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言间的相似性是促进不同文化进行沟通的桥梁,而鉴于传统忠实观难以满足指导现阶段文学翻译研究和赏析的要求,所以学术界提倡把"翻译之似"作为翻译标准的呼声越来越高."似"可以分成外显似和内隐似两个方面.其中,外显似分成词际、语际以及文际三个层次;内隐似分为像似、效似以及胜似三个方面.通过对外显似和内隐似之矛盾与和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中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可以说一生都在出处矛盾中度过,他一生未离仕途,但又一直未间断对"隐处"生活的肯定和向往,从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思想矛盾现象.我们认真研读白居易前期的诗歌创作,就会发现,早在他入仕之初就已萌生了对隐处的思考和向往,并逐渐形成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中隐"思想.  相似文献   

3.
儒家在实践理性上强调门内与门外的区别,门内以恩为重,门外以义为重,私恩与公义有明确界限。"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这两个命题都是孔子及儒家所提倡的,但他们从不盲目地鼓励"大义灭亲",相反把"亲亲相隐"作为法律的根据。具体而言,《论语·子路》篇"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之"隐"不能释为"檃"(矫正),它有两个含义:一是不公开告发、宣扬,"隐谓不称扬其过失也";二是微谏,"几谏谓之隐"。孔子的本意不是"隐匿错误"。事奉亲、君、师的"隐"、"犯"与"无犯无隐"的区分,反映出儒家在伦理角色和伦理情境上的分寸感。对亲人的"寻常之过",应当用"隐","几谏";但如有"大恶",则仍应犯颜,做"争子"。儒家伦理饱含着具体理性。  相似文献   

4.
论白居易中隐的特质、渊源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隐是中国传统隐逸观念的重大转折,是大、小隐之间的折衷与调和,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它是道统与政统的矛盾纠葛在中唐社会政治文化作用下的独特产物。中隐随着白居易仕宦生涯的黜陟而日渐显豁,它以闲散官、地方官为隐,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吏隐。白居易中隐的处世法则与生活哲学对后世文人特别是宋人的出处进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隐"是白居易晚年所持的重要思想,对他的生活实践和文学创作都有深刻影响。它的正式形成以唐文宗大和三年白居易写下《中隐》诗为标志。这一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而是经历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它与白居易的仕途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史官有"君举必书,书法不隐"之传统.然当秉笔祸降,再加之"春秋笔法,为尊者讳"时,就出现了记载的不实与曲笔.杰出史官司马迁却"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公认其继承了史官秉笔直书的传统,又摒弃了春秋笔法.可太史公的记载又明显存在着与书法不隐相"抵牾"之处.文章就此分析其秉笔直录与载笔由隐同在的缘由.  相似文献   

7.
最近十年,哲学界关于儒家"亲亲互隐"的争论涉及的问题日渐深入,大多将"亲亲互隐"视为义务性的伦理原则,"子为父隐"与"直在其中矣"的"直"结合起来解读非常必要,而割裂"隐"与"直"的关系阐述文本,并不能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文中在详细阐述"直"的基础上,以证明孔子并非将"亲亲互隐"视为一个绝对化、普遍化的原则,而是表达了一个具体情境中他认同的特殊关系人——儿子——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君似明月我似雾,雾随月隐空留露. 君善抚琴我善舞,曲终人离心若堵.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魂随君去终不悔,绵绵相思为君苦. 相思苦,凭谁诉?遥遥不知君何处. 扶门切思君之嘱,登高望断天涯路. ——乐府《古相思曲》 第一次见到你,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你头顶的阳光似乎比别处更温暖.台阶旁小小的花被人踩碎,将生命最后绽放在石阶上.青草弯着腰歌唱,云彩伴着时间一起流淌,阳光在叶子的怀抱里穿梭,树影斑驳.在阳光的见证下,你走进了我的心. 回想起来,这是一幅繁华世界里最悠长的画卷.  相似文献   

9.
学发展至今天,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叙事作品中,出现了隐指作模糊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具体表现为隐指作的多元化和不确定化。因此,在一部本中只有一个隐指作的论断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隐士,陶渊明之归隐既是"止泊之隐",又是"于世之隐"。其"止泊之隐"不仅是陶渊明寻找的精神的故乡与归宿,也是魏晋士人精神寻觅的目的地,成为魏晋玄学的主流;其"济苍生"之志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这使陶隐在众多隐文化现象中成为典型代表之一而垂范后世。  相似文献   

11.
惊隐诗社是清初重要的遗民诗社.该社由叶继武发起,顺治七年庚寅(1650)成立于吴江唐湖北渚古风庄,至康熙三年甲辰(1664)庄氏"明史案"后解散,前后持续时间长达十五年之久.成员涵盖苏州、杭州、湖州、嘉兴等地,多达五十余人.文章以诗社发起地吴江为中心,以同治<苏州府志>为基础,对惊隐诗社的十八位成员著作进行初步的考察和梳理.  相似文献   

12.
国内近十年来内隐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从内隐记忆、内隐认知、内隐学习和内隐研究方法四个方面对国内近十几年来的内隐研究作介绍和概括。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14,(A1):45-46
由一个方程所确定的隐函数的导数是高等数学中微积分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若能熟练掌握好隐函数的求导,则对学好高等数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学生今后的再学习、再深造也有着比较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内隐自尊是指在对同自我相联或相关的事作评价时,一种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自我态度效应,即作出积极评价的倾向。它是一个与外显自尊相对的独立的结构。主要研究方法有测验法和实验室研究法。目前的内隐自尊研究表现出一些趋势,对帮助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孔子的"道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隐"思想是孔子根据形势灵活应变的积极处世原则的体现,它所强调的是"儒道"在天下无道之际以"隐"为"行道"、"达道"的手段,具有方法论意义.立足于《论语》文本,探讨孔子对"隐"的态度及"隐"的诠释,才可正确解读孔子"道隐"思想的内涵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朝隐"由东方朔首倡,扬雄定名,是我国古代隐逸文化的重要命题之一。经过东汉、魏晋士人的发展,"朝隐"的范畴逐渐扩大,同时与新兴的士人园林有了极密切之关联。齐梁是"朝隐"理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由于其时文学及园林的繁荣,齐梁士人园林文学作品展现出士人、"朝隐"、园林三位一体的圆通形态。唐代白居易在"朝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中隐",并对后世士人园林的构建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大多数认知活动都发生意识觉察或意识控制之外。部分内隐加工会影响社会知觉、判断和行为。基于大量的内隐测量程序被开发、应用,以及更多使用内隐测量程序研究社会认知的报告的事实,内隐社会认知的最近15年可以被称为"测量时代(Age of Measurement)"。内隐测量的内容、结果与外显测量的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在关于社会认知的内容、加工过程及预测行为等方面各有优势。今后内隐测量的研究方向是探索内隐测量背手的心理机制,以及内隐测量到的心理构念影响行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做人当如水     
<正>做人当如水,至柔。若君置身困境,世界便只剩下四面方墙,一眼阴沉。若君似那柔水,哪怕再恶劣的世界也可流转自如。只要抱以适应之心,定可安贫乐道,即使一个再恐惧再无助的空间,也可顺君之本心。做人当如水,至刚。君可知水为何卑下却仍修其理?那必归于水之刚毅。君无论处何地,都应遵循渠道,不变其路,不改其行。君可知人为何高于兽?源于人有信念,有追求。若君坚守己之  相似文献   

19.
"隐逸"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现象,几乎与美国历史的发展相伴始终。美国文学中的隐逸主题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即隐于自然、隐于幻象和隐于死亡。主人公的逃逸体现了作家本人在当时背景下的选择困惑,包含了深广的历史内容与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中唐自居易所首倡的“中隐”说除了隐于闲官一义之外,实际上还更指一种于物无著、闲适旷达的文化心态,它在文人词的兴起过程中曾发挥过巨大的影响。而至宋代,士人的“中隐”文化心态则又直接影响到了词中闲适、旷达之风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