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表在1986年12月16日武汉《长江日报》上的《同志,您能做到文明骑车吗?——街头自行车纵横观》,是一篇精彩的“中性”报道。因为报道形式新颖独特,问题也抓得准,所以,通讯发表后,在武汉乃至全国,产生了良好的反映,被评为1986年全国好新闻一等奖。这几年购买自行车的人特别多,中国有“自行车王国”之称。但是,自行车违章、撞倒人,简直司空见惯。《长江日报》记者谢昭良、刘立民,透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您好!我们报纸最近开辟了《名人风采》专版,要求记者经常提供名人专访稿,我感到压力很大。因为名人都很忙,联系上就不容易,不要说作深入采访了。您能给我指点一二吗?读者王东王东同志:您好!人物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我的记者生涯中采访过的名人不下百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体育、法制等各领域,有些是系统  相似文献   

3.
据《浙江日报》报道;经浙江省委批准,《大众电视》杂志社记者张建生和浙江电视台记者闵曙光,将手6月中旬骑车进行环球旅行和采访。这两名青年记者将骑着我国生产的自行车,从  相似文献   

4.
从我们的英雄城南昌走出了一位全国的楷模,这的确是一件令人感到自豪和振奋的事。作为一名年轻的记者接受报道全国的楷模──南昌市筷子巷派出所户籍警邱娥国同志先进事迹的采访任务时,我感到非常地荣幸。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做了五期专题和两条新闻,分别在《社会传真》和《江西新闻联播》中播出,同事们都开玩笑地说我是邱娥国的“追星族”。说句实话,通过对邱娥国及其辖区内百姓的多次采访,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了老邱的确是性格朴实,为人厚道,工作尽心尽责,为百姓爱戴的好民警。所以我就想,这样一位值得全国各行各业学习的好民…  相似文献   

5.
《人民日报》11月 21日发表一则《请记者集体“会诊”》的报道,耐人寻味.报道说,11月16日下午,浙江省委、省府召开新闻例会.省长万学远开宗明义地说:“今天请大家来回答三个问题:对浙江经济形势怎么分析?应当着重抓什么?哪些问题今后应当引起注意?你们见识广,会有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敞开来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事先不告诉大家题目,免得大家拿稿来念……”本来是带耳朵来听“指示”的,现在却要大家来“会诊”,与会记者稍一思索便交谈起来.“你说  相似文献   

6.
去年11月,我到了西南几个分社,同时附带访问了几个农业合作社。虽然时间很短,很不深入,但是对于“深入”有不少感触。自然,旣是一些感触,就不会系统,也座不上深刻。因此,这里只能作为提出问题,还希望大家来讨论。一在我和一些同志的接触中,我觉得大家普遍感到苦闷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打破报道一般化。许多同志认为,许多重要问题已经报道很多次了,似乎再没有什么新鲜东西可报  相似文献   

7.
不久前出版的《新闻界》杂志刊载了《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一文,说到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去采访时,是“一家一家地跑,打开碗橱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她写过的曹雁,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时晚上就和老郭睡在一个被窝里,曹搂着老郭撒娇说:“我没有妈妈,您就是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8.
不久前出版的《新闻界》杂志刊载了《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一文,说到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去采访时,是“一家一家地跑,打开碗橱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她写过的曹雁,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有时晚上就和老郭睡在一个被窝里,曹搂着老郭撒娇说:“我没有妈妈,您就是我的妈妈……”  相似文献   

9.
经常采写新闻报道的同志,有时遇到这样的苦恼,在较详细地占有(采访到)大量的新闻材料后,一下子不知从何下笔,甚至经过一番冥思苦想,也找不到一个新角度,或想不出一个可以先声夺人的句子。仿佛是“有‘灵感’去采访,无‘悟性’来写好”。说起“悟性”,似乎有点虚无飘渺。其实不然,悟性,指的是人对事物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有的同志说,采访后我也对材料进行了分析,也理解了一些,可就是“新”不出来。搞深度报道,也“深”不下去,这可能是自己悟性不到家。  相似文献   

10.
5月22日这一天下午,我突然接到一个令人惊奇的电话:“你是汤礼春先生吗?我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张虎迪。”“你们找我有什么事?”我尽量平静地问道。“哦。是这样,我们准备做一期关于教育方面话题的节目,想请你参加。”“请我参加?。”我既感到惊喜,又感到意外。我好奇地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我们看到你写的一篇作品《儿子的拍马成长史》,觉得很有意思,跟我们这次话题有关。这样吧,我发过去一个传真,上面有一些问题,想请你出点金点子。”“好吧。今晚我好好想一想,明天上午回答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口答应下来。放下电…  相似文献   

11.
采访怎样才能真正深入下去呢?我认为,贵在“心入”。也就是说,贵在用心来采访。我采写《喜看“的士”挂“喜”字》这篇目击新闻(载《大众日报》1994年1月21日第一版),就是一次用心采访的锻炼。 今年1月17日,是农历腊月初六,满街娶新娘的车队特别多。与过去明显不同的是,这些车队,不是浩浩荡荡的公车,而是清一色的“的士”。我停下自行车,走到人群中,听到人们都议论纷纷,都说早该这样做了。这时,我灵机一动,马上锁上自行车,  相似文献   

12.
某报在“新鲜事”栏目中报道了一则新闻:去年暑假。有个年仅8岁的儿童在其父陪同下,骑自行车行程2400公里,到了北京。8岁儿童骑车上北京,前所未闻,可谓“新鲜”,然而,这样的“新鲜事”值得宣传吗?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未满12岁的儿童,不准在道路上骑自行车、三轮车和推、拉人力车。”8岁儿童骑自行车上路,显然违反这条规定。  相似文献   

13.
我们外出采访时,往往会有人惊讶地问我们:“你们是记者吗?”“你们是中央电视台的吗?”我觉得这个问题比较典型地从侧面反映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这个群体的工作风貌和作风。的确,《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记者和摄制人员,相比之下具有吃苦耐劳、不图私利的精神,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个群体以及我们的栏目能够受老百姓喜爱的主要原因。大家知道,目前社会上对新闻记者的看法不算太好,有些原因是由于个别同志不好的做法,但是《东方时空》和《焦点访谈》的记者在外面非常注意这点,而我们最终也给外界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争取到了采访对象的配合。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  相似文献   

15.
编辑同志: 有人说在新闻采写的整个过程中,“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种比例划分对吗?我刚搞报道不久,总感到自己的采写实践与上面的说法有矛盾,请编辑同志解答一下。云南许景宏许景宏同志: “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这句话是我们新闻界流行的一句行话,一般是指采访时间长于  相似文献   

16.
我们基层通讯员,由于业务水平还不很高,在采访活动中,往往注意到了大的事件的过程环节,有时忽略了一些细小的事情或细节,到落笔时,这些次要的细微末节也非写进去不可时(当然主要是根据文章内容的需要),那么,就要暂时搁笔,去补充采访.如笔者在1995年12月6日同乡宣传委员一道,去本乡熊河村采访县烟厂小康工作组帮助烟叶生产一稿时,文章写到中途,却觉得一个细节非写进去不可:就是小康工作组长周国华同志下午六点钟回厂“问诊拿药”一事,夏天天长,他“拿药问诊”连夜赶回熊河村来了吗?由于采访时忽略了这个细节,为了这件“小事”我暂时搁笔,于次日一清早骑车赶到熊河  相似文献   

17.
《经济日报》是一张年轻的报纸,青年记者在编辑部占了很大比例。我的同行告诉我,经济日报总编辑安岗和其他领导同志都很重视对中青年记者的培养。他们支持罗开富徒步采访红军万里长征路,在记者队伍中引起了“六级地震”,紧接着,驻河北记者董立国骑车采访河北四十六县,又有赵健、邓维的“西藏行”和姜洋的“长江行”……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经济日报编辑部访问时,无论在记者调度中心,夜班编辑室,还是其他部门,仿佛置身于处处有生气的环境里。在那儿,中青年编辑、记者挑起了大梁。特别是记者调度中心指挥记者采访,编发出一组组组合报道的,竟是几个青年人。我,不由地想起两年前,安岗同志对该报青年同志说过的话:“我喜欢和青年人在一起,有人认为,青年人常招麻烦,我不这样看。我们自己都是从青年过来的,我十七岁参加革命,十九岁从事新闻工作,一直到现在。《经济日报》对青年人来说,是事业的开拓,对我来说,可能就是生命的归宿。”给中青年记者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经济日报社的一支重要力量,也许就是安岗所说的“生命的归宿”所闪现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新闻战线》1991年第1期《一月谈》栏目中刊登了凌大同志的《何以“一稿三用”?》一文,编者加了按语,表示赞同。我读后感受颇深,但却不愿苟同。说感受颇深是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看法,不愿苟同是因为现在的认识与凌文的观点大相径庭。其一:凌大同志文中说:“凡署名文章,一般情况规定不得一稿两投(两用)或多投(多用)……”平时经常有通讯员问我:“你们新闻单位为什么规定不能一稿多投?”说实在的,对这条不成文的规矩我真讲不出多少理由,常常以这是“规定”搪塞过去。平时还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某个通讯员写的稿子被几家新闻报刊采用,就有入不解地问:“你们新闻单位不是规定不准一稿多投吗?一篇稿拿几次稿费?”在一  相似文献   

19.
作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天津早晨》的记者,在采访中我们常常听到:“《天津早晨》办得不错,我每天都听。”或者:“我们全家连孩子都爱听!”……因为《天津早晨》的稿子出自我们的手,听到一片赞扬声,当然心里很高兴,但我们感到这并非我们有超人的本领,只是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同时,精心采编批评性报道,讲究批评艺术,从而使我们的节目入耳入脑,越办越好。1989年7月3日,当时的市委书记、市长李瑞环亲切同我们进行了座谈。他说:“我是这个节目的忠实听众。很早就想见见大家,今天算是还了愿。”李瑞环还说:“你们这个节目办得很有特色,比较活,比  相似文献   

20.
今年3月间,我们《安阳日报》对工业、商业双增双节活动已作了一些报道,我忽然想到,专门从事废旧物品收购加工部门还是个“被遗忘的角落”呢,应该去看看。第二天,我骑车来到安阳市废旧物资回收公司。先后与经理和业务人员交谈,了解了该公司的概况。在采访中,许多同志对记者的来访表示惊讶,说:“哟,报社的记者,也能到俺这收破烂心地方看一看?”经了解,好多年来,这个单位的工作从来没有上过报,难怪他们有此感慨。听到这些,我深感内疚。采访基本结束时,我去厕所,猛抬头发现这个公司临街楼上边写着“废旧物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