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本对读,既然是“对读”就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对应的双方。在这里,我们将教学中所要解读的文本界定为主文本,将与之相对应且有某种关联的文本界定为客文本。所谓“文本对读”,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师生作为文本的解读者在分析解读规定的主文本时,不是孤立、静止地就文本论文本,而是要善于发现与主文本有某种联系的客文本并加以利用,以客文本某种相关对应点来拓展主文本的解读视域,  相似文献   

2.
一直以来,在教学中我们部认识到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对于这个论述我们只是停在一种感性的认知层面上,还没有真正的理解,更没有内化为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不能够满足于教好教材,而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对于文本的独特认知。这种学习不是简单地放弃对于文本的感知中,架空来学习讨论,  相似文献   

3.
多媒体产品的特色就是能用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影像以及动画等各种形式的媒体表现内容。通常称这些各种形式的媒体内容为素材,我们在制作多媒体产品中往往需要大量的素材,而这些素材往往不是现成的,需要我们自己去获取。我们可以按素材的不同形式采用不同的获取方法获得这些素材。1文本对象的获取文本是多媒体产品中表现主题内容的基本形式,也是在大多制作软件中可以直接创建和编辑的对象。它的获取,一般可以采用如下方法。1)键入文本。键入文本就是用计算机的键盘或鼠标,将文字材料逐字逐句的输入计算机。2)光电输入。光电…  相似文献   

4.
马蜂     
现代阅读理论揭示,阅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交流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首先是一个阅读者,他与文本之间的交流是教师与其他人无法取代的,而他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只能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实现。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任务只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激发他们阅读文本的欲望,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  相似文献   

5.
人文价值观念主要集中表现在经典文本之中,包括文学经典的和其他学科文本的.文学比较普及,不像其他学科那么专业化,所以它对整个民族的影响最大。可是解读文学经典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我们传统的文学理论,没有给我们提供系统的东西。20世纪整个世纪中,我们掀起了几个大规模引进西方文论的热潮。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走进文本是相当重要的。但是走进文本并不仅仅着眼于对文本的深刻理解,更应该与写作相关联,但这并不是从文本中找到几条纯理论的条条框框来概括文本的写作特点就可以了。在文本教学中要想做到关注写作,就必须从文  相似文献   

7.
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任何文本都具有未确定性,都不是决定性或封闭性的存在,同一文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作品的意义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建构,读者在其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人性。而我们目前的教学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作品作为阅读文本的多解性,普遍存在讲有余而悟  相似文献   

8.
单珊 《陕西教育》2010,(3):15-15
周一贯先生在《语文课堂:多一点辩证法》中语重心长地指出:“一堂课时间是个常数,是有限的,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并从中学习语文、陶冶情操是主要任务。因此,围绕文本拓展资源就有一个适度的问题,而不是越多越好。”这无疑对我们有些教师是当头棒喝。  相似文献   

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文本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的组合;生活可以验证文本,更可以丰富文本;丰富文本,不是我们的追求,以人为本,丰富学生的体验,才是我们教学的落脚点.文本是个例子,文字砸在字面,砸出生活的纹路;生活是文本的写生模特,同时又是文本的佐证,文本、生活为我所用,两者结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0.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其实大家在此之前早已对这篇童话烂熟于心了,是吧?(学生肯定)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已经不是一个崭新的文本了,而是被大家在脑海中过滤了无数遍的老文本,再来阅读它,怎样才能读出点新意呢?或者说,你最想和大家讨论这个文本的什么问题呢?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实施以来,文本的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但究竟如何走进文本,我们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探索。记得刚开始时,许多公开课,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不是影像就是音乐。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脱离文本.将语文课上成了影视课;甚至有的课,任意拓展,大话西游,把语文课上成了主题班会课。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经过拨乱反正,  相似文献   

12.
一、在哪里与文本对话 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一方面读者总是从自身接受视野出发选择文本对话,另一方面文本则以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的基础结构召唤读者对话。显然,一个文本适合一部分读者的视野,但未必能进入另一部分读者的视野。同样,一个文本有多个层面,也并不是所有的层面都能自动地进入读者的视野,读者往往只选择与自己接受视野相应的层面对话。  相似文献   

13.
跟往事干杯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重在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然而。这在解释学看来,理解就是一种“视野融合”。用这样的观点来把握文本.文本也就自然进入了理解的范畴。理解文本不是师生对外在的客体的把握,而是师生视野与文本视野的整合,是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在对话中.文本向师生开放,即文本要面对师生的追问不断提供新的答案;师生向文本开放.也就是师生在文本中理解自己、扩展自己、提升自己。  相似文献   

14.
钟菊莲 《现代语文》2014,(2):123-124
在研读小说文本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很多东西。但这些东西并不是全部要在课堂里呈现的。学生已经能阅读并理解出来的东西,应该没必要重复。我们要做的是把小说“最该读的内容”中没被学生关注到的微妙细节提点到位。  相似文献   

15.
翻译文本作为话语和知识的表现形式,体现了双重的权力关系:源语和译语。通过翻译活动而引进的源语新观念、新思想,既能支持译语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又能削弱或破坏译语文化现行的权力结构及意识形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以审查的眼光,接纳、修改或颠覆的态度对待原著文本。这就要求我们在做翻译研究时必须以全面的历史的眼光来看问题,把某一翻译实践放到其所处的社会、所处的时代去看,而不是单纯地以原著文本对译著文本。  相似文献   

16.
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感悟和运用目标语国家的意识和文化进行交际。鉴于这个宗旨,我们的教学除了依赖书本中的印刷文字或符号来进行的文本教学以外,还需渗透大量文本之外的内容,比如社会习俗、语言环境、体态语言,以及语言活动过程中的心理因素与能力等,我们把这些统称为非文本语言现象。交际离不开文本知识,但同时也离不开非文本语言现象。文本知识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非文本内容却是鲜活的、具体的、富有意义的,它体现在交际的整个过程,涵盖了语言运用的各个方面。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非文本现象不是语言本身,无法用规范的语法和严谨的文本语言去套用它,但它却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朱瑛 《福建教育》2006,(11A):29-30
放眼当前的教研舞台,遍地开花的观摩课、展示课、竞赛课、研讨课,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少有人单独执教第一课时,偶有执教第一课时的,也往往把课上得不伦不类。从课的起点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一琢磨,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了解的“零”起点上。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所讲的对话,蕴涵着深层的教育理念。它指的是师生之间、文本之间的多向、深层的交流,绝不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或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也绝不是以讨论为主导,而忽视读文本。如何使对话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落到实处?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19.
还原解读是一种很实用的文本解读法。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如何还原,而是如何确定还原的内容。超常词语的还原、历史背景的还原、哲理语句的还原以及留白处补白还原等这四种还原策略,使还原解读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0.
《考试周刊》2017,(95):40-41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本解读既是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前提,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学习要求。而文本细读则是解读文本的再细化原则及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分析的能力。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适合进行细读,以语文课程情景下的文本为例,也不是全部适合细读,议论、说明、应用类的文本就不适合细读。所以我们限定这里所说的"文本"特指文学文本。把文本细读的方法引入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它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可以使师生以多元的姿态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