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石嘴山市第三小学从1988年开始,依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做好转化差生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这个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留级作为一项国家规定的制度,在保证教学质量方面是有一定作用的,但若用作处理差生的手段,则会产生消极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给教师带来依赖思想。一些教师对差生往往是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顾眼,失去转变教育的信心和热情,对差生或者歧视指责,或者放任不管,以等待下学年留级,甩掉包袱。 2.给学生造成了心理创伤,由此产生许多不良行为。很多留级生  相似文献   

2.
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是关键.广大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碰到的突出问题是留级生问题.有的学生每年级留一次,小学读了十余年才毕业,有的甚至一、二年级就读了四、五年,这样怎能确保每个学生受满九年义务教育呢?这里关系到如何正确地科学地处理差生,如何促差转优的问题.习惯认为差生的唯一特征是学习成绩不及格,不及格成了留级的唯一标准,留级成了转化差生的唯一渠道.结果留级生的队伍有增无减.为了解小学各年级男女留级生以及不同留级原因的留级生的差异,我们作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本辅导区一九八五年度的留级生124人.调查结果是:  相似文献   

3.
从一九八○年起,华中工学院加强了学生学籍管理,恢复了升留级制度。一九八○至一九八一学年度,全院留级的共二十五名,约占在校学生人数的千分之四;一九八一至一九八二学年度,全院留级的有二十三名,因有四门课程不及格而退学的有十一名,两者共计约占在校学生人数的千分之五。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恢复了全国统考、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后,就一个学校来说,学生入学水平一般是相差不多的。但是,入学后不久,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下  相似文献   

4.
中小学留级制度的实施由来已久,在国家没有普及基础教育时,即初中实行淘汰制招生的体制下,它对激励一些学业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发挥过一些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实行小学、初中就近入学、取消初中招生考试以后,应积极创造条件取消留级制度,采取有力的措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尽管一再强调要转变教育思想,提高教学效率.但由于种种原因,小学留级率仍过大,直接影响了办学效益.笔者调查了解到,山区小学留级率控制在10%的学校为数不多,有一些小学留级率超过20%,边远山区的农村小学留级率更高.若班额为50人,按10%留级,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上一级给下一级总共要留5次,到六年级,有25名学生是从各个年级  相似文献   

6.
张弛 《教育导刊》2014,(1):25-27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全面实施.许多省市相继取消或部分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对于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都争议很大。文章认为,现阶段在中国内地限制性地保留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有其必要性。要从根本上协调留级制度的“是”与“非”,必须通过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解决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针对中国内地的实际,借鉴国外经验,可从确立发展性的留级标准、建立限制性留级制度、加强对留级生的教育援助等方面改进义务教育阶段留级制度。  相似文献   

7.
课外辅导热是当下的热点教育现象,本文从补习内容、补习目的、补习主体三个方面分析了课外辅导热的特点。具体为课外辅导热补习内容多样化,年级越高,科目越集中,强度越大;补习目的不单纯,重成绩,轻兴趣;补习主体涵盖广,好、中、差生,一个不少。并从追求成绩、市场推动、从众心理三个层次剖析造成课外辅导热深层次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我校是所基础薄弱的初中校,生源多为中差生.学校为了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1984年暑假后,在初一建立了一个由24名学生(其中22名为留级生,2名借读生)组成的班级.这个班里有9人2-3次留级,19人四门以上不及格,多数是“双差”生.一年多来,经过努力探索,积极做好转化工作,使全班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该班被评为1985年区级三好班集体. 这个班的学生,原来“破罐破摔”的自卑心理十分严重.他们中的多数人精神空虚,但精力充沛,整天在校内外捣乱,想方设法欺骗家长,对付老师,报复他们所仇视的人.面对这样的学生,单靠讲道理,或一味批评、处分,是难以奏效的.我们怀着强  相似文献   

9.
继《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意见》发布后,大部分省市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还有部分省市保留了留级制度。对于留级制度的存留也有过很多争议,本文对国内外的留级制度做了一些梳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希望能够为政策的出台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学教育》2017,(3):31-36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生家长呼吁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学生留级制度。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留级制度不仅是贯彻"因材施教"的制度基础,还是实施"控辍保学"的制度保障,因而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留级制度拥有制度更新空间,且具备国际范例,所以具备可行性。当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留级制度宜实行"自愿有偿"留级制度,一方面,需要坚持自愿和有偿原则;另一方面,还要系统调研留级诉求,优化学业评价制度,强化留级制度质量监控,防止留级制度异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留级制度逐渐成为大家所关注的议题之一。义务教育阶段,到底该不该取消留级制度?本研究就此对国内外留级制度进行了梳理,对留级制度的利弊作简要分析,最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留级制度进行了思考,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小朱原是一个经常与同学打架斗殴、满嘴下流话、手头不老实、成绩又很差的"典型差生"。当他从三年级升四年级时,本应留级,但新接的三年级班主任不肯收,而原来的四年级班主任也不肯要,为此,一直僵持着。我本是五年级班主任,  相似文献   

13.
将递交学校管委会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费尔法斯县小学生留级一年的比例在过去10年中逐步下降,而中学生的留级率仍维持稳定。学校管委会于1998年2月要求进行一项调查,因为学校管委会的一些成员认为,某些校长使差生升级也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即留级率高将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据学区研究人员的综合报告,全学区小  相似文献   

14.
赞科夫对差生和差生教育问题进行过专题研究和比较研究,提出了通过促进差生的一般发展来克服学业成绩不良的差生教育思想和方法.他领导的实验室的实践表明,这些方法对于解决差生问题是有成效的.本文以历史的方法,对赞科夫就差生和差生教育问题所做的实验研究及论述加以介绍.全文共分五个部分;一、差生教育问题的提出和差生的特点;二、传统教学中的差生教育措施;三、实验教学中的差生教育方法;四、差生的含义及差生的发展进程;五、小结.  相似文献   

15.
课外补习作为补差培优的一种教育方式,是正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家长盲目地采取课外补习的方式教育孩子,导致课内、课外教育功能失衡,丧失课外补习的调节功能,影响学生正规的学校教育生活和秩序.本文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理论基础,以课外补习热现象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造成此现象的社会价值观、教育意识和制度监管方面的原因,并寻找走出课外补习热误区的哲学基础和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教育思想不端正,除了在毕业班表现为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外,在非毕业班则表现为过多地将“差生”留级。我曾在本县几个乡镇中心小学作了调查,发现:如以七足岁为小学入学标准年龄.各年级超过相应标准年龄的学生数比例之大,实在惊人。有一所条件不错的中心小学、在藉学生558人,各年级因留级超过标准年龄的就的184人。据推算,有8人将要在小学里呆到十七、八周岁才能毕业。这所学校并不是一个特例。比这所学校情况严重的还有的是。由于过多的留级,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今农村小学采取各种方式引进竞争机制,千方百计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但是,在会考、达标、过关等考试中,不少教师把眼睛盯着优生,忽视差生,甚至厌恶差生,想方设法挤走差生,致使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子女有“朽木不可雕”的错觉而使之辍学,从而留级面增大,流生增多。由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人数呈宝塔形。这有悖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碍于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们的中、小学里,有留级制度,但没有跳级制度。北京有一所十年制学校,有四名跳级生,其中有三名跳一年,一名跳一年半。这些学生跳级后一年多以来,学习都很好。此外,有一名学生在小学二年级时,会算四、五年级的全部算术题,语文也很好。他跳到四年级学习,算术成绩仍是全班最好的,语文也好。还有一名学生,初二结束时,考入了高中。其他地区也有类似情况。福建有一所小学,有八名跳级生,学习成绩也好。还有一名十六岁的高中一年级学生考上了大学,在大学学习,成  相似文献   

19.
补课一族     
差生补课,曰:补缺。优生补课,名:提高。现在我们班补课一族把“暑假”通假成了“书架”,因为面对暑假我们好像面对一个大书架。在它两前,我们那么的渺小,只有乖乖束手就擒。也不知是谁带头报补习班,于是乎,眼下上补习  相似文献   

20.
辅导差生要做到“七落实’”:第一,对象落实。各年级的任课教师,要在期初排出差生名单,在教师内部公布。要求全体教师共同关心这些学生。第二,起点落实。摸清差生底子,哪一个年级没过关,就从哪一个年级的基础补起,并且安排好补课计划表。第三,时间落实。补课要课内课外相结合,以课内为主,课内尽量让差生有练习和发言的机会。课外各科补习要交叉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