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商代先进手工业的基础上,卫国的手工业在西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出土实物还是商业流通状况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手工业的发展对其社会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统治者生活的腐朽和政治的无能,西周春秋时期卫国手工业的发展却未能带来国家的稳定和强大。  相似文献   

2.
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拥有部分对其控制地区小诸侯的政治统治权,西周存在方伯这种介于天子与诸侯之间的地方势力类型,由于方伯的存在,天子与诸侯的统治关系被部分阻隔,方伯的存在对西周的政治制度有重要影响,关系到西周中央权力对地方控制的实际程度,西周方伯主要有周初的“三监”,齐、鲁、卫、楚、徐等。  相似文献   

3.
西周纪年考     
针对现有文献有关西周纪年的一些不确切的记载,本文对厉王—幽王及武王—夷王两个时期的纪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左传》记载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自卫国去齐国“乞食于五鹿”。但所载时间有误,经考证当为公元前644年。至于五鹿地点,众说不一,经考证今河南省南乐县五楼村一说当属可信。  相似文献   

5.
太行山的行字原本读作xing。太行与五行有关,意思是天帝的活动,而太行山就是天帝活动的场所。由于前往天帝身边,实际上意味着死亡。因此,后世又以大(太)行来表示死亡的含义。传说墓葬中出现的大行伯形象,是太行山的主神,他的作用是引导亡灵升天。历史上出现的大行人、大行令职官与大行伯的职责具有共通性,它们的含义来源均与太行山有关。  相似文献   

6.
“采诗”制是一个古老的话语,也是研究上古文化特别是研究《诗经》学史所无法回避的问题。我们提出这样一个旧有的研究对象,不仅在于考察它是否存在以及与之相关的西周前后的社会文化,还在于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考察,认识西周的哲学背景、政治伦理对这一制度产生所形成的直接影响。历史文献中记载的上古时代采诗之制与“天子巡狩”之制直接相关,事实上,两者又关系着《诗经》“国风”诗的产生、存在和延续。  相似文献   

7.
冯应京(1555-1606)字可大,号慕罔,安徽泗州人.进士出身,累官至湖广监察御史.冯氏生性耿直不阿"志操卓荦,学术有用,不事空言,为准西人士之冠".①在明末士人社会中,冯应京与徐光启,李之藻等对社会弊端持批判态度,他们特别注重基督教教义对儒学的补益作用,尝试掌握并推动利玛窦(下简称利子)等传教士引进中国的天学.  相似文献   

8.
少陵原西周墓地是西周军士阶层的“邦墓”性质的族墓地.在历史文献记载中,西周的低等士阶层不可能吃到太多肉食,但相关科技考古研究表明该墓地的军士曾吃过大量肉食.结合历史文献、少陵原科技考古报告及其所处地理环境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以推测出西周军士阶层吃到的肉类应以鱼类为主.  相似文献   

9.
翻开祝卫国的简历,清晰而简单:1990年毕业后,在邢台地区行署教委工作;2002年7月,在邢台市第13中学任副校长、高级教师。在这里,他初步学会了怎样当校长。2010年12月,祝卫国调任邢台十中校长。在这里,他和学校一起成长。4年的时间,十中成为了邢台的"窗口"学校,而他也学会了怎样做一名好校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做好校长是我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望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山阳(今淮安)的著名文学社团。李元庚的《望社姓氏考》记载成员三十人。今人又考证出七人。徐振芳为明末清初乐安(今广饶)著名遗民诗人,明亡后迁居山阳。据文献资料推知,徐振芳亦是望社成员。  相似文献   

11.
主要就汉魏六朝及隋的诗歌(481首)和民族(117首)中的连词及其用法作一全面,动态的观照,从语义和语法关系上将其分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让步,因果和复字后缀七种类别。  相似文献   

12.
北魏后宫始创于道武帝时期,经过孝文帝的改革,后宫人员有了明确的等级、地位划分,孝明帝还根据《周礼》的记载,并参照汉晋南朝的后宫服饰确定了北魏后宫人员的服饰,将她们在后官中所处的地位直接展现在人们面前,成为北齐乃至隋唐后宫服饰等级制度之先声。  相似文献   

13.
西魏北周装饰图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内容上不仅有佛教纹样题材,而且加进众多中国传统动植物造型;不仅有西域传来的凹凸明暗画法,又融入了多层次的晕染法,用笔流畅奔放,笔法由北凉北魏简洁、鲜明、质朴、奔放风格逐渐转向细腻柔和、层次多变;色彩清雅而华丽,新的色彩构成关系具有了新的时代特征,这是敦煌装饰图案在风格上更为成熟和民族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胡国,归姓,本是北方媿(隗)姓赤狄部族的后裔。夏、商时媿姓的一支南迁至黄河南岸而进入中原腹地,西周时在淮河两岸建立胡国和弦国。西周的胡国位于河南省漯河市境,在春秋初期受郑武公的军事压迫而被迫向东南迁移至安徽阜阳境内,故城在今安徽阜阳西北的颍水西岸、泉河北岸一带。至春秋中后期,胡国成为楚人的附庸,完全丧失了主权。春秋后期胡国转而依附齐、鲁,公元前495年为楚所灭。  相似文献   

15.
庾信的入北改善了西魏北周文学的贫瘠状况。主要在其影响下,关陇士人逐渐重视文学,虚心向南人学习,南北士人间的交流集会渐多。北人主要学习南方文学中的形式技巧,他们对庾信等人的学习还处于模仿阶段。  相似文献   

16.
商末周初,纣王无道,微子启数谏不听而率族奔周。在商灭亡过程中,以微为族称和方国名称的微氏家族、微史家族及微方、微国的称谓频频见于甲骨文、金文、史籍等。微子启作为商末微地的封君,与文献中的微氏家族和微方、微国在族源上有着极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邢台曾经在五代时期出现过一位清政廉洁、节俭朴实、广施仁政的皇帝郭威。《周太祖郭威》这部长篇小说以此为题材 ,运用章回体的民族形式 ,塑造了郭威的鲜明形象 ,描写了他从一介布衣到登上王位的艰苦曲折的历程 ,为弘扬邢台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8.
拓跋遵是北魏开国军功集团的核心人物,在政权建立及巩固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史记载,他于道武帝天赐四年以醉乱失礼的罪名被赐死。此案虽已尘封千年,然案情扑朔迷离,值得后世深究。实际上,拓跋遵之死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不仅是北魏早期政治斗争的缩影,也是当时宗室关系的集中写照。  相似文献   

19.
三国时期,襄阳是魏蜀吴三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先是曹操夺取襄阳,后来关羽又进攻樊城,再后就是孙吴多次北伐襄阳,最后羊祜、杜预经营襄阳数年,将襄阳打造成灭吴战争的前沿阵地.魏蜀吴襄阳争战对襄阳历史文化的重要影响,诠释了襄阳兵家必争之地的地位,提升了襄阳的行政地位,造就了襄阳“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声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