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卓越职教师资是指到乡村职业学校任教或从事面向乡村职业教育服务工作,能成为未来农村职业教育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和顶级教师的卓越师资人才,其具有乡村性、卓越性、师范性和多能性的特征。其模式:"三界(政界、学界、业界)协同"、"三双(双导师、双基地、双证书)共生"、"三维(技术维、教术维、学术维)系统"的乡村卓越职教师资"3D"培养模式,培养"浓乡型"职教师资人才;其路径:构建"三维"课程,培养卓越人才;选配"三全"导师,引导职业向往;开展"三级"训练,提升学术能力;运用"六点"陶冶,拓展教师素质。  相似文献   

2.
"双师素质"教师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或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从政策制定、参与方积极性调动的角度探讨应用型高校建立"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激励机制的途径和做法,力图为促进高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金静梅 《职教通讯》2017,(23):60-62
"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是学院与企业共同建设的选拔、培养专兼职教师的重要基地。为推进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专职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兼职教师教学水平,高职院校需依托专业建设"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探索电子商务技术专业"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的建设,实践表明"双元"师资培养工作站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4.
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公共管理实务所具有的挑战性决定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除必须具备创新意识、批判精神和奉献精神等创新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运用新的管理工具与方法有效管理公共事务的能力素质;为实现"创新素质"的培养目标,必须改革现行培养模式,从课程体系、实际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体系到教学环节、教学方式和师资结构都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5.
"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案的构建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文章论述了中医药类高职高专教育"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目标、制定中医药类"双师素质"教师培养方案需要遵循的原则、师资培训内容及方案的实施,旨在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为建设一支具有高职教育特色、适应中医药类高职教育需求的师资队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述培养"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的必要性,对"一体化"课程教学师资现状进行剖析,探讨"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路以及"一体化"教师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基本上还沿用传统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式.因此,从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机制关系出发,结合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定位,提出构建"双基地"、"双导师"、"双证书"的"三双"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培养我国职业教育大发展迫切需要的高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旨在为我国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应与其他教育类型的师资有所区别,并应适应高职教育培养职业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因此,要分析高职院校教师"双师"素质的概念与要求,从教师知识理论、教师专业化理论和职业教育学理论的角度探讨培养教师"双师"素质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皖西学院"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性思考的基础上,指出应用型师资的"双能型"建设目标、"四化"能力建设体系及其评价机制,这为其他应用型高校开展师资培养与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相对于普通本科教育其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有别于传统本科师资。但目前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不强的现状,严重地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应构建应用型学习共同体组织,并以此合理规划教师团队、开发应用型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创新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新时代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具备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备受用人单位欢迎,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是有效破解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两张皮的有效途径。在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加强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意义重大。相关部门虽然对“双师型”师资培养提出了明确方向,但针对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内涵缺少具体的界定,标准没有具体细化,利益机制缺失。教育界对“双师型”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由“双证书”“双职称”向“双素质”“双能力”发展。现有“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忽略了政府功能发挥,从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的内涵、现状、困境以及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三螺旋理论,探索政府、企业、高校在“双师型”师资培养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定位,构建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多把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高校师资的整体素质,要求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特色鲜明、相对稳定的"应用型"师资队伍,但目前地方高校应用型教师的培养存在一定的误区和困境。对此,应通过加快基层学术组织改革;实行分类管理;加大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教师职业素质培训;建立应用型兼职教师资源库;加大应用型专业教学团队和创新型科研团队建设等手段来促进地方高校应用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师资的素质结构包括智力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非智力因素等几方面。其专业师资的培养要以学科发展规划为基础,根据每个教师的专业特长确定发展和研究方向。其培养方式有国内访问学者、课程进修、学历提高、短期培训、工程现场实践、工程设计等。  相似文献   

14.
STEAM教育因顺应新工科发展需要,得以在全球盛行,其倡导的跨学科综合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此理念启发下,构建以"学术"为基础,"技术-教艺"综合为突破的卓越职教师资三维培养模式。针对中职学校需要"技术-教艺"双馨职教师资,以"校-企-校"深度合作,按照三维综合通用培养模式,开设出专业理论、技术和教艺课程体系,突破技术和教艺实训瓶颈,完成三维卓越师资综合培养。根据专业硕士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招收拥有技术或教艺一技之长的在职人员,开展针对其薄弱维度的补偿教育,最终成就其"学术-‘技术-教艺’"的三维卓越素质,以满足高职院校对硕士层次"双师型"卓越教师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应用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发展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研究对象定位于本科层次的幼儿英语教师培养模式,就其核心构成部分——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化师资培养方式等方面,研究和探讨幼儿英语教师培养模式的可操作方案,提升幼儿英语教师教学实践能力,以期满足幼儿英语教育高质量的师资需求,提高幼儿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幼儿英语教育的时代化进程,同时为高校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英国高职教育历史悠久,在高职"双师"师资建设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学习其先进的师资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我国高职"双师"培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英国"双师"建设模式特色多元化的师资群体英国教师不属于公务员编制,学校实行聘用制,因此专职教师的数量不是很多。尤其是在职业教  相似文献   

17.
以衡阳师范学院中兴通讯信息工程学院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实践为例,探索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策略.构建校企双主体、产教深度融合的"3+1"准职业人培养模式.在职业素质培养方面,通过由行业经验丰富的教师授课,将职业规划前移,在职业素质类课程教学中注重学生体验与实践,邀请行业/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等4项...  相似文献   

18.
以浙江省高职院校开放式园区的建设经验为实证案例,本文分析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与特征,提出了基于大学科技园形式的培养"双师素质"教师的模式,讨论了教师挂职锻炼在"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着重结合开放式园区的社会化和开放性等功能属性,论述了教师入园挂职锻炼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普通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条件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要求基础上,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介绍了该模式的应用,提出了"5 1 2"模式以及"三融合、两渗透"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凸显了教师培养的质量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专业化的教师教育机构,通过多种途径积极探索"4 2"模式研究生学历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高起点推进教师教育的专业化."4 2"模式研究生学历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了教师发展的双专业性,适应了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为教师教育的专业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