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三昧》2008,(1):33-33
2005年11月,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在<中国报业>杂志宣布,他此前做出的"都市报的冬天提前来到"的判断,已经"被几个月来的事实所印证".这位频频高调亮相的传媒人物进而发出盛世危言,认定中国传统报业已经进入一个历史性的"拐点".  相似文献   

2.
《新闻界》2013,(2):17-22
<正>中国传统媒体的广告经营(后文皆指传统媒体广告)已经习惯了好日子很久了。虽然过去也时不时听到"盛世危言",比如"冰河期"以及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严峻冲击等,但那些充满忧心忡忡情绪的善意提醒,事后都被证明只是虚惊一场。但2012年,危机空前真实。全年算账,广告业整体虽不至于负增长,但这  相似文献   

3.
郑观应(1842-1922),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工商业民族资本家。他是从买办队伍中分化出来的,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儒商。他一生写的著作较多,但影响最大的是《盛世危言》,当时人评价为“皆时务切要之言”(《盛世危言·彭序》),“纵论中外情势,商榷古今利弊,旁搜远绍,网罗无遗,有当世贤豪欲言而不知所以言,循谨巽柔之辈知言而不敢尽其所以言者”(盛世危言·郑序)。就是说,他在《盛世危言》中切合时务的言论,讲出了别人讲不出或者想讲而不敢讲的话。《盛世危言》中有两篇新闻学专论,1894年《危言》五卷本初刊,其中有一篇《日报》,1895年增订时,又增…  相似文献   

4.
<盛世危言>是郑观应撰写的一部倡导自强求富、变革图强的重要著作,是晚清一部震撼朝野的巨著.该书不仅引起皇帝的重视,社会上层人士对此反映也很大,康有为、光绪帝、孙中山、毛泽东等都从这部变法大典中获得教益和启迪.其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罕见.  相似文献   

5.
说来凑巧,从《西安晚报》上读了陈仓先生《盛世需要危言》一文不久,便从一文友那里得到一本《陕西杂文精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精选》)。陈先生的文章,说的是作者自己对~杂文作家荣获全国大奖的感慨。他将当今中国称为“盛世”,将杂文喻为“危言”,纵论了”盛世”与“危言”二者互为作用、相得益彰的关系。待读完《精选》之后,  相似文献   

6.
澳门博物馆于2008年9月20日在澳门博物馆演讲厅举行《盛世危言——郑观应》教师专场讲座。据报道,郑观应世居濠江,被誉为中国近代的思想家、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郑氏居于澳门期间,在位于龙头左巷的郑家大屋撰写了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起了启蒙作用的著作《盛世危言》。  相似文献   

7.
郑观应: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定新闻法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光仁编《上海新闻史(一八五○——一九四 九)》认为,“在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起‘报 律’的是康有为”;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 史》、黄瑚著《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史论》也说, 1898年8月9日康有为上书《恭谢天恩条陈办报 事宜折》时附带了一个请定中国报律片,这“在 中国首次提出了报律的制定问题。”如果仅仅从 字面来看,上述观点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康有为 的确是我国新闻史上最早提出“报律”二字的 人。但如果我们把“报律”与“新闻法”等同视 之,会发现近代中国第一个提出制订新闻法的 人不是康有为,而是郑观应。本文通过考察三个 版本的《盛世危言》:1894年的五卷本、1895年 的十四卷本和1900年的八卷本,认为郑观应在 五卷本《盛世危言》中便提出了新闻立法问题, 增修八卷本时又明确提出制订报律。因此,郑观 应提倡制订新闻法的时间至少比康有为早4年。  相似文献   

8.
2009年2月4日出版的<新民晚报>,刊登了一篇<新英雄闯荡上海滩,不限户籍个个精英>的文章,其中谈到"到浦东,尤其是陆家嘴,都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没有文化的表现".这句话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上海人提出强烈抗议.在社会舆论压力之下,<新民晚报>社区版编辑部被迫发表道欺声明:"特向读者致以真诚的歉意",文章编辑被停职.(<成都商报>2009年2月7日)  相似文献   

9.
我不是上海人,但对上海的石库门文化有浓厚的兴趣,我创作的电视剧大多是写上海普通人的.如早期的<家事>、<她在人流中>、<奋飞>、<深深的大草甸>、<结婚一年间>等,所以我每次去北京等地参加创作研讨会,人们都认为我是"海派"代表呢.  相似文献   

10.
叶永烈,上海人,自1951年起发表诗作,早年的代表作为1961年出版的<十万个为什么>丛书(担任主要作者)和1978年出版的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他开始从事当代重大政治题材的纪实文学创作.其中有:反映中国共产党斗争历程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毛泽东>、<毛泽东与蒋介石>,<"四人帮"全传>--<江青传>、<张春桥传>、<姚文元传>、<王洪文传>以及<陈伯达传>.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各高等学校图书馆:华北地区高校图协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拟于2013年9月在山西省召开。本次年会由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高校图工委主办。现将本届学术年会论文征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主题及分主题主题:盛世危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生存危机探讨。  相似文献   

12.
《档案与史学》2006,(6):46-48
[本刊讯]围绕"档案文化的界定与传播--以档案期刊为例"这一主题,第十八次全国部分档案期刊研讨会于4月25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来自国家及各省市档案局、馆,档案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主办的24家档案期刊出席了这次研讨会.这些档案期刊是:<中国档案>、<档案学研究>、<历史档案>、<档案学通讯>、<北京档案>、<天津档案>、<档案天地>、<山西档案>、<兰台世界>、<黑龙江档案>、<档案春秋>、<新上海档案>、<档案与建设>、<安徽档案>、<山东档案>、<浙江档案>、<档案时空>、<湖北档案>、<档案管理>、<广东档案>、<云南档案>、<四川档案>、<陕西档案>、<档案>等.  相似文献   

13.
(编前的话) <留德家书>总计2000余封信,是一对父子的"两地书",也是一个家庭业已存档的历史记忆. 父亲:俞天白,作家,中国作协会员,上海作协理事,曾在<萌芽>担任副总编辑,1993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代表作品<大上海沉没>系列小说.  相似文献   

14.
<档案春秋>2008年第6期的<旧上海租界路名琐谈(之三)>中讲:旧上海租界路名中有二条是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一条是法租界的"朱葆三路",另一条是公共租界的"虞洽卿路".  相似文献   

15.
1957年9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上海接见<辞海>主编之一舒新城,舒提出编辑大辞海和百科全书的建议.毛泽东说:"我极为赞成"."到现在还只能用老的<辞海><辞源>,没有新的辞典.""你的建议很好,应写信给国务院."舒说:"我已写信给人大常委会."毛泽东说:"你应该挂帅在中华书局设立编辑部门,以先修订<辞海>为基础,然后再搞百科全书."舒听说要他挂帅,表示为难:一则人手不够,经费有限;二则自己的年纪大了(此时舒64岁).  相似文献   

16.
上海<时报>[1]于1904年6月12日创刊.因报头印有"ESTERN TIMES"被誉为"东方泰晤士","老上海"常以"申、新、时"三大报并称[2].胡适认为<时报>之所以被人所"爱恋"主要有两个原因:短评和文学[3].在当代新闻史理论中,一般认为<时报>最有影响的,是它对报刊业务的改革,包括时评专版、新闻时效性、刊载小说以及版式印刷等[4].  相似文献   

17.
三套书和一本杂志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上海书展,举办了-个"改革开放30周年图书回顾展",我的三套图书有幸入选:80年代主编的<五角丛书>,90年代初编辑的<中华民族故事大系>和本世纪初总策划的<话说中国>.  相似文献   

18.
华北地区各高等学校图书馆:华北地区高校图协第二十七届学术年会,拟于2013年9月在山西省召开。本次年会由山西省教育厅、山西省高校图工委主办。现将本届学术年会论文征集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征文主题及分主题主题:盛世危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生存危机探讨。分主题:1.图书馆生存危机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时候看到2004年第四期<档案与史学>上刊登的<民国时期上海的"国民身份证">一文,不禁想起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份尺寸不大但内涵丰富的证件--汪伪时期上海的居住证.  相似文献   

20.
<北京志·档案卷·档案志>(以下简称<北京档案志>),在<档案志>编纂委员会的领导下,按照北京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与要求,由北京市档案局牵头编纂,在众人的关注下历时八年出版问世.这是北京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档案专业志书,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绵延不断修志传统的继承,是盛世修志、志载盛世的又一个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