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著名的俄罗斯科学家,植物生理学的一个创立者,特米雅热夫(Timiryazev),常常反对有人在他面前讲到“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他认为只有科学和科学的应用。的确,在科学工作中的每一部门,每一阶段都接触到实际的应用,这就使其  相似文献   

2.
正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6年4月在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考察时强调,基础数学研究在我国是薄弱环节,对许多领域形成瓶颈制约,需要一批人静下心来把"冷板凳"坐热。其后,他于5月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考察时又强调,一个国家需要一批甘于寂寞、枯坐"冷板凳"、投身高精尖的大科学家。随着相关新闻报道的大范围传播,"冷板凳"变成了一个热  相似文献   

3.
“科学家”(scientist)是一个荣耀称号,经济学家、工程师、医生、心理学家等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在激烈争夺这一名称。人们普遍认为这个词几个世纪之前就已成为正统了,但事实上这个词近代才出现,并且是经历了一场与许多竞争对象的鏖战才得以确立。现在看来,这是一场被遗忘了的古老论战,当时争论主要集中在它的词源上,但一个词的历史绝不只是词源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1869年5月10日,在现今犹他州的北部.联合太平洋铁路和中央太平洋铁路交汇,连接成第一条横跨美洲大陆的铁路。为了永久纪念这一成就.在两条铁路最后的接合处,钉上了一枚特制的金钉子。这枚纯金打造的钉子不仅在美洲大陆铁路上钉下一个重要的标志,在被借用到地层学,则愈加光彩熠熠。  相似文献   

5.
《今日科苑》2013,(14):13-16
转基因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公众关注。中国科协举办的第29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大昉,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卓勤四位专家,以"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转基因技术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6.
人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全球气候正在变暖的“异常”纽约的冬天可以穿夏装,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需要人工造雪,中国很多城市的夏天因为大量使用空调而电力紧张。气候持续变暖给人类带来的将是灭顶之灾,但一些被称作“悲观的行动派”的科学家,却在为糟糕的未来出谋划策,想出天马行空的“怪招”救治变暖的地球。  相似文献   

7.
8.
《金秋科苑》2013,(14):13-16
转基因技术自问世以来,就备受公众关注。中国科协举办的第29期喝“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张启发,中科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陈晓亚,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大防,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研究所研究员卓勤四位专家,以“转基因技术的未来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转基因技术的过去、现状和未来。  相似文献   

9.
正如今玩什么最时尚?恐怕非跨界莫属。跨界歌手、跨界营销、跨界思维……"跨界"成了最流行的词汇之一。在人们的印象中,科学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常常以天书般的公式和符号出现,而艺术、体育等活动更多地以人类情感、想象为特征把握世界,通过审美创造为世界增添色彩。科学与艺术就仿佛硬币的两面,非此即彼。但实际上,科学家们可没有"一心只读圣贤书",文学、体育、音乐等活动中都有他  相似文献   

10.
尽管先天智力因素的差异不可否认,但后天勤奋则能弥补先天智力上的不足。德国和奥地利的科学家证实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正>当前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洪流中,追求创新已成为共识,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创新活动形态多样,不同领域的创新活动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的创新矩阵。熊彼特在用经济学理论诠释市场创新行为时,称创新型企业家为"行业的引爆者",将企业家精神放在一个核心的位置,认为正是企业家嗅觉敏锐、敢于冒险的特性,才能不断开发新产品、创造新业态。与之类似,在科技  相似文献   

12.
在科学研究中,一些人成功了,便被人誉为“科学家”;一些人没有成功或暂时没有成功便被人斥为“白痴”。在科研现实生活当中,前者与后者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差别?恐怕没有人能真正说清楚,而他们之间唯一相同的是,他们都对客观世界做出了思考,这也许是最为宝贵的。  相似文献   

13.
<正>2010年5月21日,"美国生物学家克雷格·文特尔的研究团队率先合成出世界上首个人造细胞‘辛西娅’"的消息出现在世界各大媒体上。消息一出,世人震惊。不过,对于"辛西娅"算不算是一个人造细胞,科学家们是存在着争议的,因为"辛西娅"的染色体虽然是人工合成的,但细胞中像细胞质、细胞膜等其它  相似文献   

14.
正5月30日是第5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这个向科学家致敬的日子,钱学森、邓稼先、吴文俊、黄旭华等许多老一辈科学家成为人们"追星"的对象。人们总是要问:在那个一穷二白的年代,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尤其是,那个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年代,他们是怎么运算、模拟、设计的?用算盘吗?还真是。从算盘到超算"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至今仍珍藏着的一把前进牌算盘。许多人可能想象不到,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是用算盘和计算尺一点点算出来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7,32(Z2):20-22
2005—2015年,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孙九林院士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在“一带一路”相关区域组织了近10次跨国综合科学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与沿线多国科学家建立了深厚合作基础,联合产出了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16.
要量测体温很容易,只要将温度计夹在舌头下等待30秒。现在,科学家发现一个方法可以量测活在百力年前的动物的平均体温。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西南部的深山老林里,现在又重新传出一种消失已久的声音:野生狼群的嗥叫。那凄厉而怪异的叫声回荡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古老的森林内。仿佛在充满激情地宣告EL Lobo——墨西哥狼的回归。北美洲最为珍稀的这一狼种,过去曾主要分布于亚利桑那州.新墨西哥州和得克萨斯州的部分地区。以及拉丁美洲国家墨西哥的很多地区。但到了1970年,美国各州的墨西哥狼已被统统赶尽杀绝。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曾有许多科研人员献出宝贵的时间、金钱、家庭乃至生命。科研的进展伴随着健康的无声流逝,对科学的追求让他们无惧伤痛、甚至死亡!本期将盘点为科研工作付出健康乃至生命的科学家,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家的“诺贝尔奖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海内外科学家一而再、再而三的鼓动,“冲击诺贝尔奖”成了中国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中国提出“向诺贝尔奖进军”体现了中国科学界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态度。但是,也提出了一系列有趣而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科学家是否做出过杰出的成就?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中国现在会出现诺贝尔奖热?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探讨中国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一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很多年。当我们辛勤开拓,发展农业、建造城市、发明复杂语言,甚至向其他星球发射信号的时候,环顾四周,我们很难相信这一切会有尽头。但科学家却说,在地球上曾经出现的物种中,99%已经灭亡,轮到我们只是个时间问题。曾有科学家计算指出,人类有95%的可能会在未来的9120年内消亡,也就是说,到公元11128年,地球上仍有人生存的可能性是5%。也有科学家认为,按照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到2100年,全世界人口将达500亿。按照这个增长速度,只需要3 500年,地球上的人类就能把地球上所有东西吃光。如果土地退化保持目前的速度,或者其他一些预测成为事实,这一天还会提前到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