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的维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不仅涉及认知领域的能力,而且涉及综合能力。从总体上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目标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度的。多维度的能力目标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价值多样性的内在要求。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目标主要体现在认知与思维能力、操作与问题解决能力、交往与社会活动等维度。  相似文献   

2.
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相比较,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不是建立在体系化的课程内容基础之上的。在课程标准中,学科课程的具体课程目标总是以“内容标准”的形式呈现的,或者说课程的具体目标总是与课程内容相伴而生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目标则不是与体系化的课程内容相伴随,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具有独特性,它没有体系化的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真实的课程内容其实就是学生活动的主题。但这并不能否定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所具有的内在体系。  相似文献   

3.
郭元祥 《福建教育》2006,(12A):50-51
课程目标是课程的内在要素,是指每一门课程实施所应达到的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质量规格或标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实验稿)》指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是“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体目标包括.增进学生对自然韵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4.
引导学生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任务。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基础,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学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和社会交往,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不同于学科学习的重要途径。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目标。  相似文献   

5.
教育综合实践活动项目组、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中心、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湖北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主办,国家级基础课程改革武昌实验区承办的“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于2002年12月5日至7日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来自全国27个国家级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区、数个教育科研单位和部分中小学的18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从会议提交的二十多篇研究报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我国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实施意义、内容的组织和编制以及教学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杜威的活动课程思想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示: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性学习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兴趣和社会生活需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制的出发点;教师和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生者。  相似文献   

7.
21世纪初,我国进行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类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实施意义、内容的组织和编制以及教学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杜威的活动课程思想能为我们提供一定的启示:应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究性学习应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兴趣和社会生活需要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编制的出发点;教师和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创生者.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是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综合实践活动课正是使儿童的这种发现、研究、探索的欲望得到满足和释放的最佳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超越封闭的课堂,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  相似文献   

9.
董艳 《考试周刊》2007,(51):141-142
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结构性的突破。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本文对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进行尝试性分析评价,旨在推进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0.
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年时间,它带给我们的欣喜自不必说,忧虑也是如影随形,最值得关注的情况之一是综合实践活动这门必修课程的实施现状:确实有一批地区和学校在尝试、坚持,但更多的学校在观望、等待甚至漠然视之。课程专家富兰(M.Fullan)等人在分析了北美课程改革的情况以后曾经提出,新课程实施过程当中实际存在着一种“得过且过”(muddling through)的取向,实施者从“对课程计划的重要性和人们共同为实现预期目标而努力”的悲观估计出发,表现出一种“保守”的倾向,“避开问题,而不是朝向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新增了综合实践活动必修课程,并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指定的学习领域之一。为此,信息技术从学科课程的角色转变为活动课程中的学习领域,其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从原来的知识性、技能性、操作性的学习目标,逐步转化为兼有知识性、工具性、实践性与体验性的学习领域。综合实践活动把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作为课程指定的学习领域,并要求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反对分设。那么,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又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本人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特殊作用,科学、巧妙、合理地将信息技术与其它各学习领域融合在一起设计活动主题。  相似文献   

12.
张祝莲 《福建教育》2007,(11):54-55
“学生的直接经验、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源头活水,但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时更多的是站在成人的立场,而置学生真正的需求于不顾。把学生富有童趣的创意视为“瞎胡闹”,无疑等于将综合实践活动最为珍贵的源动力——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压抑了。把活动内容与学生最为本真的生命需求无声地割裂开,活动就无法拨动学生的心弦。学生心中漾不起涟漪,哪能永葆活动热情呢?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学生自行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课程。学生通过实践增强了探究和创新的意识,逐步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发展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身心全面发展。然而,学生在整个综合实  相似文献   

14.
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与内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历史和现实思考,顺应课程目标与内容发展研究的基本趋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需要从情意态度、能力和知识维度展开讨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要素与定位出现新的特点,地方与学校在课程实施中要赋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更为具体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适应了世界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又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倡导课程向儿童经验和生活回归,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然而,我国现行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也使新课程改革成为一个难点。结合课改实践和教学调研,对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袁英 《青海教育》2004,(6):17-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改革的产物,是对基础教育课程结构做出调整后增加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它折射出时代的精神,集中体现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亮点”,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其自身的概念内涵,倡导了独特的课程理念,既是新课程的亮点,也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难点。  相似文献   

17.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进入实施阶段。各个实验学校都结合地区和学校本身的资源优势,扎扎实实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冷静思考,也会发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为了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课程理念和独特价值,纠正实践中的偏差,就要对这些误区作深入分析和反思,防止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化、表面化。  相似文献   

18.
课程实施,师资是关键。由于综合变践活动课程的特殊性,师资队伍建设更是使综合实践活动该课程走向“规范化”、“常态化”的关键条件。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特定的社会环境和传统。学校要组织教师针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的研讨,以便提出解决的方案。在我们学校,以校为本的综合实践活动教研主要有四种方式,分别是主题课例研究、教学案例反思、教师论坛和校本课程专题研讨。  相似文献   

19.
戴良斌 《教书育人》2014,(12):39-39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最能体现新课程核心理念的课程之一。许多学校就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做了很多的有益探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江西铅山县实验小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20.
一、课程论的范畴比较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一种课程形态,是一门非学科领域的、基于生活实际而开设的课程,是一门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不属于某门课程范畴,它在国家课程中与学科课程并列,是国家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课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