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一段时期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明显下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失衡。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必须通过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重、扩大就业、发展教育、拓宽居民投资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途径,实现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平衡。  相似文献   

2.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由以前的现金一储蓄的单一化格局逐步向多元化结构转变。居民金融资产多元化有正负两方面效应,因此,相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3.
1.变化了的环境与高等教育自70年代未逐渐推进的经济体制改革明显地改变了我国国民经济格局,其中与高等教育有关的特征主要有:经济规模的扩大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形成了对专门人才需求增长的趋势;多种经济所有制企业的出现突破了劳动力计划调配的体制,劳动就业双向选择的范围与比例逐年得到了扩大与提高;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发生明显变化,积累与消费、财政收入与个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是建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本质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这个利益调整的交汇点则是农民的土地。长期以來,中国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赶不上土地城镇化速度。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中央与地方之间利益关系严重失衡,财政转移支付中专项转移支付占的比重居高不下,以及传统的考核机制和政绩观,是地方热衷于扩张城市土地的根源。土地财政成为地方的重要收入来源,部分地方的债务偿还对土地出让收入依赖较大。然而土地财政的支出重点还是在城市,而不是在农村。作者认为,在整个土地的增值过程中产生的净收益(剩余)中,农民应该享有剩余索取权,获得属于他们的份额。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关键在于建立规范的橫向和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大幅度地減少中央部委掌控的专项资金,显著增强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的财政能力;同时要探索改进基层民主制度,建立对权力的有效的监督制衡机制,夯实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6.
国民收入分配应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按要素分配公平和按劳分配公平出发,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注重效率的同时应并重公平;从政府参与再分配的三大职能出发,在国民收入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同时应兼顾效率;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考察出发,国民收入分配应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让效率在公平中不断提高,让公平在效率中更好地实现。  相似文献   

7.
一、我国传统经济体制下积累模式和机制(一)传统体制下积累模式及其运行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主导地位。1978年,居民户部门最终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53.3%,政府部门占33.7%。在人均收入水平很低的条件下,居民户部门最终收入份额在50%左右意味着很低水平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以财政为主导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形成相应的积累结构,表现为:1.储蓄和投资结构:以财政为中心。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农村税费改革方案只是减轻农民负担治标之策。农民负担过重的根本原因是城市偏向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以及城乡二元税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必须建立统一的城乡税制,调整城市偏向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以社会公平为目标的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尚不完善。从完善我国国民收入再分配制度的必要性、意义及思路进行论述,提出效率与公平并重原则、把握好机会平等与社会救助原则、坚持正义原则、收入再分配支出随经济发展不断增长和政府与私人责任均衡原则、重视基本经济制度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等完善再分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吸引力的缺乏,源于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个人效益低下,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只能是现实地提高职业教育的个人效益,而不是抽象地改造文化传统。现阶段,一方面需要加大政府投入,降低职业教育的个人成本,另一方面需要合理调整分配结构,维护劳动者权益,实现公民公平就业。  相似文献   

11.
分配率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分配率中劳动者报酬总额占GDP比重越高,表明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得份额越大,社会分配越公平。但由于目前我国劳动者的报酬总额计算范围窄、我国在一次分配中分配差距大,使劳动报酬总额占GDP比重在计算和评价上有先天缺陷。本文解析我国劳动报酬占GDP比重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对劳动报酬在一次分配中占比重的认识与评价标准以及正确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高一经济常识在讲到国民收入的分配时有如下表述:“国民收入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积累,一部分用于消费。”每当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这一知识点时,不少学生往往会问到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虽然这一内容不要求学生掌握,但为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一般是向学生简单介绍国民收入的两次分配过程。实际上关于国民收入的分配现在已有三种理论,即传统的“二次分配论”、目前正在为许多经济学家所倡导的“三次分配论”和一部分经济学家提出的“四次分配论”。现归纳如下,供广大同行参考。传统国民收入分配理论认为,国民收入的分配包含两个层次,即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进行的分  相似文献   

13.
转型期,要保障政府干预市场秩序职能有效性发挥,必须对政府干预市场秩序的目的、范围和方式进行转变,这种转变趋势必须选择与转型期市场秩序特点相符合的合理性方向.  相似文献   

14.
国民收入分配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合理公正的收入分配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所存在的不合理现状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国民收入分配体系,让全体社会成员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改革和经济发展带来的成果,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初次分配没有突出"劳动正义";再分配不够公平公正,且分配力度有限;第三次分配亟待加强,且制度体系有待完善;"灰色收入"大量存在。造成这些问题有历史、法律、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如不加快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体系,那么现行收入分配制度造成的问题将不仅损害社会公平正义和抑制社会发展,而且会阻碍经济发展和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甚至影响社会稳定。然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本质上是个宪法问题,其改革必须在宪法层面上进行,受国家与公民关系、宪政和谐共处思想、人民当家作主宪法理念、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的规制,国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由全国人大来主导。只有这样,改革才能成功,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才能够得到完满解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传统的国民收入分配理论和概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产值分配率”的新概念,并且认为这个概念对于全面准确地分析国民收入的形成、结构、分配和流动规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国民收入是反映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综合指标。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许多国家需要获得国民收入数据进行经济的恢复与重建。伴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广泛传播,国民收入核算理论与实践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中国学者和机构对国民收入进行核算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研究成果逐渐增多。当时,政府实施战时经济统治。战后,进行经济建设的要求日甚,迫切需要掌握国民收入情况,国际上也需要中国提供国民收入数据。在这种背景下,国民收入研究由学者的测算转变为由政府机构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究。民国时期的国民收入核算对于当时经济政策的制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国际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对国民收入核算的过程及后续的发展、影响进行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庄园 《华章》2010,(16)
本文从博物馆的职能演变趋势和在新形势下对台政策,来探讨博物馆对台交流平台建设创新.博物馆职能的演变很重要趋势是以物的取向逐渐转变以人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而中央提出发展海西经济区标志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格局不可逆转,同时也是以人为本在对台政策的体现.博物馆职能的创新必须紧紧抓住这些时机,加强对台交流平台的建设,推进两岸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服务劳动并非都是生产劳动。对服务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应作具体分析。服务劳动创造价值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为深化对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解 ,必须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正确认识流通领域的纯粹商品买卖、第三产业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形式、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和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运行中的超分配问题引起了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的广泛关注.对于超国民收入分配的量的测算,提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例如,超国民收入的分配额=国民收入使用额当年价与上年价的差额 当年社会结余购买力-流动资产积累;超国民收入分配额=当年社会结余购买力-库存净增额,等等.我们认为,这些公式尽管具有较大的差异,但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