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诗人和画家都运用色彩表现生活,但他们的表达方式却不同。诗人可以通过色彩的对比,渲染气氛,增强诗情画意,提供更加丰富的想象余地,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中国古典诗词中,运用色彩创造美感的范例很多,且在诗歌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编录了从春秋到清代的六十多首古代诗词,这些厚重的传统文化的积淀,对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作了丰富多彩的描绘,构成了整个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诗人采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  相似文献   

3.
《同学少年》2011,(4):52-52
愁,本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变成可以量化的东西,使之形象可感,构成奇妙的意境。  相似文献   

4.
离别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类型,从诸多离别诗中来看,古人的送别大都选择在秋季、傍晚,地点多为长亭、渡口,而在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是柳、月、云。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有炼字的传统,讲究“一字见境界”,有时这一个字,恰好是一种色彩。诗人通过“色彩的超常组合”、“色彩的反常搭配”、“环境色的渗透”、“虚色的妙用”来表情达意,这在古典诗词或散曲中极为常见。和意象、诗眼、炼字一样,诗歌的色彩之美也是高考命题人青睐的热点,请看:  相似文献   

6.
诗词是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中国人抒发内心情感的主要方式,我们透过诗词不但能够领略祖国壮美的山河、幽静的田园、苍凉的大漠,更能够感受到诗词背后作者的情感与寄托,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问题展开研究,结合苏教版教材中的诗词实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8.
初中语文古代诗词的教学一定要注意讲究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导学生学会把握好古代诗词的整体思路,对诗词的语言进行品味。同时,在对古代诗词进行赏析的时候,不能忽视对于诗词中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的方法以及作者想要通过诗词向读者说明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远志作为文学意象的发生首先是从《诗经》开始的。传统文化的浸润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促使远志文学意象不断发展和丰富,最终成为内涵稳定的诗词意象。历代文人选用它作为自己的诗歌或词的抒情意象。除此之外,谢肇淛还用它作为自己的书斋名和文集名。  相似文献   

10.
叠字是汉语修辞的一种方法,运用叠字艺术进行诗词创作是古代诗词作家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章对古代诗词中叠字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论述了叠字艺术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自然妥帖地运用叠字艺术,以增强诗词艺术感染力的论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意象所隐含的感伤情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亮是中国古代诗词中最常见、最典型的一种意象。人类隐含在月亮意象上的情感,绝大多数是孤独、寂寞、姜凉和相思的感伤。文章着重探讨人们选择月亮作为载体来抒发自己感伤情愫的原因,以及这种依托月亮阐发出的感伤情绪在内容和形式上一步步拓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2.
一、用以识坟。古代墓地多植松柏与梧桐,东汉仲长统《昌言》:“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如《乐府诗集·平陵东》:“平陵东,松柏桐,不知何人劫义公。”二、“丝桐”并称,指代乐器。梧桐,材白色,质轻而坚韧,可制琴瑟等乐器。汉代枚乘《七发》诗中所写“龙门之桐”就是为了证明梧桐宜制琴瑟。再如王粲《七哀诗》:“丝桐感人情,为我发悲音。”自居易《废琴》:“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陆贽《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烟霭遥迷  相似文献   

13.
《同学少年》2011,(8):52
愁,本是一种无形的抽象的情绪。古代诗人却运用种种修辞手法,将愁变成可以量化的东西,使之形象可感,构成奇妙的意境。一、愁的长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横江欲渡风波恶,一水牵愁万里长。李白笔下的愁是三千丈的白发、万里长江,写出了愁的长度。南唐后主李煜更语出新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愁比白发三千丈更为深远广阔,不可见的愁绪化为流不尽、淌不完的滔滔江水,不仅有长度,还有动态。  相似文献   

14.
蝉作为审美对象,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着极为丰富的美学意蕴.或点名时令,或比兴寄托,或渲染气氛,从而在古人笔下成为一个具有审美意义的小昆虫.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是语文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难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古代诗词时,尤其要重视诵读,养成诵读的习惯。本文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出开展诵读教学的步骤。读准字音,正确感知;掌握节拍,体会韵律;定准基调,置身诗境。引导学生掌握诵读要领,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  相似文献   

16.
古代游子漂泊异地、沦浇他乡,在夜深人静之际,举头望月,都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那种思亲眷故之感,他们都将自己或悲或喜之情寄托于艺术形象-月亮。针对此,从月亮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和人的审美移情予以探究。  相似文献   

17.
模糊艺术是文学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古代诗词创作的一个重要方法。本文对古代诗词作品中运用模糊词语、模糊修辞表情达意,以及运用模糊艺术创造意境的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恰当运用模糊艺术以提高作品表现力、感染力的论点。  相似文献   

18.
19.
陈野南 《学苑教育》2012,(17):75-75
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自然风光、壮丽河山、风土人情、文化特色的千古名甸,这些都可为丰富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在地理教学中,加强诗词与地理教学的整合,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这些诗句对增强我们的地理审美观、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地理规律、激发我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我们的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大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李永生 《中学文科》2006,(11):81-82
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怨愤情绪,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主题。有人对这点持否定态度,认为表现封建士大夫们纯个人的思想情绪,这是不恰当的。无论在太平盛世或国难当头,统治阶级中总有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他们在政治上的积极代表人物,经常表现出一种奋发向上的革新精神,反映在诗词中就是一种“匡社稷”“济苍生”的政治抱负,是一种奋其智能、建功立业、许身报国的豪迈气概,这实际上又是华夏民族的创业维艰、奋发有为的传统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在外敌入侵民族危难之时,这些人会自觉不自觉地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政治抱负又主要表现为要求国家统一、民族振兴的爱国思想。这是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是应该肯定的。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这种理想在现实中破灭,使得诗人们痛苦悲愤——既有壮志难酬的怨愤,又有忧国忧民的愁苦。这些感情发而为诗,就具有动人心旌的悲剧美,打动过世世代代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并激励他们为实现理想而顽强拼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