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美学的重要范畴"味"从《老子》开始提出,在魏晋南北朝时由钟嵘、刘勰、宗炳等完成构建,并在宋朝"尚韵"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深化。"味"的核心内容在前期是对"观道"的要求,在后期是对"古淡"的推崇,并逐渐衍生出"滋味""至味""味外之旨"等概念。从"味"的内涵在中国古代美学中的流变,恰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美学的数次转折。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的研究,在20世纪上半叶是不成气候的。自新时期以来,适应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艺美学的学术需要,中国古代美学研究开始兴盛起来。起初走的路子是“以西释中”,当然也有一些扎扎实实的献考辨、解读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关于中国古代美学独特范畴、思想体系等问题,曾展开过普遍的讨论。这标志着学术界走出“以西释中”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深入分析和准确把握音乐美学范畴,对于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能起到一定的梳理作用。在情理方面,大致经历了由重理逐渐过渡到重情的过程,其美学特征为:情与理的统一和真情至善观念的确定,反映了对音乐本质特征的认识。形神论则深刻反映了古代对音乐审美特点的认识,具有我国民族审美传统的独特风貌,其美学特征为:崇法自然、质朴天成和形神兼备、联想自由。  相似文献   

4.
嵇康的艺术思维是其自身禀赋以及时代造就的产物。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了道、儒、玄学三者。无论是其丰富的音乐实践还是在音乐理论上的探究,都充分体现了“自然”与“和”的哲学美学思想。在他的几部关于音乐的诗赋中以其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自律论”观点在魏晋时代独树一帜;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充分艺术实践与深厚文学哲学造诣完美融合的产物,将中国古代的“琴道“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在中国古典艺术基础渐隐瓦解的时代,以崇高美学为先导,能否通过音乐美学这个途径去解剖现实关系,成为对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发展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5.
刘勰以"清"论文,涉及到对作品语言、文风、文体等各个方面的评价,主要是指诗文言辞的"清丽"和整体风貌的"清峻"等,核心是指以华美的言辞鲜明地表达思想内容,自然流畅、意气峻发,给人一种整体的审美愉悦感。"清"作为文学审美范畴,其地位是在《文心雕龙》中正式确立的。  相似文献   

6.
在高校,大学语文课程自1978年恢复设置以来,古诗文就一直是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教育部高教司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的《大学语文》共67篇作品,古诗文接近50篇。夏中义主编的《大学新语文》,古诗文占到了52篇。  相似文献   

7.
实录和微隐是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它们从历史叙事中产生,由先秦史家首创并得到后世众多史家继承,在文学叙事中得到发扬和发展。实录包括如实表达欲叙之事和如实表达叙事者的理念,《春秋》更偏重于理念,有时甚至以观念代替实事,造成偏向。微隐包括隐晦和微婉,《春秋》的微隐有一部分出于扩展其适用性的意图,一味从中挖掘微言大义的阐释则助长了牵强附会的索隐之风。《左传》开创了叙事的微婉风格,其后成为中国文学叙事最突出的本土特色。  相似文献   

8.
从宏观上考察中国当代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审美场研究。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 ,对各阶段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 ,既充分肯定了成绩 ,也指出了存在的不足 ,以期引起审美场研究者的反思 ,从而更深入地探索  相似文献   

9.
嵇康 克服养生五难 魏晋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音乐家嵇康,一生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  相似文献   

10.
小说《飘》是美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米歇尔创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反映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爱情故事的小说。小说从主人公斯嘉丽命运的变迁、情感的经历反映出人生命运的变化无常,在小说的创作中作者塑造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并通过一系列意象表达了小说的文学主旨,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为此,本文结合小说内容,从意象解读、审美理想、人性思考等角度深入探究小说《飘》的文学意蕴,并对小说中的美学进行解读,旨在加强对这部小说的深入理解,充分彰显出这部小说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唐传奇中的名篇《游仙窟》的分析,可以发现,唐传奇主要表现了一种普遍的“青楼意识”,它具有独具的文化特质、美学价值。其情节进程的展开、整体的结构形式都具有独特的意义。思想的表达及写作的独特性更使其具有现代西方小说的显著特征。诗散皆备形式等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颇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活着》是余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代表作品,该小说以情节的空间化、双重叙事空间蕴含的巨大张力、不同频率和时距创造的音乐节奏,使文本的叙述形式呈现出独特的时间美感与空间美感。此外,小说充满美感的艺术形式背后,还蕴藏着具有人类生命崇高审美力量的“举重若轻”的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13.
蔡元培先生认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他提出"可以通过美感教育,使人们提高趣味与情操,以此来树立起正确与美好的世界观和人生观"[1]。由此可见,美育主要从情感教育出发,在熏陶和浸润中陶冶情操,培养美的眼光,培养健全品格。"美育是使学生在审美实践中受到美的熏陶,逐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进而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形成自觉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并最终使人格得以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刘宝 《考试周刊》2011,(57):27-29
《瓦尔登湖》是一本宁静、恬淡、充满智慧的书,它不只讲述人生的哲理.更展示了丰富的动物、植物、地理、历史等知识,对它的欣赏需要从多个角度全面展开。本文从美学艺术的角度,体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之美,感悟在平凡与简单之中生活的意义和趣味所在,探索书中折射的理性之光。  相似文献   

15.
人们至今仍然喜爱老电影《刘三姐》,是因为它切合了当下的审美需求。《刘三姐》与当今受众共同的审美价值取向有:事件的正义性和行为的道德感;生活的亲近感和环境的灵性美;人物的亲和力和形象的新鲜感。  相似文献   

16.
韦尔施在《重构美学》中批判性地思考了全球审美化的现象,重点探讨了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当前审美过于泛滥、过于追求时尚,美学必须重构,要关注科技的发展、传媒的盛行与文化的多元.对此,韦尔施联系传统美学,利用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概念扩大了审美的内涵,从而将美学上升为本质、第一哲学,提出了一种新美学.  相似文献   

17.
18.
万巨红 《文教资料》2009,(36):19-20
自黑格尔以来.艺术终结的论调始终不绝于耳。然而,舒斯特曼比较乐观地认为,如今“艺术的终结”的美学现状只不过显示了一种旧有的哲学框架的衰落.一种身体和精神两分、艺术和生活两分模式的崩渍和不合时宜。正像其著作《生活即审美》副题“艺术终结后的审美选择”所提示的那样,舒斯特曼认为,对于今天的审美选择来说,审美复兴最有前途的选择应该是发现并扩大艺术的领域,使得审美经验具有更大的普遍性.并最终朝向艺术和生活的整合。身体美学正是这样的一个领域。一方面,艺术、审美经验与身体的特殊关系需要得到正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当代文化中的身体转向也催生了这一美学理论。而正是在身体关切这一点上,舒斯特曼所提出的身体美学与中国古典关学对于身体的理解共生出许多相似之处,如对身体的整体式理解、对身体实践和情感的注重等。  相似文献   

19.
言意之辩的概念虽由汤用彤先生于1942年首先提出来,但言意之辩的论争却肇端于中国文化的轴心期,始于先秦《周易》、《墨子》与《庄子》,鼎盛于汉魏六朝时期,嗣后宋明理学仍受其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言意之辩开启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理论对话,是儒、道、释三家学说赖以完善与融合的奠基之石。那么这个哲学命题是如何生成的呢?  相似文献   

20.
三岛由纪夫作品呈现出一种怪异美.其作品之美是建立在牺牲正常的道德伦理指向、并再造一个私人化的道德准则的基础之上的.他最成熟的作品中,美和伦理是合为一体的,美就是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