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第十册教科书的修订情况修订后的六年制第十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简单的统计(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约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与原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相比,主要作了以下几方面的调整。1郾“简单的统计(一)”部分的调整。根据审查意见,改编涉及到百分制分数的习题(如,第4页“做一做”)。2郾“约数和倍数”部分的调整。由于目前在实际教学中奎逊耐彩条的运用并不是很广泛,根据教学反馈的情况来看,用图解的方式也完全可以使学生理解分解质因数的原理,因此,此次修订把利用奎逊耐彩条来分解质因数的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2.
《赠汪伦》是苏教版第十册25课中的第一首诗,作者为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是诗人登船要走,朋友踏歌相送的动人情景。表达的是“送别情深”。  相似文献   

3.
最近.笔者执教了苏教版第十册的《三亚落日》一课,课中当我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层领悟课文所描绘的意境时出现了以下情境:  相似文献   

4.
[教例]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苏教版)课文《小镇的早晨》。师:上一堂课,我们领略了小镇早晨恬静的美,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同学们画笔下恬静的小镇的早晨。  相似文献   

5.
教材: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70-72页。  相似文献   

6.
7.
柏尚能 《云南教育》2004,(26):23-23,31
《长城砖》是2001年12月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选编目的,首先是让学生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本组重点训练项目);其次,让学生认识8个生字,联系生活经验理解思想内容,受到自尊、自信的教育,分角色朗读课文。  相似文献   

8.
李剑平 《湖北教育》2007,(12):26-27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册,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学会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在第29页安排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一间教室的长是8米,宽是6米,高是4米。要粉刷教室的屋顶和四面墙壁,除去门窗和黑板面积25.4平方米,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相似文献   

9.
张志和《渔歌子》词作虽短,却以意趣轻灵、情思优美而引人入胜。在清新淡雅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描绘中,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悠然脱俗的淡远情怀,可谓景情交融,含蓄隽永。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引导学生从仅仅27个字的言语表述中领悟其丰富而独特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10.
历岗 《小学语文》2007,(11):32-32
问:《画龙点睛》(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11册《积累运用四》)中张僧繇的“繇”字字典上有三个读音,在这里应当怎么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信全 《山东教育》2005,(13):29-30
冬去春来,万物复苏,柳枝吐绿,迎春花绽开笑脸,同学们。让我们肩并肩,手拉手,轻轻走进春天,感受自然的美丽.知识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李白的《赠汪伦》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赠别诗。前两句正面叙事,后两句即物起兴,变无形的情谊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这首诗为学生想象的自由驰骋提供了依据。我们不妨指导学生把这首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学生根据古诗的内容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李白与汪伦依依惜别的场景,透过字里行间品味诗人的情感,学生写出的习作定会别有情趣。  相似文献   

13.
水凉了再喝     
报载:前苏联一位科学家登上五行山,问正在坐禅的方丈什么是“感悟”? 方丈左手轻轻捋了捋如雪的美髯,右手慢慢端过一杯热腾腾的绿茶,意味深长地说:“施主,水凉了再喝!”“水凉了再喝?”科学家疑惑不解地问.“什么意思?”“施主,水凉不凉,自己喝!”  相似文献   

14.
2000年以来,我室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下简称《大纲(试用修订版)》)对人教版现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科书进行了修订。到目前为止,全套教科书的修订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已全部通过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修订后的所有单册和第二、四册教科书均已投入使用,其余双册教材也于2003年上半学年进入课堂。  相似文献   

15.
《教育科学论坛》2004,(12):38-38
就生物课的教学来说,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汪伦,因李白的诗作《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而传名。但汪伦是何等人物?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这篇精读课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对祖国灿烂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我在执教语文课时,发现第三册语文教材中有三处欠妥,现将本人的看法说出来,不对之处请各位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