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学的历史性转向——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  相似文献   

2.
我们试图建构“言语生命动力学”语文学。主题词“言语生命”,意思是人的生命最本质的特性是“言语”;人的言语行为发生,源于人原始的生命冲动与言说欲求;以言语表现来证明生命的存在,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原欲”,也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原欲”“。言语生命”,作为我们认识语文教育与一切语文现象的基本出发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和方法论的颠覆和更新。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不是标签或口号,而是有着具体、鲜活的时代性,具有对旧观念革新的意义。人本主义、人文主义语文教育也是如此。它是对在前的“工具性”、当下“的人文性”的消解,意味着语文教育返回“到人”,对人“的言语生命”的认识与彰显,是对个体言语生命的敬畏和珍爱,对人的生命潜能的顺应和尊重,对人生的精神抚慰和终极关怀。言语活动,是人类生命的本体属性;言语动机,源于人内在的言语生命冲动和欲求;言语生命意识,是人的言语活动最本质的动力源。言语动机最深厚、最有活力的渊源,是人的生命性,言语天性、个性,是人的言语生命潜能和自由能动性的释扬。言语学习与表现,要“以应人“”应性”动机为基本推动力,以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为终极目的。这就是我们所理解并倡言“的人”本位语文教育动力指向。以应人、应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德育》2012,(1):9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这是每一个人面向苍穹,发出的“天问”。  相似文献   

4.
刘锐 《教育》2010,(10):55-55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关注人的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也就必然要关注人的发展。活化课堂,还课堂以生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如何使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它充满生命的灵性,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倘若从生命文化构成角度进行考量,我们人类的每一个生命存在个体毋庸置疑地来源于“故乡”或“乡土”,无论这样的“故乡”或“乡土”曾经令你充满爱怜、敬仰、眷顾,还是怀揣颓丧、恨意、弃绝,都不可能从我们的内心深处将它彻底删除,也无法厘清它对于我们整个生命历史的深刻纠缠。这不仅是我们的命里注定,也是我们“血脉”延续的明证,更是我们无法摆脱的“心理原型”或“精神原型”。只是,人们对于“故乡”或“乡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有些人选择了飞黄腾达后的衣锦还乡,有些人是在功成名就之后荣归故里,有些人则因为远居异国他乡只能依持儿时的记忆对故乡展开深情的回忆和无尽的缅想,还有一些人是历经身心的漂泊灵魂无所归依后最终选择回到乡土并在自己的故园里终老一牛。  相似文献   

6.
探讨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不同于探讨人与人的伦理关系,这涉及到我们如何重新理解“自然”的观念,以及在何种意义上把握这种伦理关系。只有把自然理解为“活的”存在,依据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思想,在人的“超生命”的生命活动中才能生成和建构这种伦理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所谓的人对自然的“生命价值”的创造,也是一种真实的人本主义的理论态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时,我们必须遵循系统原则、平等原则、和谐原则与持续原则。  相似文献   

7.
郑晓江 《中国德育》2007,2(5):28-32
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自己的思想主题,21世纪的中国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尤其关注儿童、青少年情感一精神生命的发育、涵养。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呵护生命、享受生命,这是我们理解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当生命存在遭遇“欲望陷阱”,当“活着,还是死去”成为每个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开设“生命教育专题”,期望通过讨论提供一种思想立场、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8.
郑晓江 《中国德育》2007,2(11):26-28
每个时代的教育都有自己的思想主题,21世纪的中国教育关注个体生命的成长,尤其关注儿童、青少年情感一精神生命的发育、涵养。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呵护生命、享受生命,这是我们理解的生命教育的内容。当生命存在遭遇“欲望陷阱”,当“活着,还是死去”成为每个人都必须回答的问题,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开设“生命教育专题”,期望通过讨论提供一种思想立场、观察视角。  相似文献   

9.
生命 海子说:“面朝大海,春暖花 开。”这是无比明媚而幸福的诗句, 然而海子走了,他不能承受生命之 重。这位王家卫的御用诗人用生命 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命的重量是 难以承受的,但我们要坚持下去。 海子的死让人伤感,更让人气愤。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才是对待 生命最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余东芳 《作文》2023,(39):38-41
<正>母题分析1.整体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中共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我们可以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三个维度去阐释理解“共同体”的概念。这三个维度中,人与自我、人与他人,在中考作文命题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样不可忽略。我们要尊重人的生命,也应珍惜动物、植物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一.中小学德育课程目标与内容的重建研究 课程是人投入其中的“生命流”,人在课程中表现自己的生命,并在表现的同时体验自己的生命。当我们把课程的着眼点从知识转向生命时,课程的“德育性”就随之产生了。当我们关心自己的生命时,就会有对于人生方向之思量,而这本身就是一个道德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课程,当它成为真正的生命历程和生命资源时,也就是广义的德育课程了。  相似文献   

12.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无论从哪个角度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这段名言永远不会过时。我们提倡将最宝贵的生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退一步说,为了你自己,你就不希望自己这仅有一次的最宝贵的生命更硬朗一些么?  相似文献   

13.
“抢救人的生命.是我们这次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生还的希望.我们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把他们抢救出来”。这是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温家宝总理站在废墟上发出的呼喊.它充分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生命的尊重。关注生命、珍爱生命正在成为一种“普世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人的精神生命活动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教学的最高宗旨就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尊敬每一个生命的成长,尊敬每一分钟生命的发展。而课堂是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生命实体是教师和学生,所以,我们必须把课堂作为一个“生态系”,努力打造“生态课堂”,营造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有利于人整体生命投人的学习生态环境,调动师生自身的一切,去不断地创造自我、  相似文献   

15.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惨烈的“5.12”大地震,让我们在那一刻,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宝贵、生命的坚强。  相似文献   

16.
校长是谁?当我们将校长看成最优秀的教师时,他已经是“教师”层面发展的顶点。当我们将校长看成教育行政人员的后备力量时,校长的发展轨迹是确定而单向的。当我们将校长看作一个在世的、生活中的一个“人”时,校长像所有的人一样,是一个生命体,他需要获得生命质量的提高、生命内涵的丰富,他需要不断实现生命的成长。这将是“一种主动的生活方式,是人与环境的共同生成,是人  相似文献   

17.
“给自己辩护的人,告发了他自己。”托尔斯泰这句话让我们知道,找借口“辩护”与撒谎一样都是不可取的。海涅更是告诫我们:“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相似文献   

18.
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由于我们忽视了学生的生命价值,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缺失了师生间的对话,因而,把历史教“死”了。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如何走出这一困境?体验: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相似文献   

19.
做一个明智的人,我们应该如水一般地随遇而安;做一个有灵性的人,我们应该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做一个浪漫的人,我们应该拥有似水的幻变,将生命演绎得丰富多采;做一个进取的人,我们将“拍岸”的“惊涛”与“穿空”的“乱石”合奏,共演一曲生命的交响乐。人性如水  相似文献   

20.
郭铁成 《学习之友》2011,(11):23-24
“民主”并不是“好”或“坏”、“有用”或“没用”的问题,它是我们生命的一种渴望,一种需求。正如吃喝拉撒睡,正如人的“七情六欲”,你说它们“好”还是“坏”,“有用”还是“没用”?我们需要它们,是我们的生命离不开它们,一旦离开,生命就要受到致命的阻遏。反过来也可以说,如果不是我们的生命需要它,它就是再“好”、再“有用”也与我们不相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