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观中国报业市场,以民生新闻为特点的都市报炙手可热。民生新闻成了各家报纸吸引受众、抢占市场高地的法宝。民生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的接近性,大量报道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井新闻。车祸、凶杀等灾难新闻因为其巨大的冲击力被各家报纸所重视,并且经常配以大幅的现场照片,  相似文献   

2.
综观中国报业市场,以民生新闻为特点的都市报炙手可热.民生新闻成了各家报纸吸引受众、抢占市场高地的法宝.民生新闻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闻的接近性,大量报道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市井新闻.车祸、凶杀等灾难新闻因为其巨大的冲击力被各家报纸所重视,并且经常配以大幅的现场照片,现场的惨况一目了然.大幅的灾难照片因其巨大的视觉冲击力,充分利用"三步五秒"效应,自然能够吸引较多的眼球,然而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不能"见利忘义".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是时代的产物,是在党和政府倡导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背景下诞生的。随着实践和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民生新闻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泛滥化、媚俗化的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本文针对当前民生新闻出现的一些问题.深入研究,提出对策,既保障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对于重大灾难性新闻题材而言,恐怕没有哪一种报道形式比新闻图片的直观表白更能使读者产生震撼了。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使中国在一刹那间蒙受了历史上最可怕的自然灾难。在这场灾难报道中,新闻图片把地震现场和抗震救灾工作进程中一个个或惨烈、或感动的真实画面截取出来,呈现给读者,以无可替代的强烈视觉冲击力和直面现场的冷峻和严肃,以及冷峻背后的人性和理性,及时迅捷地传递信息,有效地吸引眼球,评说事实,引人思索。  相似文献   

5.
陈梅 《东南传播》2015,(6):152-153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灾难新闻报道已突破旧有的报道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本文将以上海外滩踩踏事故为对象,分析新媒体环境下灾难新闻报道的特点,如新闻时效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挥,自媒体用户话语权不断扩大,海量化信息的背后是虚假信息和信源的单一,并探讨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自2007年以来,照片在网络上引发的新闻是接二连三,如“史上最牛的钉子户”,一个被挖成10米深大坑的楼盘地基正中央,孤零零地立着一栋二层小楼,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不言而喻的。还有“华南虎”、“藏羚羊”照片,等等,网络图片新闻可谓是热闹非凡,经久不息、有的还演变成了重大的网络文化事件。  相似文献   

7.
《人民论坛》杂志曾做过调查显示,我国近三成网友患上“微博疲劳症”,很大原因就在于微博上过多负面信息的堆积。使其心境变得灰暗,丧失生活信心,严重影响到其心理健康。微博中过多的负面信息会加重“坏消息综合征”,进一步降低社会公信力。微博中大量出现的负面信息会降低人们的道德底线,并产生示范作用,对整个社会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图片新闻,以其较强的现场感,短小精悍的篇幅在新闻报道中颇受青睐,而在新闻摄影报道中运用"特写"手法,则因为使新闻作品有了让人一目了然的视觉冲击力和较强的情绪感染力,更加"生机盎然",能够迅速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新闻摄影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9.
李红红 《新闻世界》2009,(4):99-100
灾难新闻可直观地理解为是对天灾或人祸的报道。而如何将灾难新闻做得具有美学高度一直是新闻界探讨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的报道得到了空前的高度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就灾难新闻的视觉传播美学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灾难新闻视觉传播的“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灾难新闻可直观地理解为是对天灾或人祸的报道。而如何将灾难新闻做得具有美学高度一直是新闻界探讨并不断实践的重要课题。“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国内媒体的报道得到了空前的高度认可,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文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例,就灾难新闻的视觉传播美学意义进行探讨并对如何实现灾难新闻视觉传播的“美”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稿不够,片来凑。这是过去老办报人的观念了,特别是报人们告别“铅与火”印刷的前后,这种观念在报人的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随着从业者与受众的新闻观念发生嬗变,曾一度作为凑版面的照片,渐渐成了主力。一篇好稿子没有好照片辅佐,就会显得苍白;一个版面如果缺少照片,就会显得无力。因此,照片次要论、无用论在人们的新闻观念中渐行渐远,照片的作用越来越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记者》2012,(1):61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学院博士后翟杉在2011年第12期《新闻实践》刊文,认为微博患上"坏消息综合征"。重度微博使用容易造成网友对环境强烈的不安全感。《人民论坛》杂志曾做过调查显示,我国近三成网友患上"微博疲劳  相似文献   

13.
李燕飞 《青年记者》2012,(20):39-40
如果说在胶片摄影时代,图像就是真相(起码是画面内容的真实)的话,那么在数字摄影时代,影像可以不依赖客观实体而存在,大量虚构的而非现实本身的影像充斥媒介,图像真实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已经断裂,新闻图片所具备的"眼见为实"的功能在数字化的冲击下逐渐丧失.  相似文献   

14.
彭蜀湘 《新闻窗》2008,(1):126-127
所谓民生新闻就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群众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从题材对象上,它与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教新闻相互并列,而和社会新闻的关系却有着些许不同,需要进一步厘定。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一张照片胜过一千个文字。而一篇文字新闻稿件中,一个好的标题、好的场景描写也会胜过一张照片。文字新闻稿件,无论是什么体裁.都要有一种视觉感,让人读起来是亲近的,有人情味,读后忘不掉。  相似文献   

16.
正灾难现场电视新闻采访报道考验记者的新闻伦理控制能力。当下电视新闻记者缺乏或漠视灾难新闻现场采访报道的新闻伦理问题,导致灾难现场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质量存在诸多伦理问题。控制好灾难现场电视新闻采访报道的伦理至少应该从六个方面着手:尊重生命权、多元信息渠道、采访视角独特、零度叙事、亲和的新闻语言和尊重隐私权。  相似文献   

17.
翻看多年来的大连日报,可以使我们清楚地感受到,新闻摄影给你的视觉冲击力是最深刻的,它明显又真实地印证了改革开放给城市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人们吃、住、行方面的明显改变。仅从穿戴上就有充分的体现,如在街上如果看到留着长头发、穿着喇叭裤的青年,那便是最赶时髦的行头了。  相似文献   

18.
灾难谣言主要是指与灾难有关的谣言,包括自然灾难和人为原因造成的灾难。权威出处和科学解释是灾难谣言成功传播的理论形态,事件重大和模糊传播符合灾难谣言效应的产生规律,恐慌共鸣和各方造势内外结合是灾难谣言传播的关键性因素。灾难谣言的防范与应对需要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合作。  相似文献   

19.
“电视现场短新闻”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定义。不过,我们初步认为可以这样定义:“电视现场短新闻”是电视记者在新闻发生的现场,以简短而精辟的解说、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现场画面,在第一时间内向受众传递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重大(重要)新闻事实的一种电视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20.
1940年12月30日的傍晚,一个庄严、自豪的声音,从中国人民革命圣地延安的窑洞里,飞向辽阔的天空,响遍神州大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这一天,成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诞生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