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上层建筑的内容,按照传统的看法是包括两部分的。一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设施”,或叫“和一定理论观点相适应的组织和结构”(《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01页),这种组织和结构在阶级社会就是指政府、军队、法院等一整套国家机器;另一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同上),即社会意识。为了方便,我们把前者叫具体上层建筑,把后者叫观念上层建筑。具体上层建筑应该是“社会存在”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唯一科学的历史观”和“‘唯一科学的’……说明历史的方法”。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三版(以下简称“第三版”)的第八、九、十章,即“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的基本动力”、“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属于历史唯物主义部分,其核心是揭示历史的本质及其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三章的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资产阶级哲学斗争的焦点。因此,讲好这三章,对于帮助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历史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一个法治国家法律应该是至高无上的,它是社会主体的“护身符”和“保护神”,它深入人心,备受人们的信仰和依赖。然而,稍做过调查研究的人,都会发现这样的事实:中国社会主体虽然在一定程序上增强法律意识,但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信任度和依赖性并不高。这一现实,不能不引起法律界和法学界的普遍担忧。我们可以预言:如果中国社会主体对法律没有较强的信任感和依赖性,中国的法治将失去它的基础和生存环境,中国法治将永远在遥远的彼岸世界。这决不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曾说:“每个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来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6页)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的政治现象、法律现象以及哲学、宗教等社会意识现象一样,只能由社会的经济结构来说明,也就是说,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一定学校思想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一定学校思想教育的最根本最直接的原因。一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社会经济基  相似文献   

5.
《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雪梅 《江苏高教》2006,(3):154-155
“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应更多地针对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法律应用,而不是从解释法律条文角度出发来理解法律的作用。综观我国高校目前的“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笔者认为有以下三方面需进一步完善,以完成“法律基础”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新的编排,现在的“法律基础”教材编排的体例一般是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为“法理”。包括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观点、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当代中国法治思想三部分。第二部分为“宪法”。包括宪法与宪政的基本理论、我国现行宪法的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没有一定的直接与社会结合的形…  相似文献   

6.
“作为整体的法律”或者“建构性的解释”,坚持法律的要求是阐释性的判断,因为法官要通过其他法官对法律的阐释来决定什么是法律。理解作为整体的法律理论离不开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探讨:整体性、原则论、阐释学及法律的唯一正解。通过这种途径得到的法律概念是完整的法律,这是一个开放的、包容性较强的、多层次的系统。这样的法律观实现了在法律的安定性和对法律的通权达变的要求之间的切换和转接,最终目的则在于调节社会多方面的利益,以增进共同生活的福祉。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七级是粉碎“四人帮”后,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以来的第一届毕业生。也是我校多年来稳定执行了一个全过程教学计划的第一个毕业班,一位老教授感慨地说:“解放以来,这是唯一没有停过一天课的班级”。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给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基本保证。这批学生入学平均年龄较大(24.6岁),大多数有一定的社会实践锻炼(在职人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应该是具有道德性的教育。道德教育的目标不应约化为“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行为习惯”。社会控制、社会约束不是道德教育的唯一追求。“灌输”是一种缺乏道德品性的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9.
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有学者认为应该一概予以赦免,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对其严加惩治,笔者以为不应简单对待此问题,而应针对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本文试图从民营企业“原罪”的概念、成因等入手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法律的观点来回答是否应该赦免民营企业的“原罪”。  相似文献   

10.
关于克隆人的法律伦理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克隆技术的诞生表明生物基因科学的长足进步。然而,问题在于:人类是否应该将这一技术用于克隆的自身?如果是这样的话,克隆人会引发一系列法律伦理方面的严重社会问题。生物科学家在进行“科学竞赛”的同时,也应该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教导我们:“唯物史观是以一定历史时期的物质经济生活条件来说明一切历史事变和观念、一切政治、哲学和宗敦的。”因为“经济状况是基础”,“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幔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到经济基础。……但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串于全部发展进程并唯一能使我们理解这个发展进程的红线。”因此,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社会经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而增强企业的活力,中心目的是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实现我国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到本世纪末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从而加速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法和其他法律一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为其经济基础服务。历史证明,民法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为一定社会的商品经济服务。正如恩格斯说:“民法的准则只是以法律的形式表现了社会的经济生活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相似文献   

13.
<正> 读者服务工作是实现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唯一途径,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中心和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讲,读者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生命和精髓。图书馆历来被誉为“知识的喷泉”、“知识的海洋”、“人类知识的宝库”。“喷泉”的喷射、“海洋”的邀游、“宝库”的勘探靠的是图书工作人员这架桥梁去实现。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的优  相似文献   

14.
陈亮 《小学校长》2006,(2):12-13
对学生进行民主与法制教育,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具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法律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明的必要条件。小平同志在关于培养“四有”新人中强调指出,有纪律是“四有”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纪律就要从小遵纪守法。学校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同社会、家庭紧密结合,从“早、勤、实”三方面做好法制教育这篇大章。  相似文献   

15.
关于民办学校的税收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办学校的税收问题是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民办教育立法要解决的问题。民办教育立法中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享有同等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基于这样一个原则,“民办教育促进法”草案第四十三条规定:“民办学校享受同公办学校同等的国家统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民办学校同公办学校是一视同仁的,公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民办学校也应该享受。这是鼓励民间办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用于教育的重要措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对教育事业税收优惠的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处理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是我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目的”以及“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必须把宗教活动纳入宪法和法律的范围”三个方面阐发了对江总书记所作的科学论断的较完整、较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民办教育促进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冠以“促进”二字的唯一一部教育法律,其“促进”特色显而易见,如:单列一章名为“扶持与奖励”(见《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七章),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中是独一无二的;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十六字方针”中的“加强管理”(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四条)改成了“依法管理”(见《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三条第二款);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见《社会力量办学条例》第六条)改为“可以”“取得合理回报”(见《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五十一条),《民办教育促进法》不再提“不得以营利为目的”;“擅自举…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兼论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价值观是环境法目的理念的基础和出发点。传统的“人类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引致了日益严重的环境危机 ,而脱胎于生态伦理学的“生态利益中心”环境价值观作为一种道德主义理想 ,在法律层面上遭遇到困境。“可持续发展观”以公平、公正为基本价值观 ,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价值目标 ,是生态道德法则上升为法律规范的唯一理性选择。由此 ,环境立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 ,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导向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保障人类利益和生态利益。  相似文献   

19.
一、加入WTO将会极大地改善中国法学教育的社会环境1.加入WTO将会促进我国法律职业专业化的最后形成法学教育从本质而言 ,应该是培养以法律为职业的“法律人”的专业教育。因此它的存在和发展要依赖于“法律人”、法律职业的存在和发展。法律人是指掌握了丰富的法律知识和娴熟的法律技巧的专业人员 ,法律职业是指各种与法律有关的工作的总称。法律人成为社会相对独立的专业人员 ,法律职业要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分工 ,必须要依赖于两个基本的社会条件 ,一是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程度 ,市场交换的本质要求用公平、平等、透明的法律…  相似文献   

20.
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曾说过,在法治社会,“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1]那么何谓法律信仰?目前理论界存在对法律信仰的多种界定,笔者赞同这样的观点,即现代法治社会中的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对自己生活状态下国家法律极度的认同、信服和敬畏并自觉自愿将其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律情感和法律态度。”[2]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在对社会法的现象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其内心价值追求与法律价值取向的统一,同时也应该是主体内在思想与外在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