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星汉是我国当代诗词界的著名诗人,其诗词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究其原因,就在于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现当代诗坛泰斗臧克家大师所提倡的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的“三新”标准,这无疑对新疆乃至全国诗词创作的发展,都会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2.
《中华诗词文库·新疆卷》是星汉主编的反映新的历史时期新疆诗人创作的诗集.所选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时代感.不仅体现了新疆特有的文化及风土人情,也展示出当代新疆诗坛的新发展、新变化,客观地反映了当代新疆诗词队伍的素质和诗作水平.  相似文献   

3.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诗人群是“天山诗派”中的重要力量,其中,万拴成和王振祥两位诗人的诗词创作极富“兵团”特色.他们的诗词作品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感情真挚,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记录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屯垦历史,为读者展开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新疆画卷.  相似文献   

4.
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历代各少数民族作家,不少人用汉文创作了大量的古典诗词,丰富了祖国的文学宝库。发掘和研究这些作家作品,对全面考察新疆古代各民族的文学成就,了解汉族和少数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的形成,促进我国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新文化,都可以从中得到借鉴和启示。我校刘正民副教授和王星汉、许征两位讲师从1982年起,积若干年的努力,编著了  相似文献   

5.
<正>西藏上联:雪域春秋“扎西德勒”(“雪域”是西藏的典型景色。“扎西德勒”是藏语词语,可表示欢迎、祝福吉祥)新疆下联:天山南北“乌鲁木齐”(新疆以天山为界,分为南疆和北疆,风景秀丽。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在蒙古语里“乌鲁木齐”意为“优美的牧场”)  相似文献   

6.
星汉教授为当代著名诗人,在对东天山地区进行学术考察中得诗38首,名之为《东天山诗稿》.文章重点分析了这一组诗诃的东天山文化现象、重大课题野外调查、学生接受爱国爱疆教育、古今西域诗、当今诗坛的走向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天山飞雪日,黄宇痛门生。心血百年尽,吟身万里行。杏坛闻谨肃,白壁见廉清。还祈明月夜,正我读书声。哭陈之任先生,步孙增礼先生原玉@星汉  相似文献   

8.
唐宋时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词,部分诗词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气象气候规律,本文就试着列举部分诗词。一、气温的年变化“天山有雪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北风夜卷赤亭口,一夜天山雪更厚。”(岑参《天山雪歌送萧治还京》)“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岑参《火山云歌送别》)“崔嵬”,高峻耸立的样子。“火山”,即新疆吐鲁番的火焰山,它虽东西绵延约100千米,最高处海拔800余米,却因南、北均有海拔1000~5000米的高山而深陷盆地之中,因此地形封闭,四季少云,日照时间长,十分炎热,夏季地面温度可…  相似文献   

9.
天山是新疆特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标志。以天山为分水岭,天山以南是典型的以农耕为主辅之以游牧的绿洲文化;天山以北则是典型的以游牧为主辅之以农耕的草原文化。特点鲜明,相得益彰。两种文化构成了新疆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新疆文化“一体多元”的气质和禀赋。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诗词气势宏大的史诗风貌、奔放豪迈的歌颂情怀,直接影响了新疆当代诗词创作的题材选择与情感取向;毛泽东诗词雄伟壮阔的艺术画面、雄奇飞动的诗歌意象、恢弘博大的豪放风格,与新疆的崇山峻岭、大漠戈壁等雄奇阔大的自然景观重合叠加,促成了新疆当代诗词创作中雄奇意象的营造与“铁板铜琶”般豪放风格的产生.毛泽东诗词以其卓越的成就,给新疆当代诗词创作以许多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1.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的“三+三+七”和“七+七+七”两种句式的渊源,历来考证颇多。程千帆先生认为来源于汉晋以来的民歌。实则,秦汉古书中已经具备了这种句式的雏形。“三+三+七”句式是先秦时期比较流行的一种句式;“七+七+七”句式的形成则是诗歌从三七杂言过渡而来的,始于刘邦的《大风歌》。  相似文献   

12.
严羽将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并举第一义,主要体现在"悟"和"词理意兴"两个层面。汉魏之诗与盛唐之诗均能达到吟咏情性的目的,所以列为第一义。严羽以盛唐为法主要体现在“气象”和“入神”两个方面:盛唐的雄浑气象超越了汉魏的浑厚气象。汉魏古诗无法达到“入神”境界,惟李、杜之诗达到“入神”境界。因此严羽虽提倡兼学汉魏盛唐之诗,但是心里真实指向是诗法盛唐。  相似文献   

13.
不少唐诗提到了"刘郎"。"刘郎"多指刘晨,并由刘晨阮肇故事衍生出修仙或仙人、艳遇、薄幸郎等意义。"刘郎"也可以代指汉武帝刘彻或刘备、刘公荣等。但在有的诗歌中它只是一个符号,用来借指刘姓甚至非刘姓的朋友。  相似文献   

14.
沦陷区诗人南星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诗歌具有很强的共性,它们具有浓厚的古典主义情调,和谐宁静。而“庭院”一词,作为他诗歌中的常用意象,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它象征着这些诗歌内部空间的自足与封闭。而作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特例的《沉忧》则象征着对“庭院内的世界”的突围。它和南星其他诗歌一起,反映着诗人的创作心态和时代语境耐人寻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兴"是《诗经》重要的艺术手法,也是传统诗歌"兴寄"艺术的渊源。"兴"由《诗经》的艺术手法发展为具有诗歌美学意义的"兴寄",这作为诗学范畴的一个重要发展值得深入分析。儒家解《诗》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儒家《诗》受春秋赋诗言志的影响,将"兴"发展为引譬连类的解诗之法,并进一步与"比"结合,从而确立了"比兴"的诗歌创作原则。儒家的"比兴"观要求诗歌有所寄托,促进了"兴寄"艺术的发展,在传统诗学范畴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初唐以来,学人们对乐府诗题"行"的涵义做了种种解释,但由于都没有找到"行"题的本义,所以至今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通过对"行"的辞源学调查后发现,"行"与"永"通,而"永"与"咏"通,因此"行"具有"歌咏"之义。这一结论在《乐府诗集》不收"咏"诗上得到了印证。  相似文献   

17.
汉乐府“行”题歌诗与七言歌行体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七言歌行的成熟正是全面吸收和发展了汉乐府“行”题歌诗的精神和特质,因而汉乐府“行”题歌诗作为一种诗歌范式对七言歌行的定型起到了奠基作用。“歌行体”所受汉乐府“行”题歌诗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由叙事功能向抒情转化;沿用一些句式及铺排手法;由外向内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8.
唐代大儒孔颖达奉诏主撰的《毛诗正义》,对唐诗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率先提出“三体三用”说,在“比、兴”释义上虽承旧说,却又有一己之新见,即“:美、刺俱有比、兴”。其“比、兴”相融的萌芽思想,促使了唐代“比兴”融合理论的成熟。在“比兴”融合理论的影响下,在唐代诗人浓郁的自然生态意识的影响下,在政治事件迫害士人的情况下,唐代诗人以其广纳博采、兼容并包的学术心胸,全面继承并积极发展了《诗经》、《楚辞》所创立的比兴手法与“香草美人”的象征艺术,将诗歌的比兴艺术境界推进到空前的高度,由此呈现出唐诗比兴生态空前兴盛的气象。  相似文献   

19.
"兴"是文学领域里一个重要的范畴,孔子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对"兴"进行理论建树的人。他提出了著名的"兴于诗"和"兴观群怨"说。他认为"兴"就是起情,读者通过自己的情感和仁心与诗歌中的情感和仁心互相碰撞、激荡,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孔子所言之"兴"的美学思想是:情理统一、尽善尽美。他对"兴"的阐释及其所包含的美学思想对后人的影响都是十分深远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