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近年关于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改革的讨论中,不少人对“双重任务”提出了责难.本文论证了普通高中坚持“双重任务”的现实依据,以及落实“双重任务”的可能性,并对“单一任务论”和“根本任务说”这两种性质任务现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清理.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践中扮演着双重角色,他们既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推广者,又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者。针对当前部分教师双重角色相互分离乃至相互对立的现象,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提出了知识分子“进化论”,成为解决该矛盾的重要参照。该理论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做富于知识能力的“传统知识分子”,还要成为宣传意识形态的“有机知识分子”以及综合育人的“专家知识分子”,以实现思政理论课双重目标的相互协调,完成“思想”、“政治”与“教育”三者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在社会转型期产生的新型社会群体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被“孤立”与被“相关系”的双重境遇,揭示其对物的依赖和对人的依赖同时存在的双重异化本质.农民工在自发回应双重异化时产生了新的价值需求,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概念理解的双重向度及践行的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教学“实践理论”的概念,即主要源于(或取材于)实践且由教师自觉地建构、生成的理性认识:分析了其“理论实践双重特质”、“实体过程双重属性”和“实践检验性/非实证检验性”等特点;讨论了“实践理论”形成中的动力、过程和影响因素;并从视角和方法的角度提出了对教育教学研究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本文将凡是用于礼仪与以反映“礼乐”为主要内容的各类文学作品,统称作“礼乐文学”,并选取宋代礼乐文学为个案进行阐述。宋代礼乐文学作品数量浩繁,众体兼备,各种典礼在多种文学体式中得到了艺术的再现。礼乐文学所具有的“仪式”与文学的双重内涵、双重功能、双重价值,赋予了它传承礼乐文化的独特意义。深刻而准确地揭示礼乐文学的内涵和底蕴,既是在领略文学的精神价值、社会价值、审美价值,同时又接受了礼乐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了礼乐文学“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6.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王才仁等学者研著的《英语教学交际论》一书,把“活动教学法”从理论上进行系统阐述,提出了具体的实施原则、策略和步骤,并进一步命名为“双重活动教学法(以下简称双重法)”,即外语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二主体的双重活动,使这种教学法适用于多个层次和多种教材的教学,为我国外语教学思想注入了全新的观念。笔者建议将“双重活动教学法”运用到中专英语基础教程的教学当中。一、“双重法”的实质“双重活动教学法”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以及信息论、控制论、交际论等边缘科学来审视外语教学过程及相关因素,在总…  相似文献   

7.
跨世纪的梦:现代女性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中国女性与世界各国女性相比,其解放程度、社会地位和整体素质都实现了历史性转变。她们积极参政议政,广泛参与经济活动;职业妇女的解放正从“单一角色”到“双重角色冲突”再到“双重角色统一”的螺旋上升阶段;妇女人权真正实现了从“男权”社会到“人权”社会的历史性飞跃。中国妇女在世界妇女解放运动中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排头兵”  相似文献   

8.
一、提倡“双重教学”的必要性 “双重教学”是以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为两个主题。课内教学是指平常的课堂讲课,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外教学是指课堂以外的有关教学活动,如比赛、写生等。我们提倡“双重教学”,施行课内课外教学“比翼齐飞”。  相似文献   

9.
台湾当代作家陈瑶华的短篇小说《橡皮灵魂》,在叙事技巧上颇具匠心,创造性地运用了有机统一的双重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经验自我”)视角和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自我”)视角的有机融合。在这两种叙述视角下,都存在着作为叙述者的“我”与确指的“你”(作为主人公的“经验自我”)以及与泛指的“你”(听叙者即读者)之间的双重对话关系。小说中的双重视角还能够自由地转换。独特的双重叙述视角的有机统一与自由转换,不仅在艺术技巧层面上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且在文本意义的层面上使主人公的形象蕴涵、故事事件的深刻意蕴得到了有力的彰显。  相似文献   

10.
通过阐述中华民族对“龙”偏爱的心理情结,提出了“龙”崇拜包含生殖崇拜和帝王崇拜的双重精神内涵,并分析了这种双重内涵对中国人的道德心理、政治心理、社会心理乃至个人人格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面对汤显祖与沈琛不同的戏曲审美取向,晚明曲论者通常将二人并列对照,进而得出“矩蠖”“才情”“合之双美”的理论理想,但在潜而微的感性价值追求上,这一审美主张的内涵又不可抑制地有所偏向、转换。“双美说”的理论表述方式及其审美内涵,不仅强化了“汤沈之争”的争论假象,也决定了其自身的理论品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双学位教育的回应程度和教学质量,更好地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和提高就业的目标,要扶助贫困生选修双学位,扩大双学位教育对象的范围,利用好已经拥有的优势和资源,形成双学位教育的自身特色。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的产生与内涵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是我国教育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类型转型和职业教育发展形态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它的内涵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深层次分析了“双师型”师资内涵的七种典型表述,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旨在为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双模式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议全日制统考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实行“研究型”与“职业型”双模式制度。全文由四部分组成:(1)实行双模式培养制度的必要性;(2)双模式培养制度的主要内容;(3)双模式培养制度的运作方式;(4)实行双模式培养制度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相似文献   

15.
从联邦德国职业教育立法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德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被称为其核心部分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在世界享有盛誉,其成功的奥秘之一就是国家建立了一套完善周密的职业教育法规体系。我们在改革和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应借鉴其经验,建立并完善教育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建设一支强化技能性和实践性教学要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拟对"双师型"教师的提出进行了追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双师型"教师内涵展开了辨析,指出"双证+双能"是"双师型"教师的合理表述,"双能"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和难点;同时通过分析阻碍"双能"培养的因素,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数学基础教育中的"双基"提法,近来被发展为"四基"的提法,其中有深刻的背景和原因;"四基"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这一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批评是以性别为标记、以女性为主体、以性别话语为特征而区别于其他批评流派的批评方法。经历了平等、差异、双性共体等三个阶段,并形成了自身的方法论原则,而“双性共体”是女性主义批评解决文学中两性关系、人类未来形象等问题的最终趋势。  相似文献   

19.
信息化赋予了职教“双师型”教师新内涵,开辟了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职教“双师型”教师即将面临新一轮发展变革。通过追溯职教“双师型”教师发展历程,分析信息化背景下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从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化评价手段创新、信息化人才匹配等角度提出高水平职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和职业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辅修学士学位、双学士学位、联合学士学位三种学士学位类型的提出,对推动复合型人才培养、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与多样化的学术兴趣有积极意义。然而,从学理和域外经验看,《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管理办法》对这三种学位类型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颇。辅修不同于学位,亦不授予学位,“辅修学士学位”杂糅了“辅修”“主修”与“学位”三个概念,容易带来误解。双学士学位不同于双学士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后者窄化了前者,导致双学士学位的覆盖面大大缩小。联合学士学位不止限于国内、国际和校际之间,还包括学校内部更具结构性、具有特定名称的学士学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