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因(一)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等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创立的终身教育思想,迎合了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正在从一种教育思想转变为以成人高等教育为主要突破口的范围广阔的教育实践。随着教...  相似文献   

2.
终身教育理念赋予我国成人高等教育以重大的挑战和良好的契机。在成人高等教育定位不明,生源缺乏,质量下滑,发展不力等困境中,成人高等教育迎来了新一轮机遇和发展动力。站在终身教育的立场,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定位的研究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需要转变教育观念,从追求学历到追求学力;延伸教育渠道,从单一办学到合作办学;拓宽教育对象,从学历补偿者到学习志愿者;重视教育质量,从经济效益到品牌效益,从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先后考察了十几个发达国家的教育.着重研究他们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概括起来是;义务教育的普及年限和质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向社会化综合化发展;高等教育注重办学水平和特色;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迅速转化;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进程加快.  相似文献   

4.
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思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应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成人高等教育应服务于终身教育体系,应突出职业性特色,应为和谐社会的建设作出贡献。面对成人高等教育当前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应构建起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宏观成人高等教育体系,实行多元化办学模式,加快成人高等教育的转型,大力发展成人高等职业教育,构建在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指导下的成人高等教育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电大办学20 年来所取得的成就; 指出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们接受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普遍化, 给电大教育既提供了发展机遇, 也提出了严峻挑战; 论述基层电大如何进一步领会和实践邓小平创办电大的教育思想、发展电大教育必须采取的种种措施  相似文献   

6.
从终身教育的视角看现行高等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终身教育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思潮之一,它倡导人人得以学习,时时得以学习处处得以学习而高等教育又是终身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高等教育应该走出“象牙之塔”,成为“加油站”,开展素质教育,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变单一办学为多元办学。只有这样,高等教育才能与终身教育接轨,才能适应时代飞速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对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定位的认识,认为成人高等教育是对人才深加工,实施终身教育理念的重要工程;成人高等教育是建立高校与社会各界公共关系的桥梁;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高等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对于地方产业的更新换代和改革创新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在整个高等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培养市场细化的必然要求。所谓办学特色,是本校本专业的办学思想和模式的个性或特质,并不是指某种教学方法的局部特点。主要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素质训练、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开放办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崔波 《江苏高教》2004,(3):126-127
社区学院作为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其理论基础主要为高等教育直接服务于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和终身教育思想。根据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办学目标可确定为:能力本位、服务社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9.
社区终身教育理念是21世纪学习化社会教育发展,特别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基本理念,其内容包括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终身教育思想和以社区为实现终身教育目标的依托,社区终身教育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识,也为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首先,社区终身教育理念明确了未来成人高等教育的目标及实现的途径,其次,社区终身教育理念提升了21世纪中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社区终身教育理念还提供了成人高等教育最大限度也获得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活动效益和质量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远距离高等教育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蓬勃兴起。国际教育界普遍认为,远距离高等教育的新崛起,是二次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性教育革新浪潮的最重大成果之一。她是终身教育思想和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已成为当前和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方向之一。远距离高等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和特点。她在办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教育形式。她以特有的优势、丰硕的办学成果向人们展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前景,从而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远距离高等教育还是一项新的年青的事…  相似文献   

11.
终身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理念是伴随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而形成的教育形态,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拥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有效地契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发展,然而为深入认识终身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形成切实有效的教育体系,高校应明确终身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明确传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终身教育的改革路径及措施,从而真正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立30多年来,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主要对这一制度的产生、发展、本质、功能、考生、社会助学、教育教学、国家考试,以及农村自考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国家考试制度,又是一种教育形式,也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制度。学术界对自学考试制度的认识正不断趋于科学化。自学考试制度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宽进严出的开放教育,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使宪法赋予人们的受教育权得以广泛体现,促进了社会资源特别是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学者们特别强调自学考试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而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对考生发展功能的研究较为薄弱。目前,自学考试制度研究范式中存在着研究方法失衡,呈单一化倾向,尤其缺乏哲学的反思与批判。自学考试制度研究主要有两大趋向,一是从终身教育层面,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把自学考试放在终身教育立交桥这个大系统中进行研究;二是从自学考试层面,树立以什么样的质量观来评价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质量。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它们在更深层面上、以不可见的方式、以更大力度阻碍着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制约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高职教育的管理体制、管理重心、学制和传统文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薛菲 《高教论坛》2003,(5):14-16
高等学校必须引入创新教育,实现新旧教育模式的转换,才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持续发展。完成新旧教育模式的转换,要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一、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化;二、知识传授体系向知识创新体系转化;三、重视专业素质向重视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并重转化:四、时段性教育向终生性教育转化。  相似文献   

15.
实施教师终身教育的保障机制包括教育观念、物质和制度两个层面。在教育观念层面,通过实施终身教育,确立“大教育”的观念,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价值观。通过国家或区域立法,以法律的形式保障教师终身教育的实施。在物质保障方面,对现有财政教育支出、多方位、多渠道地筹措教师教育经费,保障教师的带薪进修以及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需要的设备、物质和经济条件,从而,使教师终身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终生研究,加快教师专业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6.
发达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基本建立了终身教育的推进机制,主要表现在:观念层面,重视并运用终身教育的理念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理论层面,终身教育理论研究逐步深化;制度层面,终身教育走向法治化与规范化;实践层面,终身教育凸显多元化.深入研究发达国家推进终身教育的进程,对于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有着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和高超的教育智慧。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倡导学术自由和创新,注重尊师爱生,建立师生情谊。这些教育经验和智慧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的教育改革趋势.不是使终身教育体系适应现有的大学制度.而是要求大学教育必须适应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在自身功能、教育民主化和教育资源配置3方面改革阻碍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因素,以促进大学良性发展,加快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19.
论自学考试与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自学考试是一种社会化的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化社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自学考试的发展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本文从探讨我国自学考试与终身教育体系的关系入手,探讨发展自学考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创办社区学院、发展社区教育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化社会的需要.从这一目标出发,社区学院要办成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积极发展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多功能、综合性的高等教育实体.南开社区学院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办出南开特色,塑造南开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