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德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者通过德育过程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也即德育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德育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最终体现在学生思想水平的提高,并以学生是否达到社会的实际要求来检验。由理想型教育转变为实事求是型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德育实效性问题是大家最为关注的德育问题之一。德育实效性既是学校德育工作追求的目标,也是衡量我们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于德育实效性的理解和认识,即我们怎样理解德育的实效性,在工作中追求什么样的德育实效,也反映了对学校德育的认识程度以及绩效观、政绩观。所谓"实效性",是指将事物经过某种活动过程后产生的客观结果与预期的目标相比较,它所达到的真实有效的程度或状态。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现状,给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我们查阅了1991年以来的有关文章51篇。现就上述文献综述如下。一关于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概念与判断什么是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人从字面上解释为学校依据德育目标进行工作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有人定义为德育工作成功率或者预期目标的到达程度与完成率,包含效果与效率两方面,效果指在一个过程结束后,德育工作所取得的结果,效率指教育工作所得到的效果与这个效果所用的教育工作量之比。关于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判断,一些研究者趋于一致的观点是:德育实效性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4.
德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教学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们必须利用好课堂的阵地,以课堂为切入点,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提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德育目标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 德育实效性不理想的一个原因是不从实际出发,提一些大而空的道德规范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实际认识水平,学生被动肤浅地唯心理解它,其结果是不可能培养出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和道德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6.
德育目标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德育实效性不理想的一个原因是不从实际出发,提一些大而空的道德规范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实际认识水平,学生被动肤浅地唯心理解它,其结果是不  相似文献   

7.
关于教育目的的层级性分析娄立志山东曲阜师大教育系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使受教育者达到的质量规格,也是社会对教育的总要求。这种要求规定了教育过程中教育价值取向的预期结果。然而,实际教育过程中所达到的结果却往往有偏离于预期教育结果的现象,这就出现了理论与实际...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生活化是指学校德育工作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要让学生在体验生活中体验道德魅力,培养德性.对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启蒙阶段,就注重与自然生活的有机结合,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 一、制定适合小学生发展的德育生活化目标.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小学生的理解力与认知发展水平不同,其德育目标的内涵与表现形式也应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及学生的生活,依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差异性,遵循人的生长"有序"这一自然规律,分层分次,由浅入深,由低向高,螺旋循环盘升的原则制定目标.  相似文献   

9.
增强德育实效性,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所关注的问题。我们认为德育实效性不尽如人意的根源,是德育的要求不能有效内化。所谓德育"内化",是指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能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的思想深处发生变化。德育的内化过程,也就是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过程。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我们较多地关注教师对学生直接教育的作用,而很少考虑学生集体对学生的道德影响。实际上,学生生活在集体中,集体的风气、集体的舆论、集体的活动和交往、集体中的榜样等等,是使道德内化的重要的社会心理机制。要想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重视班集体对学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赏识型德育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德育教育质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解决了德育教育实效性低下的实际问题与困惑,文章从教师角色、德育课程、教育过程、保障体系等方面对赏识型德育教学模式的建构进行了探讨。实践表明,“赏识型德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操作,既吸收了各种德育模式的合理性因素,又具有普遍性意义,其简约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一是口号高,二是目标大。德育内容思想政治色彩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新课程德育标准严重脱节。本文所研究的德育生活化,使学校的德育目标基于生活,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管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并融为一体。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德育内涵,激发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一是口号高,二是目标大.德育内容思想政治色彩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新课程德育标准严重脱节.本文所研究的德育生活化,使学校的德育目标基于生活,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管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并融为一体.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德育内涵,激发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德育测评是德育测量与德育评价的总称。它是指测评根据一定目标的体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德育过程及其各要素所进行的数字分析和价值判断。德育实效是指德育过程中的德育工作成功率,即预期目标、任务的到达度与完成率。德育实效如何,可以通过德育测评的结果来表现,而德育测评本身又对德育实效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所以,研究德育测评与德育实效的关系及建立科学的德育测评体系,对提高德育实效及德育科学的自身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从事班级德育工作中,本人发现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与预期的目标相差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班级的德育工作该如何做,才能切实提高实效呢?本人就此积极开展生活德育实效性的研究,试图寓班级德育于学生生活之中,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点滴小事中感受道德规范,通过日积月累、滴水穿石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事实证明,只要摒弃空洞、枯燥的说教,从生活走向德育,让班级的德育回归生活,就能切切实实提高班级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标准,它是某一门学科、某一阶段、某一课堂或某一小的活动过程的具体规定,是教学的总要求在各个具体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化。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所  相似文献   

16.
刍议高校德育创新的目标和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 ,关于高校德育需要创新的呼声日益高涨。高校德育创新的目的 ,无疑是为了针对当前高校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在德育创新的实践中 ,首先应该确立创新的目标 ,明确创新的思路 ,而后才能有的放矢。笔者认为 ,自觉走高水平特色之路是当前高校德育创新的一种可供选择的目标思路。一、高校德育应走高水平特色之路所谓高校德育的“高水平” ,并非指相对社会其他环境或其他教育阶段德育的高水平 ,而是就高校德育工作自身的实效性而言应具有高实效性。所谓“特色” ,则…  相似文献   

17.
德育的实效性是指德育工作在学生思想品德成长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它是德育工作具有生命力的最重要保证。就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从三个方面提出值得思考的意见:领导重视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前提;确定内容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改革方法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学校德育最重要的课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和人的最高目标。因此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占首要地位,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我们认为德育的现状和效果却尚未达到其地位与应起作用所要求的那样,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一直被  相似文献   

19.
预设教学目标是指预设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标准和境界,是指教学过程中预期要实现的结果。它是依据课标、教材和学生实际所预先制订的最基本标准。那么,在一堂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合理预设教学目标呢?  相似文献   

20.
何勇 《教育导刊》2013,(11):71-73
德育,作为“五育”之首,一直是社会十分关注的教育问题。但是,目前德育的实效性却不那么令人满意,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存在问题。德育目标“高大空”,脱离生活实际,比较理想化:德育内容只关注道德原则、道德规范.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缺乏对学生道德能力形成过程的关注;德育方法陈旧,重灌输轻体验、重防范轻赏识、重说教轻实践,难以走进学生内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