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音乐是社会的精神产品,它的历史历来被当作某种社会现象来看待,是一种社会生活的凝聚。社会是文化的驻地和载体,在这个载体中,“真”、“善”、“美”谨慎而有效地守护着自己的文化领地。音乐与各层次间跨文化的对话、冲突、整合形成了整体文化发展的动力,音乐作为文化系统中艺术层次的子层,无论如何也不能超脱社会,充当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上帝。历史的变迁常使音乐无可奈何地变化自身。因此,讨论音乐,应从历史的层面上,在一定的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和历史的条件下对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对音乐教育作文化上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发生变化,这是一个长时段历史上的阶段性质变。正因为是阶段性质变,所以这一变化并没有改变具有长时段历史特征的基本国情与社会主要矛盾的逻辑关系,基本国情仍然规定着社会主要矛盾的两个方面:社会主义规定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而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初级阶段规定着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从而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经过4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既顺应了我国人民更加广泛和丰富多样的生活需求,又符合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相似文献   

3.
音乐深奥微妙、可感不可见,通过听觉给人纯净的美感和想象。音乐和绘画是基督教文化的常设要素,基督教音乐抒发情感,赞美神圣,给人既崇高又优美的艺术享受,充满宗教意味又不止于宗教领域。基督教音乐无法脱离自身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发展变化的。本文论及基督教音乐的两个方面:(1)基督教音乐的社会文化启示。(2)基督教音乐与社会文化之间多样化的交集。  相似文献   

4.
赵华 《考试周刊》2008,(20):181-182
高师音乐教育主要培养的是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中小学音乐教师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我们现行的音乐教育理念、内容、方法等各个方面,显然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的这种不适应性,直接影响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本文针对目前高师音乐教学现状、师范音乐教学及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近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佛教诵经音乐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在其流传的地域上生根发芽,逐渐使诵经音乐有了地域的特点,并融入了当地信仰者的民俗习惯。诵经音乐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它和整个社会是一体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融于佛教经文中,这就成就了它不同的社会意义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教育认识的加深,学生审美能力以及个人修养有了显著提升。纵观世界,音乐课程等艺术教育与社会文明程度有一定的关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越高,对艺术教育越重视,对应的艺术教育水平也就越高。现实中,我国音乐教学水平仍有待提高,因此重视音乐教育是提高我国音乐教学水平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李俊 《成人教育》2009,29(5):10-14
文章根据美国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学派的研究者:堪尼斯·文(Kenneth Wain)所著的《后现代世界的学习型社会》(《The Learning Society in a Postmoden world》)专著的第二章的译文进行了编译。在当今世界的发展进程中,建设学习型社会已经作为了21世纪世界各国重要的社会发展策略之一。教育与复杂变化的职业世界之间存在着差距与变化,这种差距就表现在劳动力世界对职业技能上的不断变化与需求,而对这种变化应对的不及时,将会直接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以及社会民主化的进程而终身学习是应对劳动力世界变化的有利武器。我们正处于一种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社会要求中,而学习型组织的发展在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的理论与实践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揭示了无论未来的社会怎样发展,学习型社会都会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8.
儒家音乐思想曾在音乐发展史上影响深远,古筝音乐则是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独立艺术形态。这些思想与音乐的发展都与社会语境的发展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现在语境中,古筝音乐的发展,也是儒家音乐文化以某种社会文化、社会语境、社会心理进行折射的发展形式。  相似文献   

9.
论音乐视觉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音乐视觉化在数字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普及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一种发展趋势。音乐的视觉回归和发展为音乐的构建、演绎、传递扩展了新的空间,使音乐的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对音乐教育和音乐的社会生活应用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音乐离不开社会,社会需要音乐。我国音乐教育应该借鉴外国音乐教育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教学的成功经验。提倡音乐家、音乐教育家深入学校了解和支持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活动应与学校音乐教育相结合,推动音乐教育。与音乐相关的公司、媒体应支持音乐教育,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本文就上述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传递信息的主要物质载体,与现代社会生活密不可分,西方国家的社会科学家们就大众传媒对社会及其文化的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阐述。目前我国有关传播媒体与社会科学的论说相对较少,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严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的音乐形式,其存在与发展都受到大众传播媒介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examines music education’s legitimation of values as a means of preparing students for entry into the new ‘knowledge societ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a global age. It explores the ways in which values education relates to the teaching of both musical and non‐musical meanings in the dual context of nationalism and globalization, and discusses some problems that values education faces in school music classrooms. It examines the ways in which globalization has pressured values education into resolving the apparent contradiction between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unity in the ever‐changing play of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It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how music education might juggle three pairs of apparently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s in the curriculum: between contemporary cultural and social values on the one hand,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Communist ideologies on the other; between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and between national and global cultures.  相似文献   

13.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所不可缺少的一个要素。同时,音乐又是有着深远意义和明确目的的实践活动,这突出表现在音乐的社会功能上。我们常常用“真、善、美”来形容社会和人,可以看出,关和善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从音乐的特征、功能,尤其是音乐教育角度出发,论述音乐、美育和德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认为社会是由人的实践所引起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它揭示出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发展的标准就是使社会有机体良性运行,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标准理论,并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音乐与社会的密切关系,认为它对人类的发展、历史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进而针对音乐在社会化作用及意义进行了探讨,以期充分发挥音乐的社会化功能,使其实现社会化的过渡。  相似文献   

16.
音乐学是艺术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既具有纯科学的一面又具有社会学的一面.自远古先民到当今社会,人类历来都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但作为社会的人,我们既不要把音乐看得高于一切,也不能忽视音乐对社会影响和作用.没有音乐的社会是沉寂荒凉的,没有音乐教育的教育是干瘪而粗糙的.我们要正确理解“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和“非乐”的对立与统一.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民众社会心理的支撑。而在社会全方位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心理必然发生诸多变化,其中一些变化与社会发展不相符,甚至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阻碍作用。因此,要重视对社会心理的优化。要努力完善社套运行机制。平衡社会利益关系,调整民众社会需要,调整民众视野视角。优化社会心理环境,以调整社会心理冲突,为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整个社会结构在变化,一个"政府(国家)--市场--社会"功能分化的新的社会结构形态正在呈现,用公民社会理论的分析架构(理想类型)剖析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已经具备了有利于公民社会发育的环境因素,进而构筑了中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9.
回顾中国女性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身份,总结女性在民族声乐领域的卓越贡献,可以发现,在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与进步的历程中,女性才是主要的推动者。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人们对社会理想的本质追求;和谐社会是社会经济、政治与文化的有机统一,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要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解决;和谐社会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谐社会的构建与理想人格的塑造是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塑造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灵魂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