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益冲突是公共权力的代理人所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公职人员作为社会人所代表的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是众多因素共同导致腐败产生的触发器。防止利益冲突的过程是预防腐败,从源头治理腐败的重要切入点。新时期构建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我党创新预防和惩治腐败制度的重要举措。面对日益严峻的腐败形势,高校应着重从构建思想道德防线、制度防线和社会监督防线等方面构建腐败防止体系。  相似文献   

2.
李辉 《林区教学》2015,(3):75-77
防止利益冲突作为一个国际性的预防腐败的策略,已被国际组织和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使用。利益冲突会与特定的公共权力、公共利益、公务身份相联系。利益冲突在我国产生的原因既有思想根源,也有文化和制度根源。为了有效防控利益冲突,监督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要在思想教育和廉政文化宣传、制度体系建设和制度的执行力上下功夫,从而为我国在源头反腐方面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论灰色腐败     
一、灰色腐败及表现形式所谓腐败,就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它的本质性规定是国家公职人员滥用权力或利用职务之便,以权谋私。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行为,就是典型的腐败行为──公职人员个人得好处,公共利益受损失。对这类行为的性质,法律有明确的界定──犯罪,腐败者的行为动机也非常明白──谋私,社会舆论的倾向也很一致──公职人员中的败类,社会国家的蛀虫。所以从反腐倡廉的角度讲,是较容易操作的。只要严格执法,腐败分子很容易受到应有的惩处。在当今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类型的腐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党和政府在加大对高校腐败行为查处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防止腐败行为发生的制度建设,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高校公职人员的外部行为进行限制,以避免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发生冲突而引发腐败行为。这一制度的实行在一定范围内有效阻断了以公权谋取私利的渠道,对我国高校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已有的外部行为限制制度在针对性、具体操作性及惩处的威慑性等方面都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针对具有教育行业特点的重点领域及重点岗位进行限制,推行高校问责制度,综合运用多种处罚方式等,是制度完善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相似文献   

5.
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治理是正式约束与非正式约束的互动过程,但非正式约束是正式约束形成的基础及其失效的补充,在引导和塑造公职人员理性行为上也更具恰适性。它主要通过意识形态、传统文化、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习惯习俗等关键要素,影响公职人员利益冲突发生时的价值判断及行为选择。实现非正式约束的制度功效,必须通过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与自信、营造廉洁文化环境、重塑道德约束以及培育契约型人格等实施机制的保障,使非正式约束要素内化为公职人员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做出自觉遵从公共利益优先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6.
利益冲突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防止利益冲突、阻断以权谋私的通道是高校有效防治腐败的重要途径.构建科学的利益冲突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防止利益冲突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高校利益信息公开机制,完善高校利益冲突管理机制,加强高校防止利益冲突文化建设,是高校防止利益冲突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权力的制约是建设监督制约机制的核心问题。腐败,作为政治概念,实质是权力的腐败,是指公职人员在政治上、经济上、生活上谋取法律和制度以外权力的行为,是指公职人员凭借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所以,反腐败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必须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制约。 权力具有对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功能,对公职人员来说,权力尽管不是财富,但能够攫取财富。历史经验和当今社会的大量事实表明,缺乏制约的权力,会造成权力非公共性运行,走向腐败。  相似文献   

8.
甘艳 《文教资料》2005,(23):64-65
国家公职人员是权力的执行者,而权力是基于权利的让渡所形成,作为私权利拥有者的公众,有权了解和监督国家公职人员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个人情况及私生活,公职人员隐私权与公众知政权的冲突实际是权力与权利的冲突。因此国家公职人员的隐私权必须受到合理的限制,其个人道德操守、财产收入、社会活动等情况应置于公众和监督机关的掌握之中,以防止权力腐败的滋生。  相似文献   

9.
确立并完善反腐败机制是目前各国治理腐败的主要措施。国外的反腐败机制主要包括:建立独立、高效的反腐败机构;加强对公职人员行为的约束和道德教育;集中开展反腐败活动;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反腐败斗争等。这些措施为我国反腐败机制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解决权力腐败问题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权力腐败是权力异化的表现,是公职人员滥用权力或偏离职责的结果,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治理权力腐败问题必须把法治和德治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德治在预防权力腐败中的作用。在运用法律手段治理权力腐败的同时,要积极探索通过加强公职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公职人员加强道德实践、促进公职人员提高道德修养等治理权力腐败的德治途径。  相似文献   

11.
公职人员的心理畸变,是研究腐败问题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透视腐败行为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对于警示公职人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促进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 什么是腐败?腐败其本意是指有机物质的腐烂、变质,引申到政治学,腐败则指国家公职人员滥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在政治上向腐朽、没落的方向发生质变的行为。我们现在所讲的腐败,其基本内涵是指党和国家机构中的一级组织、党员和  相似文献   

13.
对犯有腐败行为的国家公职人员政治心理进行分析,得出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根据的结论;指出政治行为体腐败政治心理的形成大都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稳定的过程,这一过程也决定了腐败形态也要经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演变;从政治心理层面,提出当前防腐倡廉、根治腐败的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14.
反腐败是整个人类社会和国家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狭义上的腐败是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利的权利蜕变现象,主要表现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化堕落等现象。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  相似文献   

15.
清廉感知是指公众对政府和官员的腐败行为的主观感受和态度,是评价政府廉政工作绩效的重要指标。采用CSS2017数据,对政府信任和公职人员信任在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清廉感知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工作透明度、政府信任、公职人员信任对公众清廉感知均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且以公职人员信任对清廉感知的影响更大。应构建阳光政府公开信息、提高公职人员公信力,以提高公众的清廉感知。  相似文献   

16.
对高等院校利益冲突问题的认知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利益冲突问题当作不正之风对待;第二个阶段把利益冲突与腐败混为一谈;第三个阶段将利益冲突问题独立看待,并逐渐意识到利益冲突是导致高等院校腐败的重要诱因。因此,建立完善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是有效预防腐败发生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7.
腐败是一种利用国家赋予的公权去谋取私利的非法行为,本文通过公职人员在公务活动中发生腐败的规律和迹象的分析,阐述各级组织机构针对这些迹象应加强防范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腐败是公职人员滥用职权谋取私利,危害社会的一种畸形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难以根治的痼疾。在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治理腐败的模式,但都未达到根治腐败的目的。今天,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总书记在治理腐败方面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即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抓源头、抓根本。  相似文献   

19.
腐败的核心问题是以权谋私,个体对权力的认知会影响权力的行使方式,考察职务犯罪人的权力认知有助于理解腐败意向的发生机制。文本以职务犯罪人和在职公职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行为学测试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开展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职务犯罪人对权力存在内隐的积极态度;与作为社会对照组的在职公职人员对比发现,职务犯罪人倾向通过掌握话语权占据支配地位,具有较高的心理特权水平;上述权力认知外化成为腐败行为的关键节点是参加工作后10年和20年。未来可从进一步完善腐败风险的理论框架、加强权力异化的路径分析及探索全职业周期的廉政预警模式等方面展开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20.
腐败是政治肌体上的恶性肿瘤,是跨越不同历史时期和国界的一种反明现象。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行就是腐败。运用经济学的方法探析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腐败根源,为我们认识腐败、研究腐败、治理腐败提供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方法,从制度上治理腐败,要尽快实现经济体制的转轨,完善对行政机构的监督机制,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确保政府及其公职人员正当合法利益的实现,并强化道德约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