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名种种书史绵绵任俊为(安徽机电学院)世间万物皆有名,但名之所来、名之所本却各不相同;有的约定俗成,有的一人定音;有的仅是单纯区别符号,有的则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过程;有的事物“行不改名、坐不更姓”,有的却因时随俗、名号常新。我们整日与之为伴...  相似文献   

2.
吴静 《图书馆杂志》2006,25(11):94-95,M0004
有的书,要正襟危坐地读。有的书,要准备好几支不同颜色的笔,一个本子,一杯咖啡,端好架子研读,还要一笔不苟地做好笔记;但也有的书,只需或卧或坐,随便翻到哪里,便从哪里开始看,读着读着,不觉间时针便过了几格,看着看着,或笑或叹,不自主的,心就跟着文字在走了。以下是我夏秋间陆续读过的三部新书的札记——  相似文献   

3.
读书的选择     
读书的方法很多,读书的途径也很多。有字的书在图书馆,在书房,在书柜;无字的书在社会,在人间,在工厂,在农村,在矿山。读有字书易,读无字书难。不读,易也不易;读了,难也不难。难易之辨在乎心耳,亦关乎人耳。面对浩瀚的书海,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数量大,问世易,使图书的生产良莠不齐,其中杂有不少文化垃圾。一个人不仅根本不可能读尽天下的书,而且也不宜以有限的精力,去读一些对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书。“开卷”并非都“有益”。别林斯基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坏。”因此,即使从阅读的选择从阅读的…  相似文献   

4.
胡昌方 《军事记者》2013,(10):38-38
读书,当然要读自己"喜欢"的书。阅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岂有此理?有的。比如,有的人喜欢读消遣性的书而不大喜欢读知识性的书,结果书读的不少,却收获甚微,知识水平没有多大长进。因此,从扩大知识面来说,读点自己"不喜欢"的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闲暇之中,我喜欢读书。对我来说,所读的书大约分三类:一是必须读的书,从事自己的工作行业,必须有的知识要求,从这类书中取得;二是实用型的图书,在生活中、工作中遇到问题,急用先学的书;三是自己喜欢读的书,这类书大多是些中外古典名著一类的书,读这些书,增长的不仅是知识学问,更多的是胸襟情怀的充实,对社会对人生的本质了解和觉悟。这类书一次读不够,是常读常新的书。屈原的《离骚》、《九歌》、《招魂》、《哀郢》就是这一类的书。屈原是每个中国人都熟知的名字,他的形象总和爱国、正直连在一起。而在我的印象中,屈原却…  相似文献   

6.
寒假甫始,秋禾师授读了一册读来颇多趣味的小书--<卧读偶拾>(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书中所收文章自然都是跟书有关的,有的是作者自己看书之后的感想,有的是作者买书访书的经历.文章都很短小,但读起来很轻松,也很有意思.  相似文献   

7.
我之读“红楼梦”秦建平我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听老师说:《红楼梦》不可不读。三读之后,心中感觉平平,似乎也没有怎么理解此中微言大义。但旁观其它评论家的论断,留下印象较深的有两个:一曰《红楼梦》乃中国封建社会的大百科全书;二曰各人从各自的角度、立场出...  相似文献   

8.
《出版史料》2007,(1):65-65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鉴》等书,宜人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记得读他,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  相似文献   

9.
杨子方 《新闻窗》2005,(1):35-35
平时读报,我很爱看带现场描述的作品,觉得有的篇章“笔下风生,飞入青云去”,令人神往,读了还想再读;而有的篇目,则如同“美女乱涂朱,粗恶丧天真”,技巧不精,令人叹息。经历大半生观察感受,我认为,要写好这类短通讯,应该从三个方面使之臻于完美:  相似文献   

10.
“雕虫小技”辨沈昆朋时下出版的书刊,有不少粗制滥造,马马虎虎,而且习焉成风,读者讥之为“无错不成书”。打开书,只见文不对题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以讹传讹者有之。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睦,甚至有的十来万字的书错误竟达100多处,连作者姓名都搞错了。读后令...  相似文献   

11.
新婚蜜月,我的头一件事就是把添置的两个书柜派上用场,为10年来珍藏的书籍乔迁新居。在我珍藏的2000余册图书中,最早出版的是1960年版的《青海民歌选》,那是妈妈支援大西北时购买的书,辗转南北,又加入了我的藏书队伍。在这些书中,有的是我读小学时的复习资料,令我勾起对童年岁月的无限眷恋;有的是新闻资料,令我无悔走上笔耕路;数量可观的则是军事资料,从尖端武器到实用技术,从共和国将帅到普通一兵,可谓小小军事大观园。10年藏书不寻常。正是这些书籍陪伴左右,使我在挫折中奋发向上。正是在这些“无言老师”的鞭…  相似文献   

12.
闲读偶记     
《欲读书结》(三联书店出版)是王蒙在《读书》杂志发表的专栏文章的结集.读书,各有各的读法.有的能把书读死,有的能把书读活、读死者,要么囫囵吞枣,要么寻章摘句,书是书,我是我,读毕掩卷,所得甚少.读活者,总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认识、体验和书结合起来,参照、印证、分析、引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加深理解,开扩思路,进而得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读法,哪怕只抓到书中的某一点、某一部分,也会使自己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3.
好书不厌百回读。话虽这么说,真正这样实践的恐难有几人,因为一,称得上是好书的也实在太多,都作百回读真读不过来,二是若认真读一部书,反复读个几十遍也差不多能背下来了,所以这一说法,只是对好书的魅力的一种形容,是较真不得的。不过,应该承认,百读不厌的书确是有的,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排沙简金,“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汉·王逸:《离骚序》)那样的书,总会使人读过还想再读三读,乃至“置之枕中,以为邦宝”也不算夸张——《燕山夜话》就是这样的书。  相似文献   

14.
书话随笔,是文章中的一颗耀目的珍珠。鲁迅的域外小说介绍奇光异彩;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珠圆玉润;巴金的书话一如他的小说,情怀如火,灿烂夺目:孙犁的《书衣文录》于平和简淡中透着清丽的光彩;香港作家董桥的《书城黄昏即事》俊逸高华而多绅士气…… 这些文章读多了,我便不  相似文献   

15.
出版社的整体发展目标确定之后,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实事求是地调整好自己的图书结构。一般情况下,出版社的图书结构可分以下几种:重点书和一般书的结构既然是重点书,就一定有别于一般书,表现在重视程度上:一是派精兵强将去操作,以保证质量;二是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出版社承担投资风险;三是在策划上要体现出大手笔。重点书在全部图书选题中的比重,视实际出社版情况,有的占到5%,有的占到10%,主要根据本社的财力、人力及经验积累而定。主流书和辅助书的结构主流书是体现出版社优势的标志书。表现在出版比重上:一是多为丛书套书…  相似文献   

16.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有的风景怎么看都看不够,有的书读多少遍都觉得没有读透,有的人也是这样,会让你觉得读她千遍也不厌倦。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片风景、一本书和一个人。  相似文献   

17.
自从书籍出现以来,读书的园地里真是百花纷呈、千姿百态。然而正如有人喜欢牡丹,有人钟爱兰惠,有人倾心菊花一样,各人的读书选择因人而异,而且光菊花也还有 “西厢待月”、“贵妃醉酒”、“绿云”、“帅旗”等二千多个品种,这就更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了。因此,有经验的读书人都知道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来读,读自己需要的书。或由博返约,从众多的名花丛中挑出若干盆搬进自己小小的园地;或以某个品种为主,搜罗剔抉,形成一个自己的名花系列。这就是读自己的书。 读自己的书,就是从自己的喜爱去读书。每个人由于…  相似文献   

18.
书为何越来越"难读"?——对时下"书个子"等的感受与感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喜欢读书,也算读了几十年的书,而近年来感觉"书"(这里的"书"指纸质图书和纸质期刊)越来越难读."书难读",不是针对书的内容和表达而言的,而是针对书的编排设计而言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初见兴送名片。书和人初见也有“名片”,我指的是书封面封底的介绍语。这“名片”用于介绍作者、书的内容、评论者和出版人对书的评语等等。它不是简单地把过去的“内容简介”移出印到封面来,它带有鲜明的广告意图。名片这东西是有个性的。读不同人的名片,感觉有时会有很大差异,读不同的书的“名片”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20.
浅谈图书馆法与读者的权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探讨了读在利用图书馆获取献信息时有没有什么权利,如果有的话,他们是那些,与此同时,与之对应的图书馆应尽那些义务,读怎样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图书馆怎样去尽好自己的义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