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一般要求是通过实验,联系已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定性地认识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此,教材安排了3个演示实验。实验1:取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 mL 12%的过氧化氢溶液(即双氧水),将其中一支试管用水浴加热,观察并比较两支试管中发生的变化。实验2:取两支大试管,各加入5 mL 4%的过氧化氢溶液,用药匙向其中一支试管内加入少量二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氢氧化铝的沉淀形态叙述为白色絮状,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实验,结果得到了两种形态的氢氧化铝沉淀.一.实验现象1.按照中学化学教材中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法,向铝盐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或加入氨水,得到白色絮状沉淀.2.向铝盐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制得铝酸盐溶液,然后向铝酸盐溶液中滴加盐酸或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得到细粉状沉淀.二、结果讨论上述实验表明,不同的实验方法能够得到不同形态的氢氧化铝沉淀.向铝盐溶液中加碱直接生成的氢氧化铝沉淀是絮状的,而向铝酸盐溶液中加酸所得到的氢氧化铝沉…  相似文献   

20.
氯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是现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气体制取和性质的典型实验,教材中氯气的制取是在烧瓶中加人大约10g MnO2,从滴液漏斗慢慢注入约40mL浓盐酸.缓缓加热制取氯气,用向上排空气法进行收集,多余的氯气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这种方法在实验过程中氯气容易泄漏,并且多余的氯气不易被吸收完全,易污染环境.针对教材中实验方法的不足,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反复进行了探究,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