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物体的运动》的第2课。教材分析《物体运动的方式》的教学是在学生对运动有了基本了解,认识了运动相对性的基础上,对物体运动的方式及其特点进行集中研究,并将它们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并以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从而形象、具体地表示物体的各种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究、操作、观察、讨论,体验成功的快乐。随后教师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将对物体运动的方式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的思维由运动方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延伸到自然界中许多事物的相互联系,从而帮助全体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2.
一、教学分析 本课的探究对象是物体的运动方式,通过对运动方式的探究来培养学生概括和分类的能力,体验分类的多样性;在探究水平上从引导性探究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通过研究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1教材分析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学好这部分知识是学生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2教学目标2.1知识目标(1)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2)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  相似文献   

4.
《物体的运动》教学目的和要求是:①指导学生认识物体由静止状态变为运动状态,或由运动状态变为静止状态,都必须受到力的作用,使学生对"力"有切身感受,并知道几种常见的运动方式——移动、转动、滚动、摆动等;②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概括物体运动规律的能力,以及把握物体运动特征,将物体运动方式进行分类的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和要求,课前可准备一辆童车、一辆玩具小汽车以及纸风车、小皮球、荡摆、干电池等教具,并要求各实验小组准备纸风车、干电池、铁环、小皮球、玩具秋千等实验用具.课上,可按以下安排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
正运动图象是表述物体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通过分析推导得出表述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公式,再由数学公式来描绘物体的运动图象。这样做割裂了物理实验与物理规律之间的直接联系,也使得学生难以建立运动图象与物体运动的动态联系,而仿真物理实验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仿真物理实验室内置了各种物理规律,可以模拟很多理想化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自然第三册前几课的学习,学生有了把多 种类群动物的某一方面属性综合起来研究的初步经验,有了动物和人体运动的基本知识。本课的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认识改变物体静止或运动状态,必须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培养学生用归纳法概括物体运动规律的能力和把握物体运动的特征以及将物体运动方式进行分类的能力。其难点是对摩擦力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对《弹力》一课教学的几点改进:1.增加研究材料。为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使学生有充足的研究材料,教学中增加了气球、海绵、橡皮筋、钢锯条等材料。2.打破教学空间限制。为了使学生有充足的探索空间,教学由室内延伸到室外,前半部分让学生操作弹簧、注射器等材料,认识物体的弹力、弹性,可在室内组织教学,后半部分通过发射“子弹”研究物体弹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弹力、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和改进,学生需要有充分的探究空间,可在室外进行教学。问题“日常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物体的弹性芽你有改进和发明吗芽更是打破时空的限…  相似文献   

8.
类比思维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常用到的数学思维方式,在数学问题解决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学解题中,题与题之间是有相互联系的,要多运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应用类比思维与之前旧知识进行复习,旧知识与新问题之间关系进行联想,从而解决新问题.  相似文献   

9.
摩擦力的概念既是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重点,又是力学计算的难点和关键,但一些学生由于弄不清静摩擦力与动摩擦力的联系与区别,常误认为两种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两种摩擦力的大小都跟正压力成正比;任何两个相互接触并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一定存在静摩擦力等。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清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吴月圆 《天津教育》2022,(9):138-140
<正>培养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主要集中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具备相对应的空间观念,能沟通实际物体与平面几何图形之间的联系,实现“实物—图形”之间的相互转换,能感知物体相应之间的位置关系,辨别物体的方位等。这些空间观念的培养,是通过观察、操作、合作等课堂活动并使学生感知、表象、想象等亲身体验,从而得到发展。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四边形”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两种教学方案,并在两个班级实施教学。方案一:让学生每人准备各种四边形,课堂通过分一分、  相似文献   

11.
一、内容简析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学生在小学接触过相关知识,对运动快慢的比较方法有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学生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在本节(苏科版)教学设计中,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路程与时间的比值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从而掌握"比值定义"这种建立物理概念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初步研究"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的课堂教学进行积极建构。"二力平衡"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和第八章"力"后,考虑到教材各章节之间的衔接,本设计从如何指导观察物体的平衡状态开始,延伸到学生自主探究出二力平衡的条件。设计中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突出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一、几何图形式这类板书线条简练,形式工整,能展示出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可根据不同内容选择运用。1线段图式。在应用题教学中,常用线段图化抽象为直观,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教学行程问题时,可运用线段图表示出两地间的距离,图示出运动的方向性(相向而行、同向而行、背向而行),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题意,正确找到题中的数量关系。如:2三角形式。这种板书能将概念及知识间相互联系互相转化的过程展示给学生,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例如,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关系可采用以下形式表示:3四边形…  相似文献   

14.
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它由各个部分、侧面和属性组成,但各个部分、侧面和属性又相互联系构成统一的整体,因此,在思维中有必要和可能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在力学的“独立性原理”中渗透着分析与综合的思想方法,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这一原理,对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在力学中,独立性原理可表述为: 1.一个物体同时参加两个或更多的运动,这些运动都具有独立性,其中的任一个运动并不因为有另一个运动的存在而有所改变,合运动就是这些相互独立的运动的迭加,这就是运动的独立性原理。 2.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则这几个力各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介绍几种物理解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供同行们在进行习题教学时参考。一、从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上进行分析若研究对象是由几个相互联系的物体组成,则这些物体的全体就是整体。其中,某一个(或二个、三个)物体就是局部;若研究对象是一个物体参与的几个不同的运动变化过程,则这些过程的总过程就是整体。其中,某一个过程就是局部。在思维途径中,有时需从整体到局部,有时需从局部到整体,有时则需从局部到整体再回到局部。特别是利  相似文献   

16.
数学概念的教学,不应再是教师将数学作为形式化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而应切实地将建构主义的新理念用于教学,满足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需要,从而切实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一、将学生带回现实中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新知识点的相同点入手,明确不同的概念之间的联系。在操作、图示、尝试的过程中,经过比较、抽象等多种思维把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或从旧知识中推出新知识。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学生已学过分数的初步知识,教学时就应首先复习旧知识,把一个物体或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接着提出,我们…  相似文献   

17.
结合数学分析的教学实例,通过图的形式将数学分析知识点进行表示,突出数学分析相关知识点的数学思想和相互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教材(人教版)动能定理一节对动能定理的教学由个别到一般的探究方法,虽符合认识规律的科学方法,但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感觉到教材的展现会误导学生,并对学生正确地理解定理的意叉有一定的障碍。为此笔者在新课教学中增加了少许的难度,起点高一点,直接从研究物体在几个力共同作用下运动的情况入手,并在推导的过程中在新旧知识的联系上下功夫,自然地构建动能定理的表达式,使得出的结论水到渠成,自然地展现。这样既让学生加深了映像,又可以强化学生对定理体会和意义理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材、教法、教具等诸多因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教学系统。将动机理论引入课堂教学,旨在通过不同方式、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掌握相关内容,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摩擦力既是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重点,又是力学计算的难点。许多学生在学习中由于弄不清静摩擦与滑动摩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常认为: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有摩擦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其机械能一定减少……等等,以致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物理素质的提高。对此笔者精心设置问题,故布疑阵,引导对比分析,辨析错误是非,运用比较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1 比条件,认识共性首先让学生思考下述例题。 [例1] 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两物体间没有相对运动,也可能有摩擦力。 B.只要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就一定有摩擦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