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本文对不同年龄、性别、不同锻炼程度、不同训练方式的不同人群,进行了不同情况下的采血,分别检查其肝脏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功能情况,初步发现三个有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高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育锻炼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SCL-90、PARS-3对我国高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体育锻炼运动量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被测量的423名大学生中,进行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性、编执、精神病性等症状方面其因子均值明显低于小运动量沐育锻炼者;大运动量者的躯体化、敌对性症状明显比中运动量者严重。因此,改变现今只在一、二年级大学生中开设体育课的传统做法,在一至四年级大学生中普遍开设中等运动量的体育课,对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高三学生是否应当开设体育课?高考前体育锻炼如何进行?国内学术界对此缺乏全面系统研究。本文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科研方法.对于高三学生体育锻炼的普遍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等进行了一些粗浅思考,以期引起有关部门、学校和社会的重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体育自我能力的培养是当今高校体育中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我们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应该努力探索的问题。本文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感受,谈了对这一问题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内在机制表现为个体在环境作用下,建构由动力因素、定向因素和执行因素统一的态度结构,并和体育锻炼行为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动力因素包含对体育锻炼必要性的认识与情感体验,从而形成需要及动力机制。定向因素是对体育锻炼内容本身的认识。对行为起直接指向作用。执行因素即行为执行中的监控因素,主要是动作经验。在体育锻炼习惯形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考试压力的不断增大,学习焦虑问题成为影响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一大隐患。据调查,目前我国中学生学习焦虑已经超出正常的水平,这种状况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分析了目前我国中学生学习焦虑的现状并提出了通过体育锻炼来缓解中学生学习焦虑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师范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师范大学不同专业,不同性别,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锻炼运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从心理学角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锻炼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研究证明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曹芳  荆莹 《精武》2012,(15):1-2,4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状况随着日渐提高的生活水平以及不断发展的预防医学,已经适渐得到改善。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但是,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呈现下滑倾向。所以,本文试探讨、研究体育饭炼以及健康的体质的积极作用,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以及他们对进行体育锻炼所持态度,进而取得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和体育锻炼现状的深入了解,同时,分析、比较二者之阍的关东,为如何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以及高较的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一、健康的定义生物学方面的定义传统的生物学健康观强调“无身体疾病即是健康”。医学方面的定义不是对健康而是对疾病定义,疾病是对根据已确定的常规的偏离来判断的。如果一个个体的身体从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上没有缺陷,同时也没有种种负性影响,如情绪上的负担或危险因素的堆积等,应被认为是健康的(kayser,1987)。心理学方面的定义健康是与疾病、不良行为、偏离行为等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心理能力与心理“幸福”的存在,也是克服内部与外部各种要求的前提与结果(bos,1993)。社会学方面的定义社会理论把健康定义为有机体对其环境的主动适应…  相似文献   

10.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现阶段山西省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自我保护能力的现状加以分析、总结,并结合山西省特有的实际情况,提出以我院的学生为研究对象,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切入点,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旨在为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中的自我保护能力提供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对普通高校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态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对高校学生身体自尊、锻炼态度进行研究,阐述了高校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态度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机制,旨在为学生获得较佳的体育锻炼心理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学生体育锻炼与营养补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体育锻炼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更重要的是保证他们有强健的体质以应付繁重的学习。由于儿童少年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易疲劳,因此这个时期的学生营养补充要均衡、全面,摄入充足的热量和蛋白质以保证身体生长发育、体力活动和紧张学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身体不同运动素质的发展其营养需求也有所不同,但需要强调的是人体活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碳水化合物(糖),因此任何形式的体育锻炼都要注意糖的补充。一、力量素质发育特点及营养需求力量素质男生在16岁以前随年…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和心理治疗效应,进行锻炼应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4.
钟明津 《新体育》2022,(16):110-112
为了解体育锻炼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分组比较法,将体育锻炼等级与专业分组比较。在江西师范大学随机抽取32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获得293份有效问卷。本研究结果显示:(1)江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总体压力水平较低。(2)学生压力来源最大为择业,情绪、学校、学业压力次之。(3)本校大一的学生心理压力感显著低于大三的学生,本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指标呈年级上升趋势;(4)本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压力感低于非体育的专业学生,并且达到显著水平;(5)经常锻炼组的学生心理压力感,显著低于不锻炼组的大学生,心理压力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有效缓解。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探究体育锻炼与抑郁症的关系.作为促进健康的直接手段,体育锻炼是一种能有效预防、减缓及治疗抑郁症的方式.体育锻炼抑制抑郁症的可能机制有内啡肽假说、单胺假说、任务掌握假说.具有抑郁情绪或已经发展为抑郁症的人群,应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一周保持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3-5次,每次锻炼时间保持40min-90min.未来研究需关注体育锻炼和抑郁症减缓的剂量效应,发挥体育锻炼和其他健康资源(心理韧性、自尊、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等)的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的抑制功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工业大学浙西分校2001级部分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并对部分有心理障碍的新生,根据其喜欢的体育锻炼项目进行了为期1年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有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更为显。  相似文献   

17.
同伴关系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连芳 《体育科研》2007,28(1):94-95
根据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同伴关系与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大学生的锻炼同伴主要是同学朋友,在同伴进行体育锻炼时,大部分大学生会受到影响而参加锻炼;而在同伴不锻炼时,也有部分学生会受到影响放弃锻炼。大学生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比例较低,他们对同伴的影响不如没有体育锻炼习惯学生对同伴的影响大,同伴效应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浙江省浙西地区2所高校03级2800名男女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经过3年的体质测试和数理分析,主要结论:体育锻炼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体质达标率熏特别是大三取消体育课后,大学生体质存在身体素质发展不平衡和体质下降等明显问题。建议尽快完善大学生体育锻炼模式和大学生运动健身科学指导系统等熏为增强大学生体质提供有益的手段和保证。  相似文献   

20.
高等院校的任务是为祖国培养高级建设人才,要求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要求学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从事学习、将来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但在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对学生视力的保健。眼睛是取得智慧的窗户,是把知识才能贡献给社会的明灯。当前大专院校学生的视力不断下降,日趋严重。怎样在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