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高文金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4,22
生与死是人生的两端,牵动着古代众多哲人的思绪。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开辟了中国生死观不同的基本分野,追求现世今生是中国生死论的主旋律。但在中国生死观上,也绝不是单一的入世结构,在人的一生中,要碰到许多不可克服的外在与内在的矛盾,因此,入世的主张必须有相应的超脱机制或超越机制作补充。这样,儒道佛的入世、避世、出世的不同生死主张构成了中国生死观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2.
儒家,道家生死观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继英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30-33
尊重生命是儒道两家在生死观上的共同观点,但两家探讨生命的角度不同,对待生死的态度不同,超越死亡的途径也不同。儒家生死观的重心是“生”,首家生死观的重心是“死”。 相似文献
3.
张铁夫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1,22(1):16-19
一、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
<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主要思想资料,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可以从他对<老子>和<庄子>的评论及其运用中看得出来. 相似文献
4.
一、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主要思想资料,柳宗元对道家的态度,可以从他对《老子》和《庄子》的评论及其运用中看得出来。对于《老子》,柳宗元有一段很重要的话,明确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他说:“太史公尝言:‘世之学孔氏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氏,道不同不相为谋。’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又况杨墨申商、刑名纵横之说,其迭相訾毁,抵捂而不合者,可胜言焉?然皆有以佐世。”(《柳宗元集》662页)认为老子的思想只是孔子学说某个方面的变化发展,二者并没有根本的矛盾;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5.
王羲之《兰亭序》曾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此语表明生死问题是古今智者都非常关切的重大问题。文本的主旨即在于对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的生死观进行简要评介,以考察先哲对于王羲之千古同此一叹的智慧启迪。 相似文献
6.
7.
生死之事是人们无法回避且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重视生命的存在,重现世,轻来生,强调丧葬之礼和死而不朽;道家重视生命的自然本性,突出生命与自然相融合,实现适性逍遥的真实自我;佛家认为人生皆苦,生死无常,不要贪恋世间诸相,要看空一切,物我两忘,超越人生痛苦。梳理中国传统生死观,对实施生死观教育、提升当代人的生死品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项璇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4,35(4):70-7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西夏道家、道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版本、作者的考证,文字的校勘,通俗歌词的考察,西夏道教总体情况的初步探究等方面。相对于佛教文献而言,其研究较少且相对薄弱。有关文献宗教性、文学性、道佛关系、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尚有很大空间。 相似文献
9.
张振谦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10,(2):19-23
周邦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与道家道教的关系比较密切。周邦彦道家道教思想的产生与其父周原、叔父周邠的道教思想、行为影响有关;还与其太学读书时阅读的道典及其结交道友有关。潥水为官时茅山道教对其影响尤大,其作品中表现出明显的道家道教思想倾向,常常采撷《庄子》典故援入诗文。 相似文献
10.
道家与道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 ,其沉浮变迁、更替嬗变对后世的审美观念和诸种艺术门类的进程皆有深远的影响。龙本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和文化发端的象征 ,成为历代画家喜爱创作的题材。本文试图阐明龙亦是道教文化的象征物 ,并以此为逻辑起点 ,通过二者关系的展开流程对绘龙的创作情况和创作取向乃至意蕴表现作一番爬梳辨异。 相似文献
11.
12.
张叉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0(5):102-107
华兹华斯在作品中频频论及生死问题,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阐发自己的生命意识,形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比较独特的学现象。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界对他生命意识的研究却出现了不应有的忽视现象。从哲学思考和学创作的命题出发,在西方社会和宗教化的背景下,对他的生命意识作比较详细的研究,应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生命的复归——略论当代大学生的生死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杀是对生命进行价值判断并极端否定的结果。高校应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死观教育,使学生具备清醒的自我生命意识、合理的生命价值位置、自觉的生命实践诉求和丰富的生命过程体验,最终促使生命的复归。 相似文献
14.
鲁亮 《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生与死 ,自古以来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怎样对待“生死” ,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的。喜生恶死 ,是人之常情 ,然而“道家”却反对此种“常情”。他们主张“万物齐一”、“生死等同”。道家的这种善待生死的态度 ,在“髑髅文”和“乞丐文”中均可以找到例证。认真查阅古代的“髑髅作品”和“乞丐作品” ,对加深认识道家思想将会帮助不小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与当代之生死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晓江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2(1):48-54
人生是生命和生活两大部分有机的统一体。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之内核是生命哲学 ,它既是儒学的核心 ,更是道家、佛教的主要论题。但是 ,仅仅关注于生命问题 ,乃至把生命视为人生的一切 ,必然走向对人之生活问题的忽视 ,甚至贬仰。现代社会 ,市场经济的运作充分地突显人的个我性 ,人们走向专注感性的生活而不思考生命存在的问题 ,从而形成一系列的现代人生困惑及社会问题。所以 ,应该在充分吸取传统人生哲学资源的基础上 ,发展出把人生问题与死亡问题联系起来考虑之生死哲学 ,使现代人既重视生活问题亦关心生命问题 ,在生、爱、死的各方面皆趋向一个最佳的状态 ,以获得更好的“生”与“死”之品质 相似文献
16.
郑晓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1(1):31-35
“生死学”是由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傅伟勋教授于1993年所创立。傅教授将中国心性体认本位的“生命学”和西方对死亡现象做客观研究的“死亡学”统合为“生死学”。为了使每个活着的人、尤其是离死亡尚远者都能从对生死的研究中获得教益,提升现代人之生活与生命的品质,还需要大力开展生死哲学的研究。本文将从生死学、生死哲学产生的学术及社会背景入手,分析生死学与生死哲学的学科特征、主要研究的议题,并阐述其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谭嗣同投身于维新变法运动的时间较晚,但他在运动中所表现出的敢为天下先、勇于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超过了与之同时代的所有维新派人士.在谭嗣同的思想中,与康有为、梁启超等其他维新变法的领导人士最为不同的则是其救亡主张和生死观.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其基本内涵即使人的各个方面兼容并包、相互协调地得以发展。这一理论对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 ,有着不容忽视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由文本到生活——论道家人生哲学在魏晋时期的实践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良怀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0(6):113-118
魏晋是道家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巨大作用的时代 ,其发展阶段是 :建安年代是道家人生哲学挣脱外在束缚 ,追求人生真实的内容迅速扩展的时期 ,以曹丕、曹植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以此为指导 ,开始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思想的解放、人生的深刻认识和道家人生哲学的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是道家人生哲学走进生活的一个必然的阶段。魏晋之际的竹林时代是道家人生哲学在理论上获得重大发展的时期 ,正是在这一时代 ,道家的人生哲学获得了较深刻的理解和实践 ,道家学说成了竹林士人不二的选择 ,成了士人的人生指南 ,而在对道家人生哲学的理解和实践中又呈现出了多样性。至东晋 ,随着郭象等人内圣外王思想的普遍认同 ,士人对道家人生哲学的理解和实践趋于一致 ,人生被切入到审美的意境 相似文献
20.
论世界观与哲学方法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明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7(2):48-50,57
世界观与哲学方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但世界观决定哲学方法,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哲学方法。世界观反映什么和如何反映以及反映的深刻性、全面性和相符性达到什么程度,决定着哲学方法准确、深刻和完善到什么程度。充实和丰富世界观理论是完善哲学方法的有效途径。实践是世界观与哲学方法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为人们提供了一条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