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乃万物之灵,儿童更是充满了灵性。当我们孩子那绝妙的回答:“雪化了,变成了水!”、“鱼从水中游过,鱼很活泼!”而惊喜,为之感动时,你可曾发现孩子的灵性正逐渐减少。最怕孩子小时没有灵性,长大后没有悟性。孩子的灵气到底消失在哪?怎样让孩子的作文写得多姿多彩呢?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产生悟性,更要在悟性当中开发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灵,使学生成为有灵性、有个性的人。在语文学习中,灵性表现在对语言、文章、文学的灵敏反应并具有新颖而深刻的理解,呈现出生机勃勃、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状态,具有个性鲜明生动独特的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教育的闲适     
薛法根 《教师》2010,(30):1-1
耶和华在西奈山向摩西传十诫,其中第四诫是:星期天必须休息,守为圣日。他甚至下令,凡星期天工作者格杀勿论。有一个人在星期天捡柴,他便吩咐摩西,让信徒们用石头把这个人砸死了。这未免太残忍了,但我们不妨看作是一个寓言,其寓意是:劳作是神圣的,休憩也是神圣的。只有劳作和忙碌,而没有休憩和闲适,小孩子会丧失灵性,成年人会磨灭悟性。而一个人小时候没有灵性,长大了又没了悟性,那他还有什么希望?学校,当给孩子教育的闲适。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形成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既能很快地抓住语言的表达意思.还能很快地体会到言外之意。语感是一种顿悟。它和悟性、灵性相随。语感得到培养。悟性和灵性也就生在其中。语感的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因为语文知识、生活经验、思维成果的积累,是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我们必须从学生入学的那天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门的语感。  相似文献   

5.
《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的指导意见》指出:“语文教育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如何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呢?我作了如下几点探索:  相似文献   

6.
胡重光 《湖南教育》2009,(12):18-20
钱学森去世了!科学巨星陨落,国人同悲。钱学森的离去,让人慨叹: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看到第二个“钱学森”?钱学森是老一辈科学家的典范,在他身上有一个科学大师的所有美好品质。他的学养和人品,他的探索和创新,他的爱国和奉献,堪称楷模。很多人追问钱学森反复思考提出的问题(舆论称为“钱学森之间”):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怎样培养杰出人才?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策划了这一次讨论。  相似文献   

7.
文章靠人写,这似乎再明白不过。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一味宣扬“立意要高”的作文标准,我们的学生由于盲目从众的思维惰性及淡薄角色意识的话语趋同,致使“人”“文”分离似乎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当我们热切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训练的时候,学生的心灵正在“美丽谎言”下形成斑斑锈迹。人格个性人为斫损正在扩展.精神家园荒芜萧索正在蔓延。所以,当前的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人文合壁,让学生写出悟性,释放灵性。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例如:主体精神、创新能力、思维方式、悟性灵性等。本文只对悟性这个因素谈谈自己的看法。“我”和“心”组成了“悟”,也就是说,悟是个人用心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出现是人的思维的升华。在教学过程中,悟,是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已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民众的深思。作为一名师范美术教师,笔者对于这个问题很敏感,因为杰出人才通常必须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很大的创造力,而美术课被公认为对创造力培养最有效的课程之一。如何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在教学探究中进行了浅显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邹正 《江苏教育》2010,(6):21-21
“钱学森之问”是我们这代教育者必须直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其中基础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是基础教育掉进了“分数”的陷阱,束缚了创新意识的自由翱翔和创新能力的勃发生机。  相似文献   

11.
学生作文难以自主,其重要原因是“人文分离”,与“衡文标准”、“思维水平”与“角色意识”等因素有关。真正实施“自主习作”,就必须建构以人为本、人文相融的作文教学新机制,致力培养学生的悟性、灵性与人格。  相似文献   

12.
针对当前语教学的弊端,提出并阐释了如何培养学生悟性、灵性、人格等问题;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语教学如何现实“创新教育”和“人生教育”、“工具价值”和“人价值”统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产生悟性,更要在悟性当中开发学生的灵性和想象力,因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塑造和完善,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能敞开自己的心灵,使学生成为有灵性、有个性的人.在语文学习中,灵性表现在对语言、文章、文学的灵敏反应并具有新颖而深刻的理解,呈现出生机勃勃、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状态,具有个性鲜明生动独特的表达方式.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灵性,让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熠熠生辉呢?  相似文献   

14.
冯新 《广西教育》2011,(34):58-59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潘新和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感觉、言语智慧的传递,是用教师的言语感悟和言语睿智,唤醒鸿蒙未启的学生的言语灵性和悟性。”在写话教学中,教师可巧妙运用例文的言语智慧,唤醒学生言语的灵性和悟性,使之成为学生写话的“拐杖”。  相似文献   

1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科学大师钱学森一再发问,并且是在临终前再次提出。这一“世纪之问”刺痛了国人,引起了国人的深思。是啊,中国,人口世界第一的泱泱大国,为什么就“冒”不出杰出人才呢?  相似文献   

16.
正新课程把语文教学视为对学生个性、悟性和灵性的培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悟性和灵性,就是具有独特体验的表现;没有独特体验,也就不会有学生的个性、悟性和灵性。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教学可以把学生教聪明,也可以把他们教愚笨。何去何从,取决于对学生的个性、悟性与灵性是培养、激发还是漠视、扼杀。我们做老师的往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悟性与灵性,自己还不知其然。比如,面对学生的"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老师不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被称为“钱学森之问”的问题,随着大师的远去,似乎一下子成为整个教育界乃至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沉重的话题。其实,“钱学森之问”同样也是“温家宝总理之忧”。温家宝总理曾在多种场合表示:“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18.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要培养杰出人才,需要教育家办学。如何修炼成教育家,成为摆在校长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佚名 《师道》2014,(7):55-56
“为什么现在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对此,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问。温家宝总理也在问。估计还有更多的人在问、在思考、在反思。  相似文献   

20.
长期的个性箝制,窒息了学生的母语感悟和学才情。学生从作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从“统一说话”滑向“双重人格”。作教学要从本质上厘清“人”与“”的关系,使“人”融入“”,“”又高扬着“人”;要培养学生悟性、灵性和人格,真正建构以人为本,“人”、“”合璧的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