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是新闻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同时又是新闻写作的关键。一篇稿件如果采访到位,落笔时不仅会得心应手,而且写出的稿件丰满充实,富有说服力和感召力。相反,采访如果不到位,其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坐下来写稿时,往往会因为素材上的“缺东少西”备感吃力,而且,因受材料占有不足,素材收集不够的局限,硬挤出来的稿件不仅干巴空洞,而且质量肯定不高。  相似文献   

2.
我是从一九七零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的。十多年来,我先后向路内外各级新闻单位写稿七百多篇,被十七家报刊电台采用四百多篇,被《陕西工人报》吸收为特约通讯员,被评为《西安铁道》、《中原铁道》报优秀通讯员。回顾十多年来坚持为党报写稿,我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提高认识努力写一九七一年,队党支部让我担任通讯员,为报纸、电台写稿。热情一来,我一月内就写了十五篇,却石沉大海。我没有气馁,认真找原因,终于明白了写稿不见报,主要是自己没有抓准问题,稿件质量低。从此,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白天上班生产,晚上坚持写稿。这样见报稿件就慢慢地多起来了。一九七二年,我队二班担负咸铜线庄里至梅家坪  相似文献   

3.
记得刚当报道员那阵子,写稿热情很高,不管什么线索抓到就写。60多篇稿件未变成一个铅字。一次,我采访到一对同在一个营的孪生兄弟双双立功受奖的线索后,一口气写了一篇千字小通讯。新闻干事看稿后对我说:“写稿得先界定好体裁,这样的素材适宜写成消息。”我按他所说的对线索材料重新进行了分析,写成…篇一300多字的短消息。稿件发出没几天就被《前卫报》刊登出来。这使我认识到:写稿光凭热情,不分体裁,见什么写什么是不行的(应该根据不同材料,酝酿好稿件体裁再动笔。换个体裁天地宽@唐跃辉  相似文献   

4.
每月初上,我就天天朝邮电所跑,打听陕西《新闻知识》寄来没有。前年,初学写稿,写了100多篇稿件,都石沉大海。单位同事给我编了个歇后语:“张记者,不简单,一年写稿百十篇,一分稿费没见到”.我也哀叹自己不是这块料。  相似文献   

5.
通讯员的职责就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当好新闻单位的耳目,为新闻单位撰写稿件、提供新闻线索。为党报当一名通讯员,责任是重大的,任务是艰巨的。有时,听到一些通讯员讲:“工作太忙,没工夫写稿”。也有人说:“工作是硬指标,不干不行,写稿是份外事,写不写都可以”.从而把工作和写稿对立起来。我觉得工作和写稿表面看来是一对矛盾,但,实际上两者是对立的统一.如果我们不做工作,也就没有新闻线索,当然也就谈不上撰写稿件。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和解决这对矛盾。我在实践中做到了:写稿促进工作,工作促进写稿。  相似文献   

6.
初学写稿,见报心切,常常是从写稿到投寄,只用个把小时,笔者以前就犯有这样的毛病,结果适得其反,投出去的稿件如石沉大海。一篇稿件写成以后,还应该进行多次修改。笔者在几年的写稿“生涯”中认识到:稿件初步完成之后,立即就修改、挑刺,也是必要的,但往往只找出表面上的不足之处,如果把稿件放一两天,再来看时,就会发现稿件仍有多处不足,是一两天前  相似文献   

7.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8.
江苏盐城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效白,多年来热心宣传报道工作,坚持为党报、党刊写稿,仅一九八六年,就被省以上报刊选用了六篇。听说老徐写稿很有“门道”,于是,笔者向他“取经”。谈起为党报、党刊写稿,老徐的兴致很高。他说:“我写稿件,最初是从报道工作情况开始的。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我们的政法、公安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普及法律常识的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写稿件就抓住这个重点,有选择地剖析一些典型案例。”他谈起这样一件事:一九八六年初,他在滨海  相似文献   

9.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0.
读了贵刊第8期“读者之声”《建议多听批评意见》一文,深感《新闻记者》能刊登这样的读者呼声实属难能可贵。然而,现时却有些编者听不进批评意见,我有切身体会。我曾给一家报社写稿,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采用我的稿件5篇,可谓不低。然而,就在我写了一封对该报一篇文章的纠正信后,我的稿件随即便停止了刊用。其实,我完全是出于好意。以上所说并不是特例。近年来我给报社提供了很多建议和意见,据不完全统计也有5篇之多,然而都杳无音讯。直至前不久,有家报纸刊登了一则“征求办好报纸的意见和建议”启事,我写了一篇《意见和建议不能“泥牛入海”》  相似文献   

11.
每一个通讯员都希望自己投出去的稿件能见报。当自己的稿件被报刊或电台采用时,回过头来把自己的原稿与采用稿仔细对照比较一番,这对今后写稿是大有益处的。以往,我阅读别人的文章总觉得人家写得好。后来才明白,那些好文章大多是经过编辑精心加工的成果。以后,当我的稿件见报后,就注意对照琢磨编辑是怎样修改的。有一次,我写了一篇题为《我这样学习写稿》的文章,全文700多字,寄给《新疆新闻界》。编辑删繁就简,仅用150多字就把意思表达明白了,使文章思路清晰,主旨鲜明突出。去年12月,我写了一篇题为《上  相似文献   

12.
刚写新闻稿件时,我几乎没有周末休息日,每天就是不停地写稿、投稿。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投了近300篇新闻稿件,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那段时间里,我真的有些心灰意冷。后来才想明白,这些新闻稿件之所以没有一篇见报,重要的原因是我总抱着只要把稿件投去了,编辑一定会帮着修改的想法,而不去认真写好每一篇稿件,不注重稿件质量。  相似文献   

13.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4.
我过去写稿有个毛病,就是不愿多修改.有时写好稿子以后往往只是草草看一遍,改一改错别字就急忙投入信箱。这样的稿件,内容和文字上都没有认真推敲,显得很粗糙,采用率当然也很低。 1985年的二月份,我采写了驻津某部大力支援天津海河二道闸枢纽主体工程建设的稿件。这篇报道虽然只写了二百多字,我却进行了三次采访,六次修改。我最初采访的是昔日引滦入津工地上赫赫有名的“铁营长”,现任天津警备区某团团长的王小京同志。开始,我了解到他亲自带领指战员们到一线工地支援建设的素材,回来后没顾得上吃饭就赶写了一则消息,想誊写之后马上发走。但又仔细一看,写  相似文献   

15.
我刚搞新闻报道时,启蒙老师告诉我,写新闻要学会掌握多种“武器”。要学会写消息、通讯、小故事,还要学会写言论,甚至连不属新闻管的小小说、散文、诗歌,也要学写。初学写消息时,老师讲要写好导语、背景材料、主体、结尾等,我似乎并没有听明白,写稿时总是找来几张报纸,凡带有“本报讯”字样的稿子,都认真去看,去研究分析,看它开头怎么写,中间怎么写,结尾怎么写,然后就比葫芦画瓢,写自己的“消息”。每写一篇都这样去看别人的东西,看得多了,写得多了,就学会了写消  相似文献   

16.
去年九月,我高中毕业后,自学新闻写作,至今已被县级电台采用稿件近30篇,市级电台、报刊采用15篇,省级以上报刊采用4篇。我写稿的三点体会是:当短则短。刚开始写稿,我也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个“短”字。有一次写了篇六百多字的“抓赌”的通讯,见报时,编辑删成了三百字,文章短了,却言简意赅。今年初,我写了篇反映专业户事迹的千字稿,  相似文献   

17.
有些通讯员为了多刊登稿件,只顾拼命向报刊多发稿,不注意稿件质量,说什么:“用不用往上送。稿子一多,碰巧就会被选上一篇。”我认为,这种想法不够妥当。这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几年前,我初学写稿时,也是想以多取胜。碰到件好事,不管三七二十一,写了就往报社投寄。心里想:我的这种发稿积极性,也会感动“上帝”的。有  相似文献   

18.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19.
我是机关材料员,业余时间常写点稿子.近年来,我写的稿子每年都被地区以上报刊、电台采用百篇左右.在这里,我想就如何提高稿件采用率的问题谈点肤浅体会. 写稿总想被采用,谁都谋胜不谋败,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靠什么取胜,怎样取胜,人们的方法有所不同.初学写稿时,我兴趣很高,差不多每天写一篇。我想,这篇不用还有那篇,多写,多投,总会能碰上一篇.殊不知,这种“瞎猫撞死耗子”  相似文献   

20.
盐城市公安局郊区分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效白同志,多年来热心宣传报道工作,坚持为党报党刊写稿。仅在1986年,他写的16篇稿件就被省以上报刊选用了6篇,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表扬。听说徐局长写稿很有“门道”,我走访了他。谈起为党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