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建设288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文章通过研究一流本科教育的理念和特点,结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一套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在该体系中,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意识能得以激发;通过强化实践环节,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通过导师指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可得以培养;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可得以全面评估;通过加强与行业的合作,可以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全面准确评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准确的评价和反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持续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
文章将知识图谱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相结合,选取中国知网2002年到2018年的期刊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在过去十几年间,相关研究涌现出"拔尖创新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基础学科""课程体系"等热点;聚类依时间展开,揭示了伴随国家政策而生的"创新型人才""美国""培养体系""学院""合作培训""教育部"等话题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国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都特别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政府和顶尖大学也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然而,当前中国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策略和实践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发现有志于学术职业的优秀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制度,赋予学生和教师应有的学术自由和权力,并真正实行研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4.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高等教育界和社会各界都特别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政府和顶尖大学也为此做了很多努力和探索.然而,当前中国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策略和实践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本研究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发现有志于学术职业的优秀人才,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制度,赋予学生和教师应有的学术自由和权力,并真正实行研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5.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关键衔接点,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引领效应。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体系下,拔尖创新人才也应积极构建分类培养体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命题是人才培养,在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高质量教学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在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促使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匡正科研崇拜与补救教学缺失,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地反思与探索。宁波大学阳明创新班基于交叉融合探索的“六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构建与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精英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积极的实践价值与启示意义。在当前国家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后,高等职业教育也应确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深化中高职协同发展为突破、以产业学院为抓手、以职业本科教育为引领,推进技术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6.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春理工大学结合学校的历史发展,为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创建了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学校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原则,在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过程以及制度机制三方面实现创新,构筑产、学、研平台,搭建课程建设平台及国际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7.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南大学以学分制改革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为新理念,以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为新方法,以有效推行大学生课外科研计划为新载体,以创办李达学院为新平台,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如何在高中阶段开展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许多学校正在探索与实践的课题。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以科学的育人理念和优秀的师资团队,通过构建多元化的课程、开展学科教育实践、小初高大培养一体化等途径探索出适合培养中学创新型人才的方法。华中师大一附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体会科学的乐趣,勇攀科学的高峰。  相似文献   

9.
浅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钱学森之问"受到越来越多高等院校和高等教育者的关注。本文详细研究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数理公共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具体举措,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整体上来看,当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多是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而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国内高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相对较少,在创新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的也相对较少。基于这种情况,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高校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和途径,改革育人制度和完善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吴笛  张军  张昭  关琳 《西部素质教育》2021,(10):164-166
文章首先阐述了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象选拔,然后说明了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选择,接着提出了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措施,最后论述了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缺陷及建议.  相似文献   

12.
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核心力量。原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任期间,严把招生关;注重宽厚的基础教育;提倡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勇攀科学技术的高峰;严抓学生的培养质量;坚持学、研、产结合,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在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经验对于解决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具有积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十年,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内容涉及拔尖创新人才的概念、培养理念、选拔和管理、成长规律、培养机制等,但研究和实践中也存在"德育不足"和"艺术教育缺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特殊意义,制度创新是建立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体系的根本对策。建立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基础教育体系应着眼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宏观规范制度,制定《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法》和适合各省市特点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地方教育法规与政策;二是创新基础教育培养模式,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以优质教育为依托的涵盖城乡,惠及社会所有阶层各个人群的全面、完整的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教育新模式;三是创新运行机制,理顺科研单位、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的协调联动运行。  相似文献   

15.
拔尖创新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显著的特征。我国高校正以各种模式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但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对培养效果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学习者本人。学习动机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引导学习、形成价值观、克服困难、养成创新素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可以通过价值观教育、培养学习兴趣和树立学习目标等途径开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积极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优势学科平台建设情况,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提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思路。以优势学科建设为抓手,以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性人才为优势学科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教学科研与研究生产学研基地建设为基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导师创新团队为先导等方面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探索和实践具有优势学科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7.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的战略性变革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前提,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美国研究型大学以本科拔尖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模式创新推动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其模式创新的主要内容包括:注重通识教育与跨学科课程,采用研讨式和研究型教学方法,强调个别指导和协同培养的人才培养机制,教学评价突出"向教性"和"向学性"。受此启发,我国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应注重以协同培养为路径创新培养模式,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以完善评价机制为导向加强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应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该突出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要求,在教学和科研的指导中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在学生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活动中,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高校自身应该完善激励机制,健全各项保障工作,完善学生创新平台体系。  相似文献   

19.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创造性地di的解决问题的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育制度、科学的培养模式,以及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育人氛围和实践机会。而教育体制、考核制度、教学方法以及实践平台等是影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促进教育模式改革,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力度,确保拔尖创新型教育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20.
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培养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雅安基础教育在拔尖人才培养方面着力不够,还存在发展痼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将通过贯通“三学段”,落实衔接培养;组建“三梯队”,强化针对培养;实施“三举措”,夯实培养保障,推动改革,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